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读书?”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哦,你在呀”
“?”
亦或者
“司机,去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啊?哪里呀?”
“”
“哦~好的”
你可曾像小编一样好奇过为什么我们的老一辈都称我们学校为“”?
那小编就借今天这个机会,给大家当个临时小老师,给大家上一节严肃认真又暖心还自带一点小自豪的历史课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全国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永川箕山(茶山竹海)山麓迎来了成字一二八部队,在这里进行“一二八号基建工程”建设。
年1月,国防科委以(68)科研字第27号文确定,将“一二八号基建工程移交给第十四研究所,以组建微型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研究所”
年3月,在这里正式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专业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二四研究所”(以下简称所)。
次年的3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名相关工作人员由石家庄迁来永川,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49年前,一群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建设以及科研事业,他们相聚在了我们正生活学习的这片土地。
他们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荒地,他们自己搬砖头、挖地沟、运土方......个个都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其艰苦,没有电脑、没有资料,在这样一个条件简陋的山沟里研究电子工程,即使是今天也是很难想象的。
他们每个人都抱着为国争光的梦想,力争上游、矢志不移,短短几年时间,豆蔻年华的他们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一个1K、4K位静态存储器等“14项全国第一”。
在年我国发射上天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就有来自研究所开发的集成电路。
期间,江泽民同志曾来此地视察。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在年至年先后作为技术人员和研究室负责人在这里工作。
“现代毕昇”、汉字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民曾作为离子注入组技术人员在此工作。
研究所整体搬迁后,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在该所原址上扩建校园。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经北方国际大学联盟以及学校董事会反复商讨后决定——克服校园用地紧张的现状,不对研究所原建筑进行拆除,而是进行原址保护。年,我校被重庆市永川区政府授予“重庆市永川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4月,阳光明媚,草木叠翠。一位头发灰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莅临我校参观调研,他就是李铁映。年,年仅34岁的李铁映来到研究所工作,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很多建筑都是自己与同事们一砖一瓦修建,现在道旁的参天大树也是当时的他们亲手栽种的。
昨日,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研究所离退休老职工一行五十余人前来我校,参观了他们曾经洒过汗流过泪的地方。
再忆峥嵘岁月,重温故土情怀。虽然两鬓斑白,但重回“战场”的他们走出了“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的气势。
这些来自北京、石家庄、无锡等地的老人们漫步在校园里,看着熟悉的建筑和景观,他们感慨地说:“历史不仅仅是存在于书里的文献,更是一种写在时空中、写在大地上的特殊存在,希望你们好好保护的历史,将的历史传承成为重大城科的历史,把根留住。”
四十多年前,这些科研人员在这里不畏艰苦、不畏困难,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建设以及科研事业无私奉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坚毅和骄傲。现在,他们已经两鬓斑白,迈入了迟暮之年,他们说,“趁着还走得动,最后一次来看看我们的家”。
致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
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出品>重大城科传媒中心
来源>重大城科官方网站
编辑>重大城科传媒中心
审核>韩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