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为了深度体验几千年来,
贵妃娘娘、皇后太后的御用养颜法、
中医纯天然驻颜术。
我请南派清廷御医传人池医生,
复原了一个——
除面上黑气、逐淤生新的:
白芨玉容胶
用白芨取胶,加蜂蜜调成的,可以当做洁面胶、清洁面膜用。
还记得第一次用完,我摸着自己嫩滑、水润的大圆脸,心想这下好了,再也不用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了。
我家从此再没出现过洗面奶、洁面泡沫这类东西,比起白芨玉容胶的“祛腐逐瘀生新”力、这些洗面奶的清洁力都太表层、太肤浅了。
这话不是我一个人说的,后来很多使用过的小姐姐,也有留言:
真正有用的中药化妆品,是一定有非常明显的功效的。绝对不能只是概念炒作,或者仅仅是中医皮毛,化工的里子。
为什么是中医来复原化妆品?
▼
因为在中古,各种驻颜的花草玉露,不是农作物就是草药,这些配方,也是被记载在医书和农书里,才得以千古流传。
白芨玉容胶的配方,是池医生世代在宫廷工作的祖辈传下来的,算不上是什么名贵大配方,但因为超级好用,一直在宫廷贵妇中间流传。
这个面膜用到的中药只有一个——白芨。
白芨,《本草备要》里说它有一个特殊的能耐,就是:祛腐逐瘀生新。
“外用能除面上黑气,除面疮,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
不同于日常清洁的是,白芨的清洁力在于——逐瘀生新,也就是敛肌的能力。
脸上有痘痘、毛孔过大、油脂分泌过多、易过敏,要么是痰湿淤阻要从毛孔排出,要么是是肌肤有热毒在表,容易亢奋,不稳定,从中医的角度讲,都需要敛肌。
而白芨这时候外敷,刚好帮助排淤生新。所谓的深层清洁,就是这么完成的。
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它能“除面上黑气、除面疮,能令人肌滑”,基础也在于对皮肤的逐瘀生新。
白芨这一特殊功能,外用其实很浪费的,像胃溃疡及各种溃疡,用白芨熬膏是非常好的药。
白芨难得,这种药材要生长10年才能用。好白芨沾湿手指去摸它,会有一股粘性把手指粘住。这也是辨识真假白芨的简单方法。
池医生刚好收了一批好白芨,自己提炼白芨油,才得以复原这款白芨清洁面膜。
一斤好白芨能提炼出3两白芨油,而这款洁面胶里,白芨油的成分高达15%以上,基本上可以当成药来用了。
里面做基底的,是池医生亲自去从化山里收的土蜂蜜,简单营养;
另外还加了一点薄荷油,活血疏风,相当于汽车的涡轮增压,帮助白芨深入毛孔,把效用发挥到最大。
配方很简单,只有这三种,但就是能收敛毛孔、控油、帮助毛孔排出垃圾、热毒。
我一般用完卸妆油后,挤2-3下,蘸一点水(白芨太黏了,一定要加一点水才能推开),涂在脸上按摩,当洁面胶用,按摩约两分钟后洗掉;接着再多用一次,在脸上停留3~5分钟,相当于一个清洁面膜。
洗掉后脸滑滑嫩嫩的,跟很多洗面奶相比,不会让人一下子特别惊艳,但那种感受,绝不是很多洗面奶洗完后那种假滑,是真正天然的清洁力。
广州天气湿热,我在这边最大的一个困扰就是——毛孔真的太容易粗大了,黑头一周得清一次,每天早晚用白芨洗脸后,现在两周清一次,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这段时间,池医生也没闲着,又给我们复原了一款:
专门针对痘痘肌肤的——祛痘版玉容胶
这次祛痘的主角,除了白芨,更重要的是——豆蔻。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池医生说,是啊,人生十三四,就开始长痘了,也就要开始用豆蔻了……
六百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第一次远航来到东南亚,载有多人,包括水手、士兵、通事、医师等。
他们是陪同一位明朝公主,来此嫁给一位苏丹国王。
同行的皇宫御医,在这热带雨林中发现很多中草药。
其中就有豆蔻,御医发现它不仅可以用作调料,对皮肤也非常有益,遂研制了公主日常美容洗脸的豆蔻油,应对因气候不适带来的皮肤过敏、脂溢性皮炎等。
痘痘从皮肤上拱出来,从中医来说,是一种湿热蕴毒的外溢。
池医生就在祛痘版的白芨玉容胶里,加入了对皮肤炎症有修复作用的——东南亚小红豆蔻油。它是天然的抗菌剂和除蠛剂,能抑制过敏和炎症。
白芨“除面疮”的排淤生新力,加上豆蔻对已经崩坏的热毒性皮肤的修复力,痘痘就被清理得比较彻底了。
▼
生活在湿热的广州,会经常闷出来几个红扑扑格外喜气的痘痘。
我一看形势不对劲,就马上用豆蔻版玉容胶洗脸+敷面,敷5分钟以上,早晚各搞一次,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红痘明显瘪了下去。
继续再用三天,像我这样的非疤痕体质,连痘印都看不见了。
同样是非常干净的配方。池医生用纯净的蜂蜜来调和,天然防腐,蜂蜜的结晶像小粒磨砂,按摩一下就融化了。
除此之外,一点点薄荷油,活血疏风,帮助白芨、豆蔻油深入毛孔,把效用发挥到最大。
祛痘版的玉容胶,用完之后脸上会有一点点油感,那个就是豆蔻油在脸上的残留了。不用特意洗干净,让它继续在脸上发挥作用吧。
这次玉容胶把之前难挤的瓶子换掉了,改成这种,用小勺子挖着用。也加了量,每瓶大概可以用一个月。
现代化工这么发达,这些老工艺的东西相比之下太繁琐。
做这些,一半是自己要用,一半是情怀。跟姐妹们共赏,一起复古一下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