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古汉语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是指()。
A.每隔三五天
B.阴历每月初五
C.阴历每月初八
D.阴历每月十五
02
2.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B.子产
C.邓析D.齐桓公
03
3.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司马光
04
4.“豆蔻”是指女子多少岁?()
A.十二岁
B.十三岁
C.十五岁
D.十六岁
05
5.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依次()。
A.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B.用黄色、蓝色、橙色、红色表示
C.用黄色、橙色、蓝色、红色表示
D.用蓝色、橙色、红色、黄色表示
1.答案:D
解析:
古汉语中,如果有并举两数,常以其乘积表数。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出自《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故选D。
2.答案:A
解析: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他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答案:A
解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到,他著述《太史公书》(即《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B
解析:
豆蔻本身是一种草本植物,初夏时开淡黄色花。因此杜牧在他的诗中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子,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A
解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按照严重性与紧急程序,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等级(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橙色等级(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Ⅱ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等级(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等级(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Ⅳ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