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别:
词汇
豆蔻《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结实,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可入药,有香味。可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红豆蔻也叫红豆、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另有肉豆蔻,又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果实,性状相近,常被归为豆蔻类,实有不同。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
草豆蔻
拉丁学名
AlpiniakatsumadaiHayat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芭蕉目
科
姜科
亚科
姜亚科
族
姜族
属
山姜属
亚属
艳山姜亚属
种
豆蔻种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
扩展阅读本草纲目-豆蔻更多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释名」草豆蔻(《开宝》)、漏蔻(《异物志宗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对肉豆蔻而名。若作果,则味不和。前人编入果部,不知有何义意?花性热,淹至京师,味微苦不甚美,干则色淡紫。为能消酒毒,故为果尔。时珍曰∶按扬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义。豆象形也。《南方异物志》作漏蔻,盖南人字无正音也。今虽不专为果,犹入茶食料用,尚有草果之称焉。《金光明经》三十二品香药,谓之苏乞迷罗(细)。
「集解」《别录》曰∶豆蔻生南海。恭曰∶苗似山姜,花黄白色,苗根及子亦似杜若。颂曰∶草豆蔻,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其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其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花以当果,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腌治,叠叠作朵不散。又以木槿花同浸,欲其色红尔。其结实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皮中子如石榴瓣,夏月熟时采之曝干。根苗微作樟木香,根茎子并辛香。曰∶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壳小浓,核如石榴而辛香,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用。味近苦而有甘。时珍曰∶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浓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广人取生草蔻入梅汁,盐渍令红,曝干荐酒,名红盐草果。其初结小者,名鹦哥舌。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修治」曰∶凡使须去蒂,取向里子及皮,用茱萸同于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时珍曰∶今人惟以面裹火煨熟,去皮用之。
仁
「气味」辛,温,涩,无毒。好古曰∶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开宝》)。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李杲)。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制丹砂(时珍)。
「发明」弘景曰∶豆蔻辛烈甚香,可常食之。其五和糁中物,皆宜人。豆蔻、廉姜、枸橼、甘蕉、麂目是也。宗曰∶草豆蔻气味极辛微香,性温而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甘草、生姜同用也。杲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震亨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时珍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附方」旧一,新九。心腹胀满短气。用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调服半钱。(《千金方》)胃弱呕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水一盏,煮取汁,入生姜汁半合,和白面作拨刀,以羊肉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济》霍乱烦渴∶草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之。(《圣济总录》)虚疟自汗不止。用草果一枚(面裹煨熟,连面研),入平胃散二钱。水煎服。(《经效济世方》)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脾寒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不热,或大便泄而小便多,不能食。用草果仁、熟附子各二钱半,生姜七片,枣肉二枚。水三盏,煎一盏,温服。(《医方大成》)脾肾不足∶草果仁一两(以舶茴香一两炒香,去茴不用),吴茱萸(汤泡七次,以破故纸一两炒香,去故纸不用),葫芦巴一两(以山茱萸一两炒香,去茱萸不用)。上三味为散,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盐汤下。(《百一选方》)赤白带下∶连皮草果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焦黄,同面研细。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卫生易简方》)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直指方》)
花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下气,止呕逆,除霍乱,调中补胃气,消酒毒(大明)。
展开
目录2药品简述
3用法推荐
4用药宜忌
5化学成分
6药理作用
7临床应用
8文献论述
9生活应用
0生药材鉴定
种植育苗
2繁殖方法
3田间管理
4文学词语
5人名
概述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分原豆蔻和印尼白蔻豆蔻出自《雷公炮炙论》。《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纲目》: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豆蔻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杜牧《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蜀欧阳炯《南乡子》词:“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席,豆蔻花间趖晚日。”宋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明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田汉《回春之曲》第一幕:“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红豆蔻丰富的供养。”[]
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5-3m。叶柄长.5-2c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cm,宽6-9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菜,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cm,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5-2.5cm,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mm,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3.0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长2.2-2.5cm,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cm,外被粗毛,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豆蔻(5张)
药品简述白豆蔻药名:豆蔻
汉语拼音:dòukòu
英文名:JaveAmonumFrui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katsumadaiHayat[Languaskatsumadai(Hayata)Merr.]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十开蔻、漏蔻、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能:散寒燥湿,解酒毒,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生态环境:生于山沟阴湿处,中国多栽培于树荫下。
资源分布: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药材基源:该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kravanhPie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