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春节里,从饭桌上七大姑八大姨不停地追问“什么时候要孩子”,到春晚舞台上被诟病为“直男癌”、“繁殖癌”的小品,女人生孩子这事儿就一直没离开舆论的焦点。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更是掀起了新一波争论——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报道中陈述,社会上目前有这样一些年龄较大的女性人群,正常生育比较困难——
1、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后有意愿再要一个、但身体条件不够好的;
2、年轻时因患肿瘤等疾病,后来影响了生育功能的;
3、家中唯一的孩子长大后却意外去世的失独家庭;
基于这种“想生不能生”的需求,文中的专家提出了“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代孕是否可以适当放开”的议题。
看似这个提议对于上述人群是个好消息,但新闻的评论区中却是一片骂声。大家的观感基本是:夭寿啦,全国“劝女人生小孩卷”又出新题型了!
而“代孕”这个在很多人概念中一直模模糊糊的“新题型”,也引发了大家不同以往的质疑——这事儿在中国不是违法的吗?
嗯,新闻中确实说了,我国严格禁止代孕——
年,原卫生部曾出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其中第3条第2款指出:“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不过在年年底,计生法修正案中已经删除了“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条款,所以风向的转变也并不是昨天突然开始的。
(顺便心疼我们Vista看天下官微30秒↓↓↓,就算现在代孕还不合法,我们只是转载了个新闻啊……)
另外还有很多人质疑,专家所说的只允许无偿代孕又是什么鬼?这是得有多强的人道主义精神才能去帮别人受苦受累怀胎十月啊?
既然冷不丁跳进人们视野的“代孕”还存有这么多疑问,探讨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它一下。
1、什么是代孕?代孕生出来的孩子是谁的?
代孕,就是代孕母亲用自己的生殖系统帮别人怀孕生子的过程。
一种代孕是人工受精,将需求方的精子送入代孕母亲的体内,在体内受精并完成怀孕全过程,生出来的孩子显然和代孕母亲有血缘关系。
另一种代孕是试管婴儿代孕,不孕夫妻的精子和卵子经过试管婴儿技术培养成胚胎,移植在代孕母亲的子宫里。
根据人民日报那则新闻的语境(高龄夫妻想生但身体条件不够),专家呼吁放开的应该是第二种。
2、无偿代孕和商业代孕都是啥?真有人那么圣母吗?
所谓无偿代孕,需要代孕母亲有极高的奉献精神而不向需求人索求金钱回报(当然必要的医疗费用还是要需求方掏的),因此这种代孕关系通常发生在兄弟姐妹或极要好的朋友之间。
商业代孕则多了一个中间机构帮助想生孩子的需求方和愿意做代孕的人配对,需求方需要支付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费用和对代孕母亲的补偿费用。
和很多人认知的不太一样,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确实存在无偿代孕和商业代孕的区分,而且多数国家的法律只认可前者,禁止后者。
3、目前国外对代孕是怎样规定和管理的?
维基百科上这张地图可以一目了然——
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只有非商业性合法: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
完全合法:印度、泰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某些州等。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泰国等地不仅代孕完全合法,价格还便宜得多——某国际代孕机构曾估算,在美国代孕生孩子的价格要10万美元以上,而在印度只需要大约美元,生生便宜了一多半。于是,印度成了“借腹生子”的天堂,目的地为印度等地的代孕旅游也大量兴起。(不过年印度已通过法案禁止外国人在印度进行商业代孕)
这种涌入欠发达国家“租腹生子”的现象,让外国相关人士也对代孕有这样的忧虑——代孕会不会无形中加强了对弱势女性的剥削?
至少在印度,选择做代孕的女性日子并不好过。中介往往会向海外客户收取2.5万至5万美元间不等的费用,但代孕母亲拿到手里的只有-美金。她们本就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租自己的子宫,但拿到手的报酬也很难真正扭转生活的拮据。
就算是以无私帮助为前提的无偿代孕,代孕母亲群体中也会有迫于人情关系“被自愿”还得不到补偿的问题存在。因此欧洲发达国家反对代孕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国外反对代孕的宣传图,文字意为:(女人的子宫)不是用来租赁和买卖的
今天中国女性猛烈质疑专家一句轻描淡写的“开放代孕”,其实也是基于一种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焦虑——
本该对生不生、怎么生的问题掌握足够决定权的女性,却总要承受来自外部的指指点点,无法主导自己的子宫。
人民日报那则新闻确实有造福“想生不能生”的人的积极一面,可是全篇不断暗示的“要生”、“多生好”、“生不了也创造条件帮你生”会点燃很多女性的怒火,也并不难预料到,因为这样的声音包围着女性实在太久了。
来自父母、长辈的“逼生”和“逼生二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随处可见这样的新闻——
最后这则新闻是这样的:
大学女教师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她在事业上有追求,而且深感养女儿已经很辛苦,也担心二胎会增加经济压力、影响生活质量。但强势的婆婆一直想要孙子,坚持要她生二胎,甚至骂她“占着茅坑不拉屎”。这让女教师感觉自己的意愿完全不受尊重,只能向情感咨询热线吐露自己的痛苦。
事实上,妇联发布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
那么想要二孩的是谁呢?首先是男方父母(占比达47%),其次是丈夫(23%),再次是妻子(20%),最后是女方父母(9.3%)。(数据来源:数字市场研究公司)
像大学女教师和婆婆那样的拉锯和挣扎,不知还同时在多少个家庭中上演。
如果说来自父母亲人的压力还有可能通过沟通来消解,那么社会舆论导向的层层包围简直让人无所遁逃。
阖家团圆时打开电视,看到的是全国最大的舞台讲着女人因为生不出孩子自愿离婚、就算男方挺开明也非得整出孩子才算大团圆的故事——
看到的是女性在相亲节目中像商品一样被挑选,好像生孩子是她走入婚姻的唯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