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科院某所某博士引发轰轰烈烈的一闹,也让大家知道了“主动脉夹层”这一发病率不高的危急重症,也给广大医务工作人员一个好好反思和进一步探索主动脉夹层诊治的机会。
主动脉夹层,人体最粗的动脉被高压血流撕开,人群一般年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如果靠近心脏的升主动脉撕开了,叫斯坦福A型,极度致命,如果没有医疗救治,简单的归纳是发病后每小时死百分之一,两天死一半,超过一周还能存活的少见,所以要尽快开胸手术,“夜战、血战、死战”是对这种手术最好的描述。如果升主动脉好的,降主动脉撕开了,则是B型,一般没那么危急,对于平稳的病人,欧美的指南建议药物治疗,少部分不稳定的病人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即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男,31岁,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痛急诊就诊。无高血压病史,每年有体检。CT明确为B型主动脉夹层,无脏器缺血,无主动脉扩张。镇痛等处理后血压平稳。
某血管外科医师夜间从家里赶来会诊,与患者父亲沟通后,决定急诊行TEVAR(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也有称修复术者),植入当时售价近二十万元的某品牌进口主动脉覆膜支架。
手术只有一处切口,在大腿根,大概长5厘米,因为需要切开股动脉才能把支架塞进主动脉。手术时间不长,3个小时不到。术后病人气管插管镇静状态下送到ICU监护,以更好保持血压平稳。
在动态记录生命体征的各种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切口状况、足背动脉搏动、瞳孔,并回顾这次的微创手术,毕竟在那时,TEVAR也不多。正琢磨着,想到也许心音也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教科书也写着心包填塞、主动脉瓣返流等状况。
护士刚查看过病人,按照五个听诊区开始轮流听诊。从心尖部(二尖瓣区)开始一肺动脉瓣区一主动脉瓣区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一三尖瓣区,听了一遍,总觉得感觉有点怪,但说不清楚。再听一遍吧,可是当把听诊器放到胸骨右缘的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的时候,发现心音听不到了。护士一惊,以为耳朵坏了!又听,还是没有。拧拧听诊器,好的。再听,真的没有心音!抬头一看,心电监护显示心电图已是直线,血压为零。
护士大叫,快抢救。她看到监护台上的显示,马上冲到值班室去喊。值班医生穿了一个裤脚就跳出来了,看了一下,说道,抢救意义不大。
虽然是后半夜,没过多久,那个血管外科医师来了,病人的父亲也来了。两人对坐在医生办公室,医生显得很自信,话语中有些惋惜。父亲看上去是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悲伤但很镇定,说,独子,还没有娶亲,家里在上海有四套房子,没用了,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尸体解剖,搞清楚怎么死的。
尸检结果: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心包填塞。
这位血管外科医师的解读是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后逆行撕裂转为A型。
当然大部分人对医学的专业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发言权,而对事故最大的支持则是不散播谣言,静待科学的判断结果不是吗?
营养塔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