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年龄的称谓极其讲究,
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有许多诗意的叫法,
而立、不惑、耳顺……孔夫子金玉良言,
一开口就把许多重要的年龄定下来了。
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感悟的生活似乎也随着称谓的变化而变动着,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
生命分成了许多阶段,等着我们细品个中滋味!
童年(0-3岁)
赤子、襁褓、牙牙、孩提
▽
“哇~哇~”,新生命诞生哭个不停,大人们却很兴奋,
村里一户人家添丁,全村人都来祝贺。
每个新生命都是被赐予的礼物。
襁褓是小孩的第一件衣服,在温暖柔软的棉布里,
脆弱又可爱的生命在等待着茁壮成长,
从第一次叫“妈妈”到第一次不用扶站稳,
都有父母无私的爱陪伴左右。
模仿大人说话,口水流个不停,爱吮吸手指。
最温暖的莫过于母亲的怀抱。
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会被原谅,
这时意识很模糊,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怯生生,也胆大妄为,无畏无惧,
有趣的孩提时代,玩泥巴、追蝴蝶,天真浪漫。
童年(3-12岁)
童龀[chèn]、垂髫、黄口、总角
▽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所以用“童龇”、“髫龀”代指儿童时期。
因牙齿变化而来的称呼,趣味十足。
“八月、七月”看来,女孩的成长比男孩要快。
掉牙齿是一件很“羞羞的事情”,
女孩一般在牙齿没长出来都很淑女:笑不露齿。
平时很野的女孩,也会收敛,等待牙齿长齐。
男孩虽然勇敢,但对牙齿无故掉落也很担心,
尤其是当有大人打趣,“八岁掉牙齿,九岁吃牙屎。”
在湖南方言中,爸爸的发音很像“牙”,
一听此言,小孩就急了,追在爸爸屁股后面问个不休……
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谓之“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的就是老人小孩不被打扰,各得其乐。
八九岁时,父母就把小孩的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好像现在也有扎这种山羊辫子的小孩。
少年(12-20岁)
金钗、豆蔻、二八、桃李、束发、志学、舞象、弱冠
▽
古代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几乎是每长大一岁,名称就美上一分。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花苞初绽,用来形容女孩莫能过之。
十五岁的时候,女孩子们开始盘发,
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
相比现在的十八变,古代的女孩都很早熟。
及笄过后就待字闺中了。
男孩到20岁行冠礼,代表成年,此前都是束发状态。
束一部分头发,一部分自由散开,很飘逸的样子。
《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在15岁以上,舞象15~20,之后就是七尺男儿了。
青春是美到绚烂的年华,少年情窦初开,
欲说还休,待字闺中,期待有缘人。
男子则勤学苦读,虽不都是头悬梁锥刺股,
但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刚刚高考完的莘莘学子是很幸福的,
那么多男孩女孩在学校朝夕相处,
明里暗里的恋爱,在悄悄发芽,
任何小事情都将是甜蜜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爱慕的男同学,
课间纸条、偶然收到的情书,昼夜不眠的夜……
青少年时过剩荷尔蒙无处安放,如青春的躁动,
爱慕都以欢乐收场,纯净动人。
青年(20-30岁)
花信、而立
▽
女孩24岁,年轻貌美,为花信年华。
女子一生最美的时候到来了,
最适合来一场“媒妁之言”。
这个时期,现在女子也到达最骄傲的时期,
爱慕、追求的人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
春风得意不说,职场如意,郎君随意挑,
所以女孩要抓住这个黄金期。
男子三十而立,人们说得最多,
因为男子也到了关键时期,是一大关。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立德、立言、立身”,
30岁的男子就要成家立业,站稳脚跟,
成了家庭里的顶梁柱,张开双臂为家人遮风挡雨。
不过,现在年轻人似乎都不急,就是父母催催催
也无动于衷的样子,一个人孤独而快乐着。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