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手术破解心血管外科的ldquo魔

孙立忠,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助理,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兼五病房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会长兼全国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没有一种疾病如主动脉瘤那样令外科医师蒙羞。”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医生的感叹。大血管外科是国内乃至国际心血管外科最难攻克、也是最后攻克的领域,它的高死亡率,低治愈率如同一个魔咒,瞬间致命,诸如,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死于马方综合征所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破裂,爱因斯坦、李四光则也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鲜血流了满地,医生的拖鞋都粘在了地上,一抬腿,脚走了,鞋留下了……

30年前,孙立忠还是一名小小的住院医时,亲身经历的这台手术几乎令他绝望——几小时前还和他无话不谈的同龄人,却没能离开这张手术台,“不手术还能赖活着,一手术,人反而走了。”

30年后,他已经成为了响誉国际的大血管外科专家。就在前几天,记者目睹了他将一名12岁的小女孩心脏打开、置换、修补、缝合,行云流水,从容淡定,不仅没有血流成河,甚至没额外输一点异体血。

从绝望中翻转,他花了20年,发明了一种手术,再之后的10年,会做这个手术的医生从1位发展到多位,从1家医院发展到医院,从1个国家发展到全球多个国家,从1台手术积累到多台。

这个手术背后,是一个心血管外科的魔咒被破解,一种无解的疾病被解决,一大群患者得救。这种手术,让孙立忠教授蜚声国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孙氏手术”,确立了中国大血管外科在国际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里程碑,并被收入正在编写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年9月15日,“孙氏手术10周年-回顾与展望”医院举行。

48小时内一半人死亡

大血管外科,是心血管外科的一个魔咒——高死亡率,低治愈率,它的疾病之急,瞬间致命,诸如,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死于马方综合征所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破裂,爱因斯坦、李四光则也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主动脉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粗的血管,与心脏连接、形状像个大大的“?”号,经由胸部、腹部,终止于给双腿供血的双髂(qia)动脉,从它身上发出的各个分支给人体的各个主要脏器供血。

主动脉一旦破裂,就像体内山洪暴发一样,几分钟就结束生命。因此,医生就要赶在主动脉破裂之前,把血管修复,导致主动脉破裂最常见的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修复的手段就是把病变的局部换成一段人工血管。[相关知识链接:什么是主动脉夹层][什么是主动脉瘤]

在主动脉疾病方面,中国人与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以主动脉瘤为主,平均发病年龄是60岁,而我国是以主动脉夹层为主,平均发病年龄45岁。所以,在治疗夹层方面,中国医生能借鉴的经验非常少,只能靠自己摸索。

主动脉由从心脏发出,分别由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组成。在夹层的病人中,最凶险是A型主动脉夹层,也就是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而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已远时叫B型主动脉夹层。[相关知识链接:主动脉的结构]

A型患者人数比例虽然不高,但由于病变位置常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因此致死亡率高,手术非常复杂,难度极大。资料显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未经及时治疗,24小时内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高达50%。2周内未治疗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达75%,3个月后升至90%,1年后近%。

孙氏手术,主要解决的就是A型主动脉夹层面临的困境。

人体内有个“大象鼻子”

在“孙氏手术”发明之前,这一类的病人几乎让医生们束手无策:不做手术,最短的一天之内,最多的也活不过一年,而做手术,手术死亡率高达20%。

当时,国外只有治疗主动瘤的“象鼻手术”,用来替换形状像“大象鼻子”的主动脉弓已远部位,近端与主主动脉弓远端吻合固定,远端游离在降主动脉腔内。年,孙立忠将这个经典术式引入了主动脉夹层手术,但由于传统的置换材料缺少支撑,游离部位容易弯折、扭曲,造成梗阻。

年,孙立忠从非典一线下来被隔离在宾馆的一个月里,于是,苦思冥想如何解决传统象鼻手术在主动脉夹层上的应用问题,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借鉴介入治疗理念,设计了支架型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利用支架的自我膨胀特性,封闭血管内膜口,重建血管。这就是“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即孙氏手术。

孙立忠至今还记得第一例孙氏手术的患者,10年来,医生们对她保持着随访。目前这位50多岁的患者生活状态保持得很好。

有效和可复制性,是一台手术成为一种术式的标准

判断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有效,以及能否被复制。

孙氏手术适用于75%以上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由20%降到5%以下,术后假腔闭合率由40%提高到95%以上,再次手术率则由30%下降到10%以下。以前需要二期手术或很复杂的手术,只通过相对简单的一期手术就可以得到解决。

由于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孙氏手术很快在国内医院推广应用,论文也发表在心血管病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Circulation》杂志上,标志着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主动脉夹层是我国主动脉疾病的常见病,手术简化了,费用降低了,成功率提高了,这是孙氏手术给医生患者带来的最大的意义。”孙立忠说。

一百多位医生VS20万名患者

有了孙氏手术,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几乎没有了死角。

但现实依然很严峻,一边是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越来越多,一边却是大血管医生的人数跟不上。这种缺口,让身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兼全国大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孙立忠很着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20万例主动脉夹层,在现今条件下,仍有97.5%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死亡或随时面临死亡,所以能获得手术治疗机会最终生存下来的患者仅2%左右。

这种手术治疗成功率低的原因,一是主动脉疾病本身急、重的特点,许多患者发医院就猝死了;二是中国能做大血管手术的医生太少太少。

“这个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做,主动脉手术不出数,别的心血管外科手术一天能做三四个,而主动脉手术一天只能做一两台,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像别人那么出成果,所以很多医生不想冒这么大风险做这件事。”孙立忠对此很无奈。

10年里,能做孙氏手术的医生已经达到多人,医院也达到多家。但这对于中国庞大的患者基数来说,还是太少,尤其一些更高难度的主动脉手术,能做的医生只能以个位数计。

另一个让孙立忠着急的是患者越来越多,因为,主动脉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控制好血压非常重要。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是动脉硬化。

目前,中国有1亿3千万高血压人群,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或者即便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也不规律地治疗,认为没症状就可以不吃药。殊不知,在血压的高高低低中,最先受损害的就是“劳苦功高”的主动脉。

布局全国,让各地都有“安贞阜外”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血管外科的医生们到处救火,不仅承担本院的“救火任务”,还要承担全国的救火任务。每周除了在家能睡三个晚上外,其他时间都是在各地做手术,甚至常常要半夜赶往外地“救火”。一位大夫笑言:我们的生活不是在手术,就是在去做手术的路上。

在这样长期的与主动脉疾病战斗的“紧张”中,孙立忠本人,以及他的团队一半以上的大夫都急出了高血压。

主动脉疾病的手术量究竟有多少,我国没有主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根据美国的资料,美国不到3亿人口每年20万例主动脉手术,按人口比例计算,我国应该达到80万台的主动脉手术量,如果再考虑我国经济条件和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我国主动脉手术也应做到每年30万或50万例。

为了能应对这么庞大的患者数量,在发明了孙氏手术,解决了手术方式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对于孙立忠来说,就是要培养更多的能做大血管手术的医生。医院定期举行培训班外,还要经常飞往外地,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做手术,现在几乎全国的大血管大夫都曾接受过他的培训。

他还有一个全国的布局,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多个大血管中心,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开展大血管培训中心,把当地从事大血管外科手术的医生组织起来,定期组织培训,最终保证每个区域都有几个骨干。

“在我退休之前,各个区域的技术水平医院、医院一样。”他说。

来源:腾讯健康作者:戴志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w/6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