血管体理论之古人认识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医当前的问题就是理论问题。所谓临床疗效,也就那样,当年理论认为放血能够治病的时候,放血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中医治好了再多的病人,中医黑不会在乎的。比如武汉疫情时方舱出来的人央视的采访,有个哥们光明正大的说自己是中医黑,不喝中药。当然疗效对某些中医人的谋生,是很重要的。因此总有人迫不及待的吆喝要贴近临床,要求就一个具体病种去举例应用。

皮穿支理论以及衍生的血管体理论,具体到临床应用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会非常方便西医人来掌握。可以完全不使用中医概念,如同干针迅速推广一样。我感觉一个聪明人,只要稍微推理一下,就通过各种指标数据来指导针刺治疗。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用中医看病,相当于做数学计算和开飞机,所以,一个研究流体力学的还得会开飞机吗?但是,能够研究流体力学的人,开战斗机或许身体素质不行,开一个普通飞机,只是一个手熟的过程。

血管体理论,在当前严格看来,这毕竟是毫无实验证据的,所以我宁愿先不做如何应用临床,只是纯粹的理论思辨。当然我想瞎扯,用什么精气之类的概念,当然也不难,也能创造一个什么疗法。但是我为什么要瞎扯哪?是想告诉别人我脑子不正常吗?

尽管我已经可以在疾病中使用了一些。我心血来潮的时候,经常针一下,也有很好的疗效。只是非常不习惯把推理、猜想当做一个临床指导来说。没有严格的西医证据,对我来说,真的只能算猜想,所以只能写成这种文章。

再回到血管体理论,Angioholisty是受中医启发得出来。

或许脑洞可以开一下,就是古代的各种医学,当然我仅仅理解点中医,是否也能启发出其他理论。因此,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蒙医、瑶医、藏族医学,以及阿拉伯、古希腊等国的医学,必然也对人体“血液”“循环”现象有认识,只是现代人把这些知识当做过时的东西,很少再去挖掘其中含义了。反过来说,就是古代的各种医学里面,可能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再挖掘一次。

通过医学史研究可以发现,在血液循环发现之前,中西方的古人研究人体也都是从解剖开始的,古人并不是像现代人认为的那样不重视解剖。既然进行人体解剖,必然会观察到脏器和血液,如中医《灵枢·经水篇》说:“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段话证明了中医进行过很多次人体解剖实验,对尸体和活体都做了详细的观察,并提出“大数”这种具有统计意义的概念。比如,医学史记载古埃及的赫罗菲卢斯先后进行了600多次人的尸体解剖;古罗马的盖仑使用与人类的身体构造相近的猿猴进行解剖,他的《论解剖学的步骤》一书的记载和描述非常详实而准确,也非常接近当代的《解剖学实习指导》的内容。

医学史中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解剖内容。

中医里面略微一找就有如下内容:1、《难经·四十二难》“脉者,血之府”意思就是血液在血管中。

2、很多具有“周期”或者“循环”“闭合性管道”之类的描述。比如“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比如“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

3、《难经》提出一个词语“生气之原”,:“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肾间动气有可能是腹主动脉的搏动。事实上,从血液灌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看,心脏只占5%,主动脉的搏动一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动力,另一方面具有协调动脉搏动一致性以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这些作用,符合“生气之原”的内涵。

4、中医把血管称为脉,“脉”是管道含义,管壁分为内、外两部分,即营、卫。比如“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间·脉要精微论第十七),意思就是脉是容纳血的管道;“何谓脉,奎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第三十),意思是管道的作用是遏制内部的物质。“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意思是卫气是血管外,影响血管活动的物质。也就是说中医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血管的三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是大同小异。

5、“血脱者,色白,夭然沐泽,其脉空虚”,(灵枢·决气第三十),这段话描述血液丢失和脉搏动的关系,也符合现代生理学的认知。

6、“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这段话意思就是动脉搏动与呼吸的关系。

7、“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营卫生会》;把这一段话看做是在描述营养物质代谢循环,与现代科学认识基本重合。

9、古人对穴位的描述包括溪谷、骨空、节、分肉等等,与现代皮穿支的认识一致。说明古人看到皮肤血管位于肌肉之间,知道皮肤血管的穿过筋膜的位置,并且看到了血管树状形态。

以上内容都说明一件事,虽然生产力阶段不行,但中医古人不是傻子。

古人必然会观察到肉眼可见的心肝脾肺肾等人体内部脏器以及血液、大脑等人体组织,但是古人一定要提出哈维式血液循环概念吗?不一定,即使古人猜到“血液在一个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这个事实,受限于古代技术条件,古人也没法证明这个事;甚至即使证明了也没有用处。

在没有光学显微镜下,古人不可能发现毛细血管网。同样,在电镜、化学、物理等知识情况下,古人不可能沿着解剖-组织-细胞这种越来越精细的观察之路继续前进。好比一个人光溜溜的进入银行现金库,看到了上百亿的现金,但是能够拿出来的只有双手合抱的那一点。哈维提出血液循环概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被世人认可,直到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网。很多人认为是显微镜证实了哈维的预测,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因果倒置了。显微镜的出现,让人类的观察能力进入更细微的世界,极大了增加了人类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是人类认识增加了,所以认可了一个更新的理论。

恩格斯说:“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血液循环的提出之所以被公认是现代医学开始的标志,一方面因为血液循环概念先知般的给出了一个“细节画面”,另一方面也因为同时期显微镜发现带来的知识量的井喷,这些知识连同血液循环概念构成了一个更大更详细的人类认识画面。

古人有解剖,但是解剖的内容完全无法解释人体的运行,古人怎么办?古人只能把“抽象思考”作为医学的发展重点。中西方古代医学家都使用高度的抽象思维来讲述所看到的解剖,构建人体功能体系,总结运行规律,成为一种自洽的医学基础理论。比如在中医里,侧重解剖的脏腑概念演变成了按照抽象功能划分的藏象学说;侧重解剖的骨空、溪谷、气穴概念变成经络学说。

我们再问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古人怎么从解剖形态演变出一个强大、抽象的藏象、经络学说的。

黄帝内经里面给出了答案:一方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脏》)”的抽象认识方法,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六经”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多说一句,中国古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人提出的“四元素说”、古代印度人提出的“五元素说”等学说等等,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界进行高度抽象思考后得出世界观、方法论。

通常,构建完成人体认识理论后,解剖就不是医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解剖学就慢慢不被医者重视,中医就不再进行诸如“如何解剖”之类的思考。这一点在今天的现代医学也同样发生,比如,今天的心脏内科医生基本上不懂四肢运动系统的解剖;比如,从来没有西医试图不使用包膜作为器官分类的界限,或者试图重新划分器官分类。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掌握了理论的医生会认为认识理论要高于解剖,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要正确于肉眼观察到的事实,比如与哈维同时代的一名生理学家费尔纳尔就认为:“对事实的采纳必须要以一个先验的思想为依据,在认识人体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看到和体验到的事实只有通过思想的反省才能被接受,只有切合其先验理论主题的事实才具有价值。”黄帝内经里面对人体的描述,归于西方的“解剖范式”可谓少之又少,。但是归为生理学内容的,非常丰富。

现代医生也是同样,比如李跃华的苯酚疗法,很多医生坚决不相信苯酚能够治疗疾病,从武汉疫情到现在,几乎没有一个知名学者表达过观点,西医大家采取了最残酷的打击竞争对手的模式-不搭理你。

反复读黄帝内经之后,我依然没法总结出中医是如何一步步的总结出藏象和经络学说的。但是,我知道了我们中医可以完全抛弃解剖了。因为中医里面有一套自己的“血液”“循环”学说。

这一套学说就是“营卫循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现代人看到这一段营卫循环肯定听不懂了,无法理解,只好强行解释。但是黄帝内经费了那么多竹简刻字,不是写着玩的,不是费力让大家猜的,黄帝内经一定是描述了当时的人能够看懂的东西,给当时的人脑海里清晰呈现一个图像。我们现代人无法得到这个图像,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变了。我们使用的是白话文,而不是古文,很多古文的用法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存在。

现代人只有设想自己是一个古人,设身处地的按照古人试图理解事物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在没有显微镜,没有血液成分分析的情况下,古人会怎么做,想象到古人想在黄帝内经中描述出来的图像。

有两个办法可以做到尽可能的还原古人的图像,一个是尽量不使用现代白话文,只诵读黄帝内经,尽可能的提高古文的语感,长篇背诵之后,在大脑中形成意境。二是血管体angioholisty理论,使用现代科学的技术,理解一个现代医学的图像,这个图像,尽可能的与古人脑海中的图像相似。

下一篇,再详细描述如何抽象出血管体angioholisty图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by/5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