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夏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宋朝与明朝的皇室,是比较特别的两个朝代。
宋朝皇室特别在格外“与民同乐”,宋廷的皇宫向来面积不大,皇帝也没事出去溜达几圈,这跟大宋开国就定下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很大的关系;明朝特别是因为这个朝代的皇帝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后宫风波,或许这跟朱元璋建国后定下的严格选妃制度有关,一定要选家世不高且端庄贤淑的皇妃,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皇帝的后宫人数并不多。
但人数不多以及名气不大,不代表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明朝的后宫要不不出事,要不就出大事,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因宠爱万贞儿,差点断绝皇嗣;再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因为换掉了贤良的皇后,导致孙皇后以及其儿子朱祁镇登临至高之位,葬送大明江山全部精锐,明朝因此开始衰落。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当初朱棣还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朱瞻基皇太孙的身份,因此特地为他挑选了一位贤淑端庄,众口交赞的皇后,胡善祥。
胡善祥是光禄卿之女,虽然门第不是很高,却忠厚持重,妥妥贤内助一位。但问题在于朱瞻基并不喜欢胡善祥这种宜室宜家的女子,他喜欢的是娇俏柔美的小青梅,孙氏。
朱高炽的正妃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听闻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容貌出众性格也好,因此将其推荐给了自己的女儿张皇后,让张皇后带在身边悉心教养。由于早早入宫,又是被张皇后养着,朱瞻基自然多了许多与孙氏接触的机会,十多岁的少年因此情窦初开,喜欢上了豆蔻枝头二月初的孙氏。
结果到了公元年,朱瞻基大婚之时,正妃却成了胡善祥,孙氏仅为嫔位,这让朱瞻基从一开始就对胡善祥有了几分意见,认为她占了自己小青梅的位置;至于孙氏自然也是不服气的,但胡善祥性格好,哪怕孙氏获得了再多宠爱,胡善祥也从不为难她,还将府中诸事安排地井井有条,一派主母风范。
但就算胡善祥做得再好,也抵不过朱瞻基的不喜,一开始朱棣与朱高炽还在的时候,朱瞻基还不敢拿胡善祥如何,但等到他一朝登临帝位,越看胡善祥越不顺眼,于是以胡善祥没有生出儿子,只生了个女儿为由将其废除,另立孙氏为后。
胡善祥真的是个非常好的人,哪怕被废她也没有怨言,而是退居长安宫,号曰静慈仙师,一心吃斋念佛。胡善祥被废之事让已经升为太后的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惭愧不已,因此每次出席宴会,都一定带上胡善祥,让她居于自己身边,而不去亲近朱瞻基与孙皇后,这让孙皇后怏怏不乐又无可奈何。
那么为什么说胡皇后被废是大明朝的损失呢?除开她本人能担得起一句“母仪天下”外,还因为孙皇后当皇后的那个契机——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在21年后,谁都没有想到朱祁镇竟然因御驾亲征,葬送了整个大明朝的高层与精锐,使得明朝从此由盛转衰,如果胡善祥依旧是皇后的话,哪怕她自己没有孩子,想来教导出的皇储也不会造成这种结果。
公元年,张太后去世,胡善祥多次哭到昏厥,她明白这些年张太后对自己的维护,也明白张太后去世,自己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从此闷闷不乐,仅次年就追随张太后而去,卒年41岁。
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过错,且被众人称赞的皇后,就因为不是皇帝喜欢的类型,所以不顾及任何被废,最后还只能以“嫔”的阶位下葬,这让整个大明朝的百姓都对她格外怜悯:“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到了朱祁镇担任帝位时,他的钱皇后也对胡皇后万分可惜,因此等到已经升为太后的孙皇后一去世,就劝诫朱祁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希望能够恢复胡皇后的封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