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医影之谜腹部正常篇20层初稿

影像对外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剖又是影像和外科的基石,所以我们试从从解剖入手来,一点一滴的学习腹部的影像。

第一层:第二肝门层面

定义:

断层解剖示意图:

注释:6.右心室7.左肺下叶11.胃底12.膈肌13.肝左外叶上段14.食管

29.下腔静脉30.肝右静脉31.肝中静脉32.肝左静脉

该层面涉及知识点:肝左,肝中静脉多并干后汇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常单独注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并不少见一般在远离第二肝门的较低层面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在该层面附近,因肝静脉接近下腔静脉,比较粗大,且以条状影分布为主。

第二层:食管裂孔层面

关键结构:食管裂孔,肝右/中/左静脉,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

图示???

镰状韧带:呈矢状位从肝延伸到腹前璧和膈,分隔左右半肝。

冠状韧带:由膈下面的壁腹膜返折至肝上面形成的冠状位双侧腹膜结构,前层与镰状韧带向延续,左右两端前后两层融合成三角韧带。

肝圆韧带:胎儿时期脐静脉闭锁形成,经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

整体观图:

横断面图:

注释:10.胃底13。第10胸椎14.腹主动脉16.食管18.肝尾状叶20.左肝上前间隙22.镰状韧带24.门静脉右前上支28.肝右静脉29.下腔静脉30.肝中静脉31.肝左静脉35.肝裸区(膈面后部冠状韧带两层之间没有腹膜覆盖的部分)???

知识要点:心即将消失,双肺少部分C型包绕膈外周,肝进一步增大,越过脊柱进入左季肋区,肝尾状叶首次出现在下腔静脉左前方,左叶间静脉出现在肝中和肝左静脉之间,胃底较上一层增大。

第三层:贲门层面

定义:位于第11胸椎左侧,食管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为贲门,贲门部附近的部分称为贲门部,界域不明显,贲门以上平面,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内含吞咽时进入的空气,X线胃片可见胃泡。

关键结构:贲门肝裸区胃裸区(图示???)

注释:5.胃底6.食管腹部7.胸主动脉8.下腔静脉9.肝右静脉10.肝中静脉

11.肝左静脉内侧支12.肝左静脉13.静脉韧带裂14.胃肝隐窝

26.镰状韧带30.肝门静脉右前上支

知识要点:心完全消失,左右肺仅剩下一小部分,肋膈隐窝出现,肝右左中静脉出现在离下腔静脉较远的地方,长轴指向下腔静脉,肝门静脉的属支较前增多,尾状叶增大,肝尾状叶前面与肝左叶之间出现静脉韧带裂,胃裸区于食管腹侧面较小,向下逐渐增大。

第四层:肝门静脉左支角部层面:

定义:门静脉长约6-8cm,直径1.25cm。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上方上行至肝门入肝叶,。门静脉在肝门横沟处分成入肝前分为左、右干入左右肝。门静脉左干沿肝门横沟走向左侧,至左纵沟处入肝实质。一般可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横部长2-4cm,在其后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尾状叶左部,角部及囊部外侧缘各发出一支分布于左外叶上下段,矢状部内侧缘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内叶。囊部与肝圆韧带相连,内有闭塞的跻静脉。门静脉右干短粗,长1-3cm,在其后缘发出分支至尾状叶右部,然后再分出两大支到右前叶和右后叶,后者又分为上、下两支到右后叶上、下段。

关键结构:门静脉左支角部,胃,脾,肝。(11胸椎体下份))

知识要点:肺巳完全消失,仅剩下肋隔隐窝。右至左表现为肝、胃底和脾,脾首次出现于胃底左后方,呈“新月"状。肝门静脉左支角部出现是本断面的重要特征。在横断面上,由上而下,肝门静脉左支先出现角部,稍低水平可切及横部的起始部和矢状部,囊部可与矢状部同层或稍低一个层面出现。肝左静脉本干已被其上、下根取代,其后方可见肝门静脉左外上支。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出现其合成处,两者之间可见肝门静脉右前上支的4条分支。

第5层: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

关键结构: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肝胃脾

定义:肝门静脉左支的分支相对恒定,一般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四部分。横部走向左前上方,位于横沟内;在角部以90°-°角向前转弯成为矢状部,行于肝圆韧带裂内;矢状部向前延为投部,肝圆韧带连于此部。左支的主要分支有:1.左外上支,起于角部,分布千左外上段;2.左外下支,多起于襄部,分布于左外下段;3.左内支,起于援部右壁,有2-5支不等,分布于左内叶。

肝圆韧带裂: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称肝圆韧带裂fissureforligamentumtereshepatis,有肝圆韧带通过。肝圆韧带ligamentumtereshepatis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经肝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12胸椎椎体上份。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出现是本断面的重要特征。它标志着:肝门已经出现或在下一个断层内出现;肝圆韧带裂的出现;左叶间裂的出现,其左侧为肝左外叶,内为肝左内叶;肝左管内支的出现及肝左管的合成,81%的肝左管内支经左支矢状部右侧上升,而肝左管在左支角部合成后,一般沿横部方叶侧往右行。在本断层中,肝内门静脉支和肝静脉支相间出现,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已被其属支取代。肝门静脉左前上支本层出现居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的属支之间。脾断面增大,借脾膈韧带固定千于膈。

第六层:肝门层面。

关键结构:肝门静脉右支,肝胃韧带,右三角韧带。

肝门静脉右支:肝门静脉长约5.5-8cm,内径1.0cm,在肝横沟内稍偏右处,分为左支和右支。肝门静脉右支粗而短,长1-3cm,沿横沟右行,分为右前支和右后支。

肝胃韧带:小网膜是连接于膈、肝静脉韧带裂、肝门和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左侧主要从膈、静脉韧带裂连接胃小弯,称为肝胃韧带。右侧从肝门连接十二指肠上部,称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右三角韧带:近肝右缘处,冠状韧带两层合在一起,形成右三角韧带,为一短小的V字形腹膜皱襞,连于肝右叶的外后面和膈之间。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12胸椎椎体下份。切及肝门静脉及其右支是本断面的特征,它们是肝门出现的标志。肝门静脉于下腔静脉前方的横沟内分出左支横部和右支主干。肝门静脉分叉点是识别肝门区结构和肝分叶分段的重要标志,它通常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或稍偏右,两者隔以肝尾状突。肝门静脉右支行向右后,分出右前支和右后支,分别进入肝的右前叶和右后叶。胆囊出现于肝门静脉右支前方,其左侧可见肝左、右管,右侧可见肝固有动脉右支。经肝门向前,肝圆韧带裂出现,它是肝左叶间裂的天然标志,分开左外叶与左内叶,内含有肝圆韧带。经肝门向左,肝胃韧带行经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内含有胃左动脉、胃左静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有时迷走肝左动脉亦居其中。CT图像可显示91%的肝胃韧带,略呈三角形或半月形,其内的结构一般为4-6mm,若大于6mm,可能是变异结构,如胰体、横结肠、弯曲的脾动脉或腹腔干,亦可能是上腹部疾病引起的腹腔淋巴结或胃左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或胃左静脉曲张。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已为其属支,断面逐渐变小。肝尾状叶被一弓状切迹分成左、右两部分,左侧部称乳头突,右侧部称尾状突。肝右三角韧带出现于肝右叶后面与膈之间,其外侧为右肝上间隙,内侧为右肝下间隙。肝冠状韧带上层消失,此处的肝裸区仅居冠状韧带下层之间。右肾上腺首次出现,居肝裸区,膈肌和下腔静脉后壁所围成的三角形空隙内。左肾上腺已于上一断层出现,位于胃后壁、膈和脾所围成的充满脂肪的三角内。

第七层:肝门下层面。

关键结构:肝蒂,肝门右切迹,左、右肾上腺,脾,胃脾韧带。

肝蒂: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间的横沟称肝门,位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出入,又称第1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肝门右切迹:肝横沟内右端有一长约2cm伸向右外方的侧沟,称肝门右切迹。痕迹内有右肝管、门静脉右支及肝右动脉通过。

肾上腺:肾上腺为成对的内分泌器官,高约5cm,宽约3cm,厚约0.5-1cm,重5-g。右侧肾上腺呈三角形,左侧肾上腺呈半月状,凹面贴于肾上极。出生的1/3,占体重的0.2%,成人时则仅为肾的1/30。

胃脾韧带:由胃大弯左侧连于脾门,为双层腹膜结构,其上份内有胃短动静脉,下份有胃网膜左动静脉。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12胸椎间盘。肝蒂出现于下腔静脉前方.胆囊的左侧,肝门静脉是其内最粗大的结构,肝固有动脉的断面细小,走行于肝门静脉的左前方.肝总管和其右侧较细的胆囊管位于肝门静脉的右前方。胆囊断面较上一断层增大,于其右后方可见肝门右切迹.伸向肝右叶呈右后下走行,其内的管道为肝右后叶下段鞘系.故此切迹可作为区分肝右前叶和右后叶的标志。肝门以下断面,肝内管道数量明显变小,口径明显变细。肝尾状叶的乳头突孤立存在于网膜襄上隐窝内,因其邻近肝门,故应注意与肝门病变及淋巴结相鉴别。左右肾上腺呈现其最大横断面.居左右膈下腹膜外间隙内,但其周围毗邻仍同上一断层。网膜间借胃脾韧带与胃脾隐窝相分。脾脏增大大致呈三角形。

第八层:腹腔干层面

关键结构:腹腔干,小网膜,网膜孔,脾肾韧带,脾周间隙。

腹腔干:为粗而短的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大分支。

脾肾韧带:是自脾门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有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进入横断面: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l腰椎椎体上份,腹腔干于主动脉裂孔处发自腹主动脉是此断面的特征。腹腔干常出现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水平发出后,走向前下,在下一断层里分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腹腔干多与胰同时出现(96.67%),于其出现层面上,于其出现层面上,左右肾上腺出现的几率高,肝断面较上断层变小,主要占据腹腔右半。肝内可见肝门韧带,该韧带内,除有数个肝门淋巴结的断面外,可见肝固有动脉居肝门静脉左前方,肝总管和胆囊管下行于肝门静脉右前方。脾断面呈三角形,居胃体左后方和首次出现的左肾的外侧。

第九层:肠系膜上动脉层面

关键结构:肠系膜上动脉,门腔间隙,胰,网膜囊。

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腔干的稍下方,约平第1腰椎的高度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经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肠系膜根,然后向右骼窝方向走行。分为: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行于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分为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前、后支吻合。2、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发出,行于肠系膜内,反复分支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由最后一级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分布于空肠和回肠。分布于空肠的动脉弓多为1-3级,分布于回肠的动脉弓多为3-5级。3、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4、右结肠动脉:在回结肠动脉的上方发出,向右行,发出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吻合。4、中结肠动脉MCA:在胰下缘的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相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腔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位于此间隙内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有:1、肝尾状突叶,有时游离的肝乳头突亦可位于此间隙内。2、网膜孔3、门腔淋巴结其横断面形态多为长方形,哑铃形,新月形或三角形等,在影像诊断中易将此淋巴结误认为胰钩突。4、胰钩突见72.7%的横断层标本5、其他结构,主要有肠系膜上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迷走副肝右动脉、偏左下行的胆总管低位汇合的肝总管与胆囊管和胰十二指肠下后血管等。门腔间隙内结构众多且常见变异,是影像学诊断中易致误诊。

胰腺: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l、2腰椎前方,其体表投影为:下缘约平跻上5cm,上缘约相当于跻上10cm处。胰居网膜囊后面,形成胃床之大部分,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胰尾行经脾肾韧带的两层腹膜之间。胰的位置可随呼吸运动、腹内脂肪多少和身体姿势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其右侧端较低,被十二指肠环绕,左侧端较高,靠近脾门。

横断面解剖: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l腰椎椎体下份。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向前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在其起始处左侧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卵圆形断面。86.67%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与肝门静脉的合成处居同一层面。此断面的另一特点是胰尾、体、颈出现,胰尾抵达脾门,与胰体间无明显分界,肝门静脉居胰颈后方,其左壁是胰颈与胰体的分界标志,右壁为胰头与胰颈的分界标志。脾动脉走行于胰上缘。肝门静脉右前方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右侧可见肝总管与胆囊管,于下一断层内两者合成胆总管。肝门静脉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空隙是在断层影像上寻认胆总管或肝总管的可靠部位。小网膜及胃后壁与胰之间可见网膜囊,肝断面进一步变小,由左外叶、方叶、右前叶和右后叶组成,肝门右切迹有助于区别右前叶和右后叶。

第十层:肾门上层面

关键结构:胰,胆总管,肾,肾动、静脉。

胆总管: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管位于门静脉的右前方,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其长度取决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的高度,一般长7-8cm,直径0.6-0.8cm,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缘为止,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走形,肝固有动脉及其右支与胆总管的变异较大。2、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内下方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门静脉的右方。3、胰腺段:弯向下外方,此段多于胰头后方经过,该段与其后方的下腔静脉仅隔一薄层组织。4、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段中部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称肝胰壶腹。

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形似蚕豆。因受肝的挤压,右肾低于左肾约I-2cm。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出入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因下腔静脉靠近右肾故右肾蒂较左肾蒂短。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顺序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向下顺序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腔隙称肾窦,容纳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结构。肾窦是肾门的延续,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的毗邻: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二者虽共为肾筋膜包绕,但其间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分隔。故肾上腺位于肾纤维膜之外。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毗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右肾前上部与肝毗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与十二指肠降部相邻。两肾后面的上1/3与隔相邻,下部自内侧向外侧分别与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横断层面: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2腰椎椎体上份。胰居断面的中央,由胰头、胰颈和胰体组成。胰头居肠系膜上静脉右壁的右侧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其中至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部分称钩突,胆总管下行胰头后缘。胰颈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前方,向左接续胰体。脾静脉或左肾前缘可作为胰体后界的标志,左肾血管有助于确定胰体的下界。右肾动脉通常在下腔静脉与右膈脚之间走向右肾,左肾动脉在左肾静脉后方达左肾。

第十一层:经十二指肠空肠曲层面。

关键结构:胰头,钩突,十二指肠空肠曲,肾门。

胰头:为胰右端膨大的部分,位于第2腰椎体的右前方,其上、下方和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在胰头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突出绕至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的部分称为钩突。此处有2-5支胰头、钩突的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侧壁,胰头的前方有横结肠系膜根通过,与空肠相比邻,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下行,上部的右侧份与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密邻,再向上与尾状叶及网膜囊上隐窝相邻,由于钩突与胰头和胰颈之间夹有肝门静脉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静脉。

十二指肠空肠曲:由水平部向左上斜升,至第2腰椎左侧折向前下,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为空肠。升部右侧毗邻胰头与腹主动脉。

肾门: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出入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

横断面:

知识要点:

此断面经第2腰椎椎体下份。右肋膈隐窝消失,左肋膈隐窝于下一断层内消

失。在第2腰椎椎体前方可见左、右膈脚的断面,一般左膈脚起于第1~2腰椎椎体的前外侧面,右膈脚起于第1~3腰椎椎体的前外侧面。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可见主动脉肾神经节,其周围有数个腰淋巴结的断面。右肾静脉粗大,汇入下腔静脉,其长度短于左肾静脉,右肾动脉于下腔静脉后方走向右肾。据例CT图像分析,肾静脉的显示率为%,而肾动脉仅80%,其中70%的肾动脉与肾静脉同层,其余的在静脉上、下各1cm左右处。十二指肠空肠曲出现,其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可见胰。此处胰主要由胰头组成,胰体仅剩下一小部分。胆总管下行于胰头后缘,下腔静脉的前方,故下腔静脉是在断层影像上寻认胆总管的标志。钩突位于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可依这些血管予以寻找。

第十二层:第二腰椎间盘层面(肾门下份)

关键结构:胰头,肾门,腰淋巴结。

腰淋巴结:腰淋巴结通常有30-50个,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群:左腰淋巴结沿腹主动脉的前方、后方及左侧缘配布;右腰淋巴结沿下腔静脉的前方、后方及右侧缘配布;中间腰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腰淋巴结收纳腹后壁深淋巴管、骼总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管其输出管组成左、右腰干参与乳糜池的构成。腰淋巴干收集下肢、下腹壁和盆腔脏器的淋巴;肠淋巴干收集腹腔脏器的淋巴。这些淋巴干汇合后形成胸导管,最后注入静脉系统。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2腰椎间盘。脾消失,十二指肠升部出现。十二指肠升、降部之间可见胰头,钩突伸至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胆总管下行千胰头后缘,但更向右移,逐渐靠近十二指肠降部。左、右肾居脊柱两侧,周围裹以脂肪襄,双肾门开口向前内。左、右肾盂出现于肾门处。由于肾周及肾窦内有丰富的脂肪,故CT能清晰显示肾的轮廓,表现为外形光滑或略有

分叶的结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可见到数个腰淋巴结的断面。CT图像可显示腰淋巴结、其显示率的高低通常受到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脂肪含量多少的影响。在CT图像上,腰淋巴结表现为大血管旁点状的软组织密度影,一般直径不超过10mm。

第十三层:胰头下份层面。

关键结构:胰头、胆总管、肠系膜上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同名动脉右前方,长约8-10cm,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之间肠管及部分胃和胰腺的静脉血。在右骼窝处,肠系膜上静脉由回肠末端盲肠和阑尾的小静脉汇合而成,向上越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方至胰颈后方与脾静脉汇合。在胰腺下缘时,有2-5条小静脉注入,在寻找、分离血管时不能忽视。回结肠静脉与Henle干之间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称为外科干,长约3-4cm,紧靠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多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后面汇合而成,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上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

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腔干的稍下方,约平第1腰椎的高度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经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肠系膜根,然后向右髂窝方向走行,其分支包括: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行于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分为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前、后支吻合,分支营养胰和十二指肠。2)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共13-18条,由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发出,行于肠系膜内,反复分支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由最后一级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分布于空肠和回肠。3)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数支营养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其中至阑尾的分支称阑尾动脉。4)右结肠动脉:在回结肠动脉的上方发出,向右行,发出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至升结肠。5)中结肠动脉:在胰下缘的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相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

知识要点:经第三腰椎椎体上份,脊柱的前方由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腰交感干走行,左、右胧脚纤维稀疏,于下一断层内消失,右腰淋巴结出现于下腔静脉的前、后方,中间腰淋巴结居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之间。脊柱的两侧为左、右腰大肌和左、右肾,右肾盂已离开肾门,于下一断层内延为输尿管,左输尿管出现,向下逐渐走向腰大肌前方。肝右叶已明显变小,居断面的右侧。降结肠位于断面的左侧,已于上一断层内出现,再向上接续于结肠左曲。腹部脏器由右向左表现为首次出现的结肠右曲、胃体、大网膜和横结肠,横结肠系膜出现,系于胰头下份的前面。断面的中份由右向左可见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及胆总管、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升部和空肠,肠系膜出现,于脊柱的左前方,其根部附着十二指肠升部的左侧。胆总管已近下段,居胰头后缘右端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向下即穿入十二指肠壁内。由于胃肠气体的影响,胆总管胰腺段(C3段)及十二指肠壁段(C4段)在影像学上显示较为困难,肠系膜上动、静脉是中腹部的重要血管,它既是胰颈、钩突和左肾静脉的识别标志,又有助于辨识肠系膜根的起始段,还在中肠扭转不良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肠系膜上动脉颅侧多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或偏左,其全长多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左后方,两者间的距离不超过5mm,静脉的管径均大于或等于动脉。如发现静脉管径小于动脉并伴有静脉前移大于5mm,即应认为异常,需进一步查明病因。

第十四层:十二指肠水平部平面

关键结构:十二指肠水平部肝胰壶腹肠系膜下动脉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是小肠上段的一部分,因总长约有12个手指的宽度(约20-25cm)而得名。其上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整个十二指肠呈"C"形弯曲,并包绕胰头。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膜后隙,紧贴腹后壁第l-3腰椎的右前方。按其走向分十二指肠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水平部:长l0-12cm。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此部也是腹膜外位。上方邻胰头及其钩突;后方有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经过;前方右侧份与小肠袢相邻,左侧份有肠系膜根和其中的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肝胰壶腹: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后方,再转向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在此处的十二指肠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少数情况,胆总管未与胰管汇合而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肠系膜下动脉:在约平第3腰椎的高度发自腹主动脉的前壁,肠系膜下动脉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上方3-4cm处,在腹主动脉前方向左下走行,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左结肠动脉穿行于腹膜后,沿着腹后壁在腰大肌和腰方肌前表面走行,发出升支和降支营养左侧1/3横结肠和全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动脉(2或3支)穿行于乙状结肠系膜内,其分支营养降结肠末段和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跨过骼总动、静脉,发出分支营养直肠。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3腰椎椎体下份。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脊柱的右侧接续十二指肠降部,水平向左走行,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十二结肠升部。肝胰壶腹出现,居十二指降部与水平部的移行处。腹主动脉已发出肠系膜下动脉后者的起始平面多位于第3腰椎高度。

第十五层:第三腰椎椎间盘的层面

关键结构:十二指肠大乳头,横结肠系膜,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transversemesocolon)是将横结肠悬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起自结肠右曲,向左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前面至左肾中部,止于结肠左曲。横结肠始末两部系膜较短,较为固定,中间部系膜较长,活动度大。该系膜内含有中结肠血管、左、右结肠血管的分支和属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肠系膜(mesentery)是将空肠及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呈扇形排列,其内有肠系膜上血管的分支和属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radixofmesentery),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知识要点:十二指肠降部居右肾和右腰大肌的前方,在其与水平部的移行处,可见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duodenaJpapilla。肝已为其右下角,于下一断层里消失,结肠右曲于肝的左侧移行为横结肠和升结肠,胃体已明显变小,其大弯侧有大网膜附着,网膜囊下隐窝仍然存在于大网膜前、后两层之间,于下一层面里,大网膜前、后两层融合,网膜囊下隐窝消失。横结肠系膜附着于横结肠的右后缘,其根部连于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移行处的前方,肠系膜根系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左侧,其内可见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及数个肠系膜淋巴结的椭圆形断面。肠系膜的前方为右肠系膜窦,后方为左肠系膜窦。降结肠于左肾前方下行,其左壁与腹壁之间为左结肠旁沟。左右肾的断面变小,右输尿管在腰大肌的前外侧下行,左输尿管居腰大肌的前方。在无造影剂的充盈时,正常输尿管在CT图像上不能与血管影鉴别,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显示腰大肌前方的输尿管。

第十六层:左肾下级层面

关键结构:左右肾肠系膜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结肠旁沟:左结肠旁沟(leflparacolicsulcus)位于降结肠的外侧与腹侧壁之间,右结肠旁沟(rightp釭acolicsulcus)位于升结肠的外侧与腹侧壁之间,右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故膈下脓肿可经次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由千左隔结肠韧带发育良好,左结肠旁沟不与结肠上区相通,故左结肠旁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右肝下间隙(rightsubhepaticspace)左侧为肝圆韧带,上方为肝右叶脏面,下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肝肾隐窝为其后上部,向上可达肝右叶后面与膈之间,向下通右结肠旁沟。

知识要点:此断面经第4腰椎椎体上份。左右肾断面明显变小,左肾已近下极,在下一断层内消失。断面上腹腔内主要胃肠道,其配布特点为:升降结肠分列于断面的右侧部和左侧部,横结肠胃、大网膜和空肠居腹腔的前份,十二指肠降部及其与水平部的移行部和肠系膜居断面的中份。肠系膜内可见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及众多肠系膜淋巴结的椭圆形断面。升结肠右侧与腹壁之间,可见右结肠旁沟,此沟上通右肝下间隙,下达髂窝及盆腔。因此,右肝周脓肿可沿此沟流入右骼窝,甚至盆腔,右骼窝的炎症,如阑尾化脓可向上蔓延至滕下。降结肠左侧与腹壁之间可见左结肠旁沟,此沟上方受阻于左膈结肠韧带,故其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第十七层:经腹主动脉分叉层面

关键结构:左右髂总动脉肠系膜左右肠系膜窦

髂总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的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s/4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