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很短,但普及迅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10年,中国血管外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后血管外科的方向在哪里?年新春之际,《门诊》杂志就此话题,与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心脏瓣膜疾病微创诊治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景在平教授告诉我们,近10年来,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加深,腔内血管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血管外科出现了“三个转化”,即疾病谱的转化、器械的转化、学科的转化;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值得期待。
一、疾病谱的转化
血管外科涵盖的范畴为全身血管系统疾病,其疾病谱是所有医师同仁学习工作基础中的基础。疾病谱的转化,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模式的改变
人民群众生活模式改变。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在不断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善。生活模式改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九高一少”。“九高”包括物质上,高糖、高脂、高尿酸、高肌酐、高嘌呤;功能上,高血压、高黏度、高外界社会压力、高内界心理压力。临床上,经常遇到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比如高血脂和高血糖患者尚未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无自觉,仅表现出焦虑状态,这在临床疾病谱中属于临界症状。又如高嘌呤患者,时常出现由于高尿酸、高嘌呤对关节环囊刺激引起的关节酸痛,此时尚无法定义为痛风,只能算痛风前兆。而存在这些临界症状的患者,在潜移默化之下心理状态就会发生改变,称之为病理心理的模式转化。按常规的传统医学检查模式,患者尚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此时患者最大的疾病因素是心理因素,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纠正,患者就会出现抑郁症,进而加重病情的进展。其次,“一少”就是运动减少。其中体力运动、脑力运动、新陈代谢运动等都属于运动。因此针对此类问题的转化,可覆盖所有医学领域。同时医师的思维模式也需随之转化。需要考虑是否有明确诊断的疾病?血管硬化斑块情况如何?血管狭窄程度如何?这些诊断方式将逐步被新的模式取代。
景在平教授举例说,他曾经收治的一名动脉瘤患者,主动脉上有一个很小的斑块,理论上应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患者自述疼痛难忍,因迫切需要止痛治疗收治入院。在分析患者情况、制定治疗策略时,发现动脉瘤壁和周围神经粘连,刺激周围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疼痛体征。临床上不具备手术指征,遂决定采用介入隔绝手术,于患者动脉腔内植入一层人工血管,将动脉瘤小斑块与血流隔绝,使血流无法刺激动脉瘤附近神经系统,最终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此次腔内隔绝手术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动脉瘤破裂,也不是为了解决严重狭窄问题,而单纯为解决患者的痛疼症状。血流每分每秒都在血管内流动,血流通过动脉瘤斑块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刺激患者神经系统,使患者感受到痛疼。通过治疗模式的改变,完美解决了患者最迫切的问题,临床诊疗思路正向着更细化、更深化、更泛化在转化。
2、生存寿命的改变(老龄化)
随着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平均寿命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寿命的延长,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全身血管系统疾病也相应地增加。景在平教授举例说,人体的血管系统就好比自来水管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管道会出现生锈、爆裂等问题。而血管系统由于长期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等问题也会出现各种功能性疾病,因此对疾病谱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基于以上两点,更多疑难杂症出现,更多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发病的症候群也更细化、更泛化、更基础化。部分疾病的诊断、描述、治疗的思路需重新考量。例如:突发性耳聋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以理解成为耳动脉堵塞。又如,突发性失明过去可描述为一过性失明,现在描述为眼动脉或脑部某一根动脉梗塞。如今疾病谱转化,理念也随之转化,这些疾病的描述向前推进了一步,变为梗塞缺血导致疾病。
二、器械的转化
景在平教授行医40年,年在一次简单的肾动脉狭窄手术中首次接触球囊,这次手术为景在平教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其整个诊疗理念发生了改变。器械的改变,对临床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景在平教授来说,那一时刻是整个中国腔内血管学起步的时刻。经过了一些年的努力,景在平教授已经成为了中国腔内血管学的奠基人,特别是在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心脏瓣膜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技术属世界领先,年捧回了我国血管外科界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也是中国血管外科发展奋起直追的历史缩影。景在平教授用“三个代替”总结了35年来的学科进步并预测了未来的学科发展。
1、穿刺针代替手术刀
“巨创”转化为“微创”。众所周知“巨创”就是脑血管瘤要开颅;心脏瓣膜置换要开胸;腹主动脉瘤要打开腹腔等等。现在各种器械的转化进步,穿刺针、导丝、导管、球囊、支架一系列器械,可解决上述大部分疾病。
2、音乐代替麻醉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麻醉,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但是随着微创治疗理念的加深,临床上完全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比如音乐,类似于催眠的效果,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舒适地完成手术,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相关麻醉药物的并发症。
3、门诊代替住院
目前大量疾病的并发症、交差感染,均发生在住院期间。随着器械的改变,观念的改变,手术模式的改变,完全可以做到门诊治疗、门诊恢复、当天出院。例如目前浅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理论上需住院一天,实际手术后观察一定时间即可出院。
三、学科的转化
景在平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目前需要分为脑外科、胸外科、心外科、肝胆外科等专科。有疾病的原因,也有知识复杂程度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是器械。比如开颅和开胸用的器具不一样,打开方式也不一样,因此被迫分科。但是根据全身血管系统的未来进展进行考虑,一根“导管”就可以打破所有的界限,上至头皮,下至脚趾,只要有一台DSA,具备了合适的技术、器械,是否还存在分科诊疗的必要?原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介入放射科,部分内分泌科、神经内外科、中西医结合等,牵涉到循环系统的这些专科,原本的界限是否可以消失?即使当前很多人觉得不可能,这势必将成为一种潮流,指导未来心血管相关疾病的诊疗。景在平教授本人牵头创建并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协会)就是顺应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的好的尝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景在平教授从疾病谱的转化、器械的转化、学科的转化等三个方面,给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剖析。不仅阐述了血管外科的进步和趋势,更对将来医学领域的进步进行了展望。希望在新春之际能给广大医生带来思考和启发。最后,景在平教授表示了对《门诊》杂志的关心,这些年他看到了《门诊》杂志在不断地创新和拓展,也看到了《门诊》杂志的学术越做越深入,对于《门诊》的“转化”亦倍感欣慰,也正契合了此次讲授的主题。
景在平
海军军医大学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海军军医大学医院心脏瓣膜疾病微创诊治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组建21个专家委员会,荣任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内微创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委员会及科普与人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及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协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及中央军委保健委持证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脏主动脉瓣膜疾病和腹主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
在包括国家“”在内的国家、军队、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资助下,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国家级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60余项,相关成果在JAMCOLLCARDIOL(影响因子19.9)、CIRCULATION(影响因子14.)等国际SCI收录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国际、国内专著40余部。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科学成果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三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奖励。
倡导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行医理念,提出了“一魂三结合实现国际化”的建科思路,以患者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近几年,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生命书画作品筹集了数百万爱心善款,并亲自主刀,用微创手术成功救治了22位心脏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大医精神”奖和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年,荣获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和第四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年,荣获“杨浦好儿女”称号和“总后首届道德模范人物”称号;年,荣获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称号。年,荣获“中国好医生”称号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白癜风一对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