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何以至今刺痛世界

心灵电击

电影《金陵十三钗》何以,至今依旧令人窒息、悲愤难平?!如此民族之殇,又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今晚,我们一起听张艺谋,以冷静到残酷的方式,讲述南京沉痛的。

——朱桂荣

《金陵十三钗》不是消费历史,也不是亵渎女权,更不是简单的一场女人舍命救女孩的故事,如果你这么解读,只能说,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作家严歌苓说:民族的耻辱和苦难不该随时间而淡忘。她写《金陵十三钗》的历史责任感,要让全世界特别是曾经的日本侵入者都要记住这一段——中华民族的伤痛。

《金陵十三钗》刺痛了多少人?痛得有多深?我不知道。只是每次看完影片,如鲠在喉,那种压抑、悲愤久久难以散去。我想,这种战争苦难,不能再有了。

今天我们乘着时光机,一起回顾这一场令人窒息的民族浩劫。

首都机场T2

12月20日19:50

南京站

12月13日07:05

一,古都沦陷血海金陵

随着一声炮响,国军全面溃败;年12月13日,日军野兽般疯狂涌入,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阴霾笼罩着整座南京城。民族尊严和鲜活生命,正面遭受摧残。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血腥残暴的民族浩劫,两群不同年龄身份地位的南京女子,在战火纷飞、硝烟四起中,初次交集。然而她们并不晓得,这是她们命运交集的沉重开端。

她们奔向同一个方向,拼尽全力,一个兴许可以躲避这场浩劫的一方“净土”。

然而,南京彻底陷落了,日军残暴,南京民众·男女老少,尸横遍野!六朝古都,朝夕成废墟,偌大的南京城区范围内,又有哪一块安身之地呢?

约翰,一个入殓师,他原本受雇安葬神父的,顺便想在教堂里“洗劫”点儿“外快”。这是初衷。

而此刻,南京城逃难的人们,蜂拥而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也许,这是当前最靠谱,也算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座“兵民一律莫入”的天主教堂,《金陵十三钗》这个令人心酸、可憎可悯而又悲愤窒息的故事,便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曾有观众和读者问:“为什么取名为《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回答:钗,灵感来自于曹雪芹《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是一个极其美好的字眼;而十三,却是一个不祥的数字,注定了这个组合结局的悲剧性。

二,悲壮国军血溅日寇

虽说,电影于国军的描写,也是只是算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之一,但却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国军作战,何其壮烈的一面历史缩影。

震撼的战争场面,爆破场面十分宏大,一个个爱国战士,前仆后继,只为掩护最后一个身背炸弹的战士,可以将人肉炸弹离敌人更近,可以炸死更多的敌军。

何其震撼,何其悲壮!如此战争场面,颇具史诗味道。

巷战·视死如归之抗日英雄

动图:朱桂荣

小说并没有这一段,而电影增添这一段,不得不夸赞张艺谋导演的构思巧妙。不经意之间,达成我们观影的第一个小高潮。这并非纯粹的视觉震撼,而是精神震撼与崇敬。

抗日的中国战士,这种原始“人肉”作战的大义,不畏牺牲的勇敢,惹人落泪。不免激起我们满腔的爱国热忱,还有对于入侵者的痛恨。

当然,这群原本可以安全撤离的国军,因为救教会学校的女学生,而最后错失逃离的机会,全部阵亡。

很多观众,却为此而诟病。实在难以理解!其实,这里是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做铺垫没错,但在这群中国军人的眼里,女学生就是该保护中国人,即使换做秦淮河女人,又或者任何一群普通中国民众,他们都不会坐视不管。

在这种时候,在国军眼里,没有性别、身份、年龄之分,只有国籍、敌我之分。如果,把电影粗暴地理解为“处女保卫战”,尤其这一情节的话,我想这是对于中国抗日军人的一种侮辱。难道国军在你的眼里,就这么俗?!

我想,这个情节的安排,更多是对人性层面的质疑与拷问!

因为,国军即使不遇见这群女学生,也可能下个路口遇见遭受日军欺辱、手无寸铁的国人,又或者直接和日军正面撞上,其悲剧是不可避免。这是导演以悲惨的结局,来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秦淮奇女舍生取义

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和这群女学生前后脚进入了教堂。这是所有南京市民首选逃生的两个“避难所”之一。一个安全区,一个教堂。

当然,对于女学生而言,这本属于自己地盘上,现在却徒增十几个女人来抢口粮,相当于嘴边的肉还得分一半出去,本就不欢喜,尤其战乱。更何况,她们所学教育观念里,这群窑姐是上不得台面的,更是不配和她们分粮食。

1,为逃南京玉墨设套

她们世俗、风情、漂亮,太多人为之沦陷。学生们担心教堂的守护者也沦陷。

电影里,没有了老神父英格曼,也没有了法比,取而代之是入殓师约翰。虽然他不是神父,但在这群孩子们眼里他就是神父,有安全感的守护者。

倘若你看过原著,电影中约翰这个人物性格的杂糅,我想你定会欣喜。原著里的法比对玉墨由鄙视·可怜,转而欣赏·迷恋,爱而不得;而戴少校和玉墨虽有一段情缘,最终慷慨就义,无疾而终。

而电影中的约翰,他身上是多重人物的叠加,有世俗的自私,有男性的色欲,更有高尚的人道主义。而且延续了法比和戴少校与玉墨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的叠加发展,增添了一层罗曼蒂克的味道。

就像姨妈书娟,她也是集合原著书娟和小愚两个人物的复合体。

并非,很多“诽谤类影评”那般诋毁,只知风花雪月,不闻亡国之殇。

俗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并不限国界。

显然,玉墨纵是风尘女子,但曾经受过高等教育,使得她脱颖而出成为最出挑的那一个,不仅说得一口标准而又流利的英语,而且举止投足之间,时而优雅,时而冷艳,时而妩媚,时而娇俏。

显然,这样的女人,在约翰眼里绝对称得上一个“窈窕淑女”。

当然,玉墨她是聪明而有心机的,这个乱世里,她是希望这个拥有美国国籍的约翰可以带领姐妹们离开南京,因为约翰的脸就是一张活获得通行证。所以,她会不留余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活命而争取。

这样的女人,在《飄》里不也一样,郝思嘉虽是贵族小姐,但南北战乱造成的家园满目疮痍,为了生存,她抢了妹妹的未婚夫,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弗兰克。然而,我们指责她吗?她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爱情,为艾希礼可以抛弃一切。

战争无情,而女人求生的本能,是的玉墨不得不去和约翰几度“周旋”,她脑子里并非风花雪月,而是——和姐妹们要活下去!无疑,她是约翰看得上的“淑女”,她不去谁能去?

当约翰发现她是妓女,并不像当初那般小心翼翼,在柜子准备了“费用”,被玉墨一眼扫到,玉墨拒绝了。甚至于有一次约翰想借酒撒泼,被玉墨一个巴掌打了下去。

是的,她是有尊严的,即使是窑姐,也不是随便凌辱,有钱无用。她要的是约翰带她们离开南京,要的是生存,不是赚钱。

电影中,玉墨用她漂亮的丹凤眼,冷冷而又妩媚的盯着约翰:“如果带我们离开南京,给你的报酬将是无比丰厚的”。此刻,玉墨想到的是生存,绝非是个人的,而是众姐妹,这就是义。

2,照料伤兵豆蔻魂断

本要撤离南京的国军,途中遇见南京学生,经过和日寇激战,伤亡惨重,就剩下一名军官李教官(佟大为饰)和一名奄奄一息的年幼小兵王浦生。

本来,军人是不可以闯入教堂,因为,这将对于在教堂里躲避的这群女人和学生而言,都是致命的。李教官他懂,但他更懂得此刻唯有这群秦淮河女人才能给与这个当兵才一个月的小男孩临死前一点母性的温暖和柔情。

所以,他恳求让王浦生留下来。

这群女人,也怜悯这样的一个小兵。尤其豆蔻,痴痴的说,像他弟弟。甚至于,还和王浦生傻傻私定终身,等王浦生好了,跟他回家种田,没地就她弹琵琶给他听,一起讨生活。

豆蔻对王浦生许愿:她要有四根弦就弹《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给他听。她说:“我还会唱苏州评弹呢。”看着王浦生越来越不行,她怕王浦生万一闭眼咽气,自己许的愿都落空。

兴许,豆蔻想着,王浦生也许听着《春江花月夜》就好了,他们就在一起了;又或者,她想在王浦生死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豆蔻豁出去了,舍弃所有顾虑。然而,豆蔻并不知面临的远远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厄运,并不是生与死那么简单。

虽然约翰以教堂神父的身份,找个寻粮食的借口,去找豆蔻和香兰。本来被日寇野兽般毁灭的南京城,只剩死亡的气味;教徒陈乔治看到,一路上尸体横地,其中一具女尸触目惊心,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脚丫板全是淋漓的鲜血,留着被魔鬼啃噬过的痕迹,残忍而兽性。

镜头里,原本返回的路上,豆蔻和其他逃亡的女人正巧遇见日寇,而她和香兰还好机智,躲过日寇。

可是,琴弦丢了!

香兰劝豆蔻,不要了。豆蔻说,不行,浦生还等着她弹《春江花月夜》呢。不论你说豆蔻痴傻也好,重情也罢,豆蔻只知道她初衷就是琴弦。当豆蔻满心欢喜拾起琴弦,死亡的气息已经弥漫了整片天空。日寇追来了。

她和香兰,被逼回了小阁楼。

她和香兰终是没躲过一劫。

香兰脖子中了一枪,而豆蔻跳进湖里,还是被抓了上来。豆蔻,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出来竟然是毁灭性的死亡。

杂货铺里有一个木椅,非常沉重,它便是豆蔻的刑具。豆蔻手脚都被绑在椅子扶手上,人给最大限度地撕开。日本兵们只穿着遮裆布等着轮番享用豆蔻。她想到昨夜和王浦生私订终身,要弹琵琶讨饭与他和美过活。这一想豆蔻心都粉碎了。

她恨透这群禽兽不如的日寇,她嘴一刻也不停,不是骂就是啐,脸被打到红肿流血,她也不甘停住骂。即使奄奄一息,她仍用尽全力咬下日本人的一只耳朵。

最后日本兵拿着刺刀进来,朝着这如花的少女,狠狠的扎了好几刀。豆蔻的胸部腹部鲜血四射,豆蔻看到对面的人形畜生被一朵朵血花击中,淹没……

这一刻,豆蔻也许脑海曾一闪这最后的温暖画面:

“我跟你回家种田。”豆蔻说,小孩过家家似的。

“我家没田。”王浦生笑笑。“你家有什么呀?”“……我家什么也没有。”“……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豆蔻说,心里一片甜美梦境。

当约翰和陈乔治赶到,只剩下豆蔻和香兰的尸体,死状惨烈,手法何其残忍?!虽然镜头极短,但却触目惊心,无法释怀。约翰,捡起地上的琴弦,银色的弦上沾满了豆蔻15岁的鲜血。

当我看到这个镜头时,内心沉重、窒息、悲愤!我想,这是多么阴暗下流的人才能干的事。日本兵们对这如花少女不止是施暴和凌迟,更是耻辱、奸淫她所在民族的尊严。

这样深的心灵伤害,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又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淡忘?我想,淡忘是不可能!即使90后生于和平年代的我,看到这样揪心的画面,悲愤的民族血泪史,总是恨难平!!!

3,生死抉择血染秦淮

豆蔻的死,并没减缓南京城死亡的速度。第一次,日寇兽性闯入教堂,约翰应该就嗅到死亡的气息,他知道这群兽性的入侵者是不可能放过这群无辜的学生。这群和他死去女儿一般年纪的十二三岁女孩。

日寇第一次闯入教堂的蛮横,兽性行为,犹如梦魇,历历在目。不管在约翰的心里,还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又或者在这群秦淮河女人的心里,都挥之不去。

豆蔻香兰的死,将这两群命运悲惨的女子又拉近了距离。因为,此时,活下去最为强烈。她们不会再去争茅厕,争食物,逞口舌之快。说到底,她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日寇口里的“花姑娘”,遇到日寇,都是不堪的凌辱和致命的死亡。

天主教堂的门,还是响了。毫无善意的,那是带着死亡气息的声音。

日寇以一封请柬,无耻提出“圣诞邀约”,要这群女学生去给军官们唱诗助兴。谁有不曾早已料到,这是一场惨痛的、惊悚的死亡之约。

这个为了孩子渡离南京的船票而当汉奸的老父亲,不仅赔了自己家产古董,最后也命丧日寇之手,关键还是没能救出女儿。实在可恨可悲又可笑。

竟然把希望寄托给凌辱自己民族的仇敌,何等愚蠢!

当女孩们不想自己惨死,还要受凌辱,于是纷纷爬上顶楼准备纵身一跳而结束这场浩劫。没想到,以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跑来劝说她们,还说愿意替她们赴“圣诞之约”。

玉墨,刚开始这么说的时候,是真的想替书娟吗?不得而知,但其他女人肯定不是,只是出于善意想救这一群正要轻生的学生。

可能玉墨想起,第一次,以书娟为首的这群女学生本来可以逃往地窖,但是为了不让日寇发现地窖里的玉墨一群,于是带领大家跑上阁楼,这是学生给她们活的命和情。如果当时被日寇发现了,现在玉墨她们也许早就不在人世了。

但生命诚可贵,为了活命谁不自私?!谁又能说她们自私?她是可以不去顶替。为什么主动提出来呢?也许玉墨想起,她这年纪左右,也曾上过教会学校,英语还是班里最好的,也曾童真无邪。要不是遭受厄运,被逼迫,二十四五岁的她现在也是贵妇小姐或者太太。时光是不能流转了,但是这群女孩兴许还可以挽救。

难道,她现在就是坏女人?不!没人乐于做窑姐,玉墨更不是。一起的姐妹,多少是被拐骗,被家里人卖过去,养家糊口。这既是自古以来自己民族的劣根性。这是悲剧所具有的的——对社会道德的拷问!我觉得这很好,不仅控诉日寇的罪行,也反省国人的社会道德观。

凭什么,女人命如草芥。不要说窑姐低人一等,就是好人家的女儿,父母没钱了吸大烟,照样卖女儿。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男的传宗接代。可是,如果没有女人光有男人,又如何传宗接代?不要说人工胚胎,这种无脑的话,请问没有女人何来卵子?对于现代这种自命不凡的男性,侃侃而谈高科技如何如何,我总是很鄙夷。机器人都可以解决,为什么模拟女性的举止表情,不需要女人就造一个机器人男友为什么是机器人女友?说到底,还不是离不开女人。

玉墨,她们的遭遇,没人真正关心过,大家只会谴责、鄙夷,和厌恶。电影里面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们要以壮举洗刷人们的观念,其实更是严歌苓和张艺谋想要塑造这一群边缘女人的形象,歌颂她们的品质。

不过,如果看过小说,会发现小说比电影更加残忍些。

小说是老神父潜意识是要这群女人换这群未成年学生的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而且内心还说出此举是自我的救赎,这样就可以达到纯洁,将人性的批判和社会道德的质疑扬到制高点。而,电影里,约翰对玉墨没有一丝的逼迫,反而多了怜悯。可能处于导演的不舍又或者想要拔高这群边缘女人的民族侠义。

当玉墨她们决心要提这群女学生去赴死亡之约,作为人道主义者的代表,他内心产生了谴责和疑问?他对小教士陈乔治说:人人生而平等吗?那女人和女孩呢?

陈乔治的回答:这也没有办法。

陈乔治的回答,也许因为这个回答,即使最后他也赴死,却依旧感动不了我,甚至对他有点儿反感。因为,他骨子里还是对这群女人是存在偏见的。

我不禁想起了《羊脂球》,普法之战,羊脂球虽遭受鄙视但还是分享了自己的食物,甚至于遭受普鲁士军官要求陪过夜,否则一车的人无一幸免。车上的“体面人士”无不以丑恶嘴脸劝说,当羊脂球以身体救了这群人,但这群人并不感恩,反而更加鄙视她。

当然,所幸,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莫泊桑的《羊脂球》有区别,《金陵十三钗》更有温度。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姨妈书娟都在寻找这群秦淮河女人。

张艺谋导演还是机智的,他弱化了这群女人被逼“上梁山”,而是拔高了民族侠义,爱国情操,集中了民族矛盾,弱化了社会批判。面对日寇凌辱威胁的南京城百姓,这是无法选择的选择!(当然这一点,也成了褒贬不一的分歧。)

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意义的疑惑与反思——“生存还是毁灭”?

因为“死亡”,不是女人就是女学生,谁又能逃脱的了呢?但无论是谁,都是中华女子的悲剧,中华民族之殇!这是导演以悲惨的结局,来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

《金陵十三钗》小说本就是讴歌一群窑姐舍生取义救学生。并非扯到“贞洁保卫战”这么无脑的断章取义,倘若这么看,是否把生命和民族的尊严看得太轻?

就像导演借助约翰之口回答:“那些女人还有你们,有着永恒的力量和美。”就像第一次书娟她们救了秦淮河女人,而这次,是秦淮河女人救了书娟她们。女人,在于大义面前,坚强而果敢。

她们勇于自救,也敢于牺牲、

当这群女人,坐上了赴死亡之约的日本军车,玉墨脸上挂的泪,令人揪心。眼神凄绝而悲伤,还有对于梦想takemehome的寄托,一切都显得令人心碎。

蓦地想起,自古风尘出侠女。从秦淮八艳到赛金花,个个气节都是令人钦佩。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救人为本的赛金花。著名画家张大千为赛金花作肖像画,齐白石为她题写墓碑。

纵使沦为风尘女,但她们的爱国之心,民族侠义,比起卖国贼、汉奸犹胜千万倍。也许书娟多少年后,还记得那个明媚的天气,她趴在楼上,透过窗户玻璃碎口,这群秦淮河女人依旧谈笑风生,笑颜如花。

香兰豆蔻没有遭受日寇凌辱,和悲惨死去。而剩余的十二个姐姐也依旧好好的活着,没有惊悚的“圣诞之约”。

这部影片,褒贬不一。我想,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无论何种方式,初衷都是一样的,就是将这段民族之殇带出国门,让国人自强自警,让全世界铭记这一段中华民族的痛。而张艺谋做到了。他获得一系列国际大奖,日军兽性残暴的行为,臭名昭著,休想抹掉。

记得上映的时候,前排和旁边的男生突然大叫“我艹你小日本”。而今,时隔多少年,每每重温,依旧沉重,悲愤,揪心。

这种民族之殇,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又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淡忘?我想答案,交给你们。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虎影科技,有价值更有深度

舆情|文化|影视|文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by/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