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系统
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又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心心是推动血流的动力器官,分为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二)动脉导血离心的血管。
(三)静脉导血回心的血管。
(四)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出发,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房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称血液循环。又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体循环途径(大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二)肺循环途径(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属支→肺静脉→左心房。
心的位置
心脏位于中纵隔,前面大部被肺遮
胸骨左缘四肋间,急救药物可注射
心的外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四)沟。
心的外形
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后膈两个面
左右下,三个缘,表面三沟分界线
第四条沟位于心底左右心房之间,称房间沟。
心包和心包腔
纤维心包最外层,厚而坚韧无弹性
浆膜心包围成腔,脏壁两层相移行
的体表投影
心脏体表有投影,四点四弧可围成
左右上点二肋间,胸骨旁距略不同
右下第六胸肋处,左下心尖见搏动
四、动脉
(一)肺循环血管
1.肺动脉干短而粗,起自右心室,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在肺动脉干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有动脉韧带,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2.肺静脉四条,起自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终于左心室。
(二)体循环动脉
1.主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动脉主干。从左心室出发,先向上后弯曲呈弓形向左后,沿脊柱下降,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在第四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全程共分三段。
(1)升主动脉在其根部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
(2)主动脉弓呈弓状凸向上,凸侧发出三大分支自右至左依次是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
头臂干又分为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
左右颈总动脉分布于头颈部。
左右锁骨下动脉分布于上肢。
(3)降主动脉以膈为界又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主动脉起始行程分段
主动脉,似拐杖,弯弓穿膈入腹腔
四腰椎下分髂总,全程三段升弓降
弓上分支头臂干,左颈左锁头颈上
降部又分胸和腹,分支供应壁和脏
注:头颈上——头颈,指头颈部。上,指上肢。主动脉弓上方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应头颈部和上肢。
2.头颈部的动脉头颈部的动脉主干是左、右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行于胸锁关节后方,至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1)颈内动脉:入颅内。
(2)颈外动脉:沿胸锁乳突肌深面上行,穿腮腺实质,移行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大终支。
颈外动脉主要分支有:
1)甲状腺上动脉:布于甲状腺和喉。
2)面动脉: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经口角、鼻翼外侧达内眦,移行为内眦动脉。
压迫止血点:头面部出血可在下颌骨体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进行压迫止血。
3)颞浅动脉:经耳屏前方上行,布于颅顶。
压迫止血点:颅顶部出血可在耳屏前方压迫止血。
4)上颌动脉:下颌支深面,又分出脑膜中动脉和下牙槽动脉等支。
3.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左起主动脉弓,右起头臂干。经胸膜顶前方行至第1肋外侧缘移行为腋动脉。
主要分支有:
(1)椎动脉:上经6~1颈椎横突孔入颅布于脑。
(2)胸廓内动脉:分支布于胸前壁等处。
(3)甲状颈干:为一短干,分支布于颈、肩、甲状腺等处。
4.上肢动脉
(1)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移行而成,走行于腋窝内。
(2)肱动脉:为腋动脉的延续,在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
搏动点: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及搏动。是测血压听诊部位。
(3)尺动脉和桡动脉:分别沿前臂尺侧和桡侧下降,布于前臂和手。
桡动脉搏动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桡骨茎突内下方,可可触及搏动。是触家触须摸脉搏部位。
(4)掌浅弓和掌深弓:由尺、桡动脉的终末分支,互相吻合而成。
1)掌浅弓:位置较浅,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2)掌深弓:位置较深,由桡动脉的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掌浅弓和掌深弓
尺桡吻合两个弓,各弓组成要记清
浅弓尺终桡掌浅,深弓尺深连桡终
掌浅弓和掌深弓也可用如下方法记忆:
桡动脉的掌浅支+尺动脉的终支=掌浅弓
尺动脉的掌深支+桡动脉的终支=掌深弓
8.下肢动脉
(1)股动脉:由髂外动脉延续,行于股三角内,下降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搏动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2)腘动脉:在腘窝下部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3)胫前动脉:于小腿前群肌间下降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
(4)胫后动脉:小腿后群肌深、浅层间下降,经内踝后方达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
5.胸部动脉
由胸主动脉发出,分为脏支和壁支。脏支主要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
6.腹部动脉
由腹主动脉发出,也分脏支和壁支。
(1)壁支:为四对腰动脉。
(2)脏支:有三个成对和三个不成对。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女性为卵巢动脉)等。不成对的脏支有:
1)腹腔干
腹腔干起自主动脉裂孔稍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分支营养肝、胰、脾、胃、十二指肠、大网膜等。腹腔干的主要分支见表9-3:
2)肠系膜上动脉
于腹腔干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支布于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等。
主要分支: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等。
3)肠系膜下动脉
第3腰椎平面由腹主动脉发出,行向左下。分支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部等。
主要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7.盆部动脉
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外、髂内动脉。髂内动脉主要分支供应盆部。
髂内动脉主要分支:
(1)脏支: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等。
(2)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
五、体循环静脉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一)体循环静脉特点
1.属支较多,血液流速较慢。管腔大,管壁薄。
2.可分为浅、深两种。
3.吻合丰富。
4.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体循环静脉特点
静脉始自毛细管,腔大壁薄分深浅
大部具有静脉瓣,顺流开放逆流关
(二)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主干是上腔静脉,收集范围包括头颈、上肢、胸部(除心)、脐以上腹前外侧壁的静脉血。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于主动脉升部的右侧下降注入右心房,在其后壁尚有奇静脉注入。
1.头臂静脉
由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合成。汇合处向外上方的夹角称静脉角。
(1)颈内静脉:自颈静脉孔处出颅,伴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为头臂静脉。颅外属支主要是面静脉。
面静脉:始自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汇入面静脉。面静脉无静脉瓣,面部疖肿挤压后脓栓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入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故将鼻根至两口角之间的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面静脉
面静脉无静脉瓣,颅内颅外互通连
疖肿挤压脓栓走,面内眼窦脑感染
注:面—面静脉,内—内眦静脉,眼—眼静脉,窦—海绵窦
(2)锁骨下静脉:自第一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前尚接受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收集头后及颈浅部静脉血,在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是颈部最大浅静脉,小儿常选此静脉进行穿刺。
(3)上肢的静脉
上肢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主要有三条:
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
2)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
3)肘正中静脉:为连接头静脉、贵要静脉的浅静脉。
上述三条静脉是临床常用的注射、输液、采血部位。
2.奇静脉
起自胸后壁的静脉,在上腔静脉后壁注入。主要属支有食管静脉等。
食管静脉:起自食管静脉丛,向上注入奇静脉,向下通过食管静脉丛与胃左静脉相交通。
(三)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主干是下腔静脉,它是在第五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收集腹部、盆部、下肢的静脉血。
1.盆部静脉
(1)髂总静脉:是盆部静脉主干,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内、髂外静脉合成。
(2)髂内静脉:与髂内动脉伴行,其属支也均与同名动脉伴行。直肠静脉丛的血液向下可经直肠下静脉汇入髂内静脉。
(3)髂外静脉:由股静脉延续而来。
2.下肢静脉
下肢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主要的浅静脉有:
(1)大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于内踝前方上升,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注入股静脉。临床常选内踝前方切开大隐静脉,进行输液或输血。
(2)小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于外踝后方沿小腿后方上升,在腘窝处注入腘静脉。
3.腹部静脉
腹腔内成对脏器的静脉也多成对,主要有肾静脉、睾丸静脉等。不成对脏器(除肝外)的静脉血先注入门静脉,再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
4.肝门静脉
(1)肝门静脉的特点
1)门静脉是一条粗短的主干。
2)门静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3)门静脉无静脉瓣。
4)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
肝门静脉的特点
门静脉,粗短干,两端都是毛细管
血液上下能沟通,只因没有静脉瓣
(2)肝门静脉的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
(3)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①肠系膜上静脉、②肠系膜下静脉、③脾静脉、④胃左静脉、⑤胃右静脉、⑥附脐静脉
(4)肝门静脉的收集范围:除肝外的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
(5)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
1)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2)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壁、腹壁静脉→上、下腔静脉。
3)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第二节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构成。
一、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是淋巴管道的起始处,特点是:
1.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2.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故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
(二)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合成,特点是:
1.结构类似静脉,壁薄、径细。
2.有类似静脉瓣样的结构,促使淋巴液向心回流。
3.分深、浅两组。
4.在向心回流过程中,要经过多级淋巴结。
(三)淋巴干
共九条:
1.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2.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
3.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
4.左、右腰干:收集下肢、盆部、腹壁、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
5.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
(四)淋巴导管
1.胸导管:是最大的淋巴导管。
(1)起始:起始于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
(2)走行:沿脊柱走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左颈根部又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左静脉角。
(3)收集范围:共六干。左腰干、右腰干、肠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
2.右淋巴导管
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膈干,三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二、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
(一)淋巴结
1.形态
灰红色小体,质软。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凹侧有一条输出淋巴管。
2.全身重要淋巴结
(1)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周围,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主要收集面部及口腔淋巴。
(2)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其输出淋巴管组成颈干。
(3)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其输出淋巴管组成锁骨下干。
(4)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两组,上组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下组沿大隐静脉末端排列。
(二)脾
1.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区,与9~11肋相对应,长轴与第10肋一致。
2.形态
为椭圆形实质器官,分两面两缘。
(1)两面
1)膈面:光滑,与膈相对。
2)脏面:凹陷,近中央处为脾门。
(2)两缘
1)下缘:钝圆。
2)上缘:锐利,有2~3个脾切迹,是临床触诊脾的标志。
3.功能:①造血。②储血。③滤血。④参与免疫反应。
脾的形态位置功能
左季肋区暗藏脾,质软而脆莫打击
九至十一肋相对,长轴十肋相一致
正常肋下不触及,肿大触摸脾切迹
人体最大淋巴器,造储滤血兼免疫
青田果整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