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堂好课回看CTO处理专场

年6月19日,由美敦力主办的“e堂好课”系列活动第二期如约而至,本期课程主题为“CTO病变专场”。特邀中医院杨伟宪教授担任主席,医院陈剑飞教授、医院姜荣泸教授、医院戴闽教授、医院刘朝晖教授、医院李伟教授、厦门医院叶涛教授等作为讨论嘉宾,医院白洁教授、陆军医院王珂教授作为互动嘉宾,中医院王天杰教授担任主持。本次详解的一例无植入处理治疗LAD-CTO,由王天杰教授步步为营,层层解析,梳理难点与治疗策略制定过程中的思考,与线上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句话总结-CTO处理经验大咖谈

E堂好课

会议伊始,与会专家便直奔主题,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在处理CTO病变时的重要理念。叶涛教授:处理CTO一定要知己知彼,充分了解病变、充分了解自己的技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应变,简洁高效地完成CTO手术。戴闽教授:有效、高效、安全;首先是有效,处理CTO前一定要进行充分评估,确保CTO开通后患者可以获益;其次要高效,选择最合适、最高效的开通策略;最后要安全,开通CTO的前提就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姜荣泸教授:规范操作,不拘一格;既要遵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但也要灵活多变,高效、安全的开通CTO。李伟教授:CTO开通的关键就是充足的影像学支持。陈剑飞教授: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心中有数、术后严密监测。刘朝晖教授:开通CTO一定要规范化操作,遵循前人的足迹,当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再去创新,而在此之前,一定要遵循既有的规范操作。杨伟宪教授在最后总结道:首先,我们要明确做CTO的目的:一定要让患者获益,将患者放在首位;所以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不论是救命还是改善生活质量;其次,在处理CTO时,术者的技术一定要更为全面,掌握各种技术,在开通CTO时才能及时转换策略;最后,在开通CTO时,一定要确保患者安全,要明白什么时候该停止尝试,什么时候决定择期手术,不能为了术者的执著,损伤了患者的安全。当我们具备成熟的技术,充分的评估好适应症和患者状态,就能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患者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新器械、新技术,更安全有效地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步步为营,经典病例深度剖析

E堂好课

病史资料(女,36岁,55kg)

就诊时间:年4月29日。

主诉:因“阵发性胸闷胸痛2年”入院。

现病史:2年前(二胎孕28周)开始出现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持续1~2分钟可缓解。外院心电图Ⅰ、Ⅱ、aVF、V3~V6导联ST段水平压低0.1-0.3mV。产后1周情绪激动后突发剧烈胸痛,持续约5分钟左右缓解。后外院就诊超声提示:室间隔心尖段及下壁心尖段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4月前外院复查心电图提示:V1~V3导联Q波形成。CTA提示:LAD近中段闭塞,左心室心尖部心内膜下心梗,室壁瘤形成。胸部大血管增强MRI未见明显异常。SPECT/CT: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上肢动脉、髂动脉、下肢动脉、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肾动脉起始部未见明显狭窄,右锁骨下动脉斑块。规律药物治疗后仍有活动后胸闷气短发作。

既往史:高脂血症2年;银屑病病史10余年,间断应用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7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平卧位。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7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0.01ng/ml;7U/L;Scr55μmol/L,K4.3mmol/L;WBC9.12×/L,N61.2%,HGB.1g/L。

冠脉CTA:LAD近中段闭塞,左心室心尖部心内膜下心梗,室壁瘤形成。

SPECT/CT:大动脉代谢欠均匀,未见明显动脉炎活动期改变;左室腔增大,广泛心尖部空腹葡萄糖代谢增高,广泛心尖部心肌缺血冬眠。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前壁V1~V3导联Q波形成。

-1CTA无严重钙化。

MRI提示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讨论一:

心肌坏死原因是否支持心肌梗死?病因学诊断:青年女性发生心梗的可能病因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哪些检查有助于帮助明确病因?

专家观点

叶涛教授指出,针对这例患者而言,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明确的,通过MRI提示心肌室壁瘤的形成,心肌变薄,毫无疑问是心肌梗死;同时CTA与心电图都提示患者前降支闭塞。但在病因学诊断方面该患者较为复杂,首先患者处于围产期,可能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冠脉夹层等导致心梗;但是患者有十年的银屑病史,该疾病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而炎症与冠心病的发作又息息相关,因此银屑病史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患者的危险因素,血脂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范围。影像学检查已十分全面,后续可能需要针对一些风湿免疫指标进行筛查,来明确患者病因。李伟教授表示,非常同意叶涛教授的分析,该病例已明确为心肌梗死,但病因判定是一个主要问题;除了大动脉炎以外,风湿免疫相关的结缔组织病也是临床医师应考虑的范围,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一些风湿免疫指标进行检查。王天杰教授则提出,应激的围产期冠脉夹层在此类患者中也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常表现为ACS症状,但术中发现是自发夹层诱发的ACS,这种情况也值得考虑。戴闽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患者可能的病因,并指出不能忽略此类患者的高凝状态,因为是围产期患者,其处在高凝状态,可导致左房附壁血栓,进而导致动脉栓塞;也可能患者卵圆孔未闭,静脉系统通过卵圆孔导致的异常栓塞。当患者回旋支和右冠血管都很光滑的情况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无法解释病因时,应考虑血栓栓塞的可能。初步诊疗

病症:(1)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2)高脂血症;(3)银屑病。

冠脉造影

造影结果(一):LAD近中段闭塞。

造影结果(二):右冠近段60%狭窄,提供LAD侧支。

讨论二:

CTO病变进行血运重建的指征?CTO病变血运重建后患者的获益?

讨论三:

选择何种血运重建策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何选择策略?

讨论四:

如何规范处理CTO病变,提高成功率?首选尝试导丝的选择?失败后如何调整,合适调整策略?多段闭塞、成角闭塞处理策略?

专家观点

姜荣泸教授:从该患者的心电图可以看出,心肌坏死面积不是很大,存在一定的存活心肌;其次,通过核素扫描结果,也提示患者存在较多冬眠心肌,所以开通病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心功能改善都具有很大获益,应当进行血运重建。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可通过心电图、MRI、核素扫描等进行判断;此外,通过造影结果若发现患者具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则肯定具有较多的存活心肌,进行血运重建的获益将更大。刘朝晖教授:该患者SYNTAX评分较低,J-CTO评分也不太高,且合并了全身性疾病;因此考虑到患者全身动脉的状况,如果行CABG则桥血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远期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PCI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至于治疗策略,由于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指南对于这类患者并没有明确推荐,可考虑在开通血管后,利用腔内影像技术,明确血管结构;如果血管内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置入支架也是可行的选择;如果使用球囊或准分子激光消融术,目前尚无充足的循证依据。

最终复盘

王天杰教授:该青年女性,合并银屑病,已排除大动脉炎等风湿免疫疾病活动期;SPECT存在冬眠心肌,血运重建指征明确;PCIvs.CABG:J-CTO评分2分,PCI成功把握较大,相对创伤小,可首选正向成功率高;DESvs.DEB:LAD病变弥漫,考虑合并银屑病,ISR风险高;首选尝试DEB,但对操作要求高,尽量避免内膜下走形,避免形成较大夹层或血肿必须补救性支架植入。陈剑飞教授:该患者J-CTO评分是2分,且闭塞段长度较短,入口清晰;因此可以首选硬一点的导丝直接突破,例如pilot或Gaia2。如果失败,因为患者逆向通路良好,所以会尝试逆向开通,不在正向进行过多尝试。临床中对于这种多段闭塞、成角闭塞,还是要遵循逐渐推进的策略。王天杰教授:该病例未发现明显钙化,所以首先选择了XT-R导丝,在微导管支撑下成功进入对角支,通过第一闭塞段。

但XT-R导丝难以进入LAD远端闭塞;因不希望置入支架,所以导丝不能走行在内膜下;尝试更换双腔微导管XT-A,增加导丝转弯能力,但通过失败;更换Gaia2nd导丝穿刺。

Gaia2nd导丝进入内膜下,发现手感不对后,立即调整导丝,顺利进入真腔;更换工作导丝,选用2.0×20mmMaverick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IVUS检查。

发现闭塞远段血管偏细,病变较弥漫;远端管腔负性重构,全程斑块,但钙化不严重。在对角支穿刺的部位发现一个局部血肿,远端管腔直径在2.2*2.4mm左右,血肿较为局限。

IVUS显示工作导丝全程位于真腔内,遂使用导丝保护对角支后,2.0×20mmMaverick球囊扩张。Scoreflex2.0×10mm10atm;Quantum2.5×20mm10atm对病变部位充分进行预处理。

全程小压力扩张球囊;扩张后观察对角支开口,对角支近端,以及前降支情况良好,未发现较大夹层及血肿。

(左):对角支开口;(中):对角支近段;(右):前降支闭塞段

前降支近段前降支开口

最后使用DEBbingo2.5×30mm10atm,造影结果满意。IVUS复查结果显示:管腔面积满足需要,同时未出现较大夹层;对角支的局部血肿依然存在,但没有任何进展,及时停止手术。术后随访,患者状况良好。

讨论五:

De-novo病变应用DEB的临床证据及实践?CTO病变DEB治疗的远期效果?DES术后夹层、血肿的评估及转归?

专家观点

戴闽教授:目前临床中药物球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方面,而原位病变与分叉病变中使用药物球囊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但在这个病例中,考虑到病变部位处于LAD近端,可能产生的血管平滑肌回缩,以及预处理过程中是否会影响远端血管,造成撕裂的可能,所以还是应小心谨慎的应用药物球囊。叶涛教授:对于原位病变而言,如果要使用药物球囊,就一定要重视病变的预处理,这将直接影响药物球囊的远期效果。现在我们主张使用切割球囊、双导丝球囊、棘突球囊等,就是为了造成可控的微夹层,对病变部位进行充分的预处理。而在目前强效的抗栓治疗下,这些微夹层和小血肿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杨伟宪教授最后对病例进行总结时表示,首先,了解患者病史十分重要,这在针对患者制定治疗策略时至关重要;其次,患者开通CTO是否能获益,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最后,结合影像学信息,判断治疗策略,是否置入支架,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后认为,药物球囊是更好的选择;在影像学的指导下,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结果,但仍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随访,规范化药物治疗。白洁:LAD严重钙化

E堂好课

病史资料(男,44岁,67kg)

就诊时间:年5月19日。

主诉:因“反复活动时颈部紧缩感、下颌痛6月余”入院。

现病史:6月前开始于劳累时出现颈部紧缩感、下颌痛,逐渐加重,年4月于外院行冠脉造影提示:LAD近段完全闭塞;LCX中段90%狭窄;RCA弥漫病变,中段次全闭塞;(外院)RCA植入2.75×35mm、3.0×35mm、3.5×35mm支架共3枚,拟开通LAD闭塞病变来诊。

危险因素:高脂血症。

个人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T36.2℃,P75次/分,R15次/分,BP/66mmHg,身高cm,体重67kg,一般情况可,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脏浊音界正常,律齐,心率75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cTnⅠ0.ng/ml;CK-MB0.50U/L;血生化:Scr85.1μmol/L,K4.06mmol/L;血常规:WBC3.53×/L,HGBg/L,PLT×/L。

心脏超声:LA37mm,LV40mm,EF70%,静息状态下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因“反复活动时颈部紧缩感、下颌痛6月余”入院,外院冠脉造影检查提示:三支病变,RCA植入3枚支架,拟开通LAD闭塞病变。

诊断: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高脂血症。

给药情况:阿司匹林替格瑞洛。

冠脉造影

造影时间:年5月20日。

左冠造影:LAD近段闭塞。

右冠造影:右冠原支架通畅,供给LAD侧支。

双侧造影:LAD闭塞病变(双侧造影)。

造影结果及应对策略:造影结论:LAD-CTO,RCA及LAD间隔支同时提供侧支。应对策略:年轻男性,三支严重病变,SYNTAXScore40.5分。外院右冠已血运重建,LAD-CTO钙化严重,血运重建指征明确,J-CTO评分2-3分,双侧造影提示闭塞段较短,PCI成功把握较大,相对创伤小,可以首选正向开通,必要时可选择逆向开通闭塞。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年5月20日14时。

器械选择:7FEBU3.57FAL.75指引导管、Corsair微导管、FielderXT-R导丝。

器械选择依据:首选正向开通,必要时可选择逆向开通闭塞。

手术过程(一):Corsair微导管支撑下FielderXT-R导丝难以通过LAD闭塞病变,更换Pilot导丝。

手术过程(二):Pilot导丝成功通过LAD闭塞病变。

手术过程(三):Corsair微导管无法跟进,换用Finecross微导管及1.0×10mm小球囊均未能通过。

手术过程(四):器械均无法通过钙化闭塞病变,故考虑对钙化闭塞病变进行旋磨,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下旋磨导丝成功通过LAD闭塞病变,到达远端。

手术过程(五):用1.25mm及1.5mm旋磨头对LAD闭塞病变进行旋磨并成功通过钙化病变处。

手术过程(六):交换导丝,以2.0×15mm球囊对病变预扩张。

手术过程(七):于LAD病变处串联植入2.75×30mm、3.5×20mm药物洗脱支架,先后以2.5×12mm、2.75×10mm、3.5×10mmNC球囊以12-26atm对支架进行后扩张。

手术总结:LAD近段闭塞;LAD闭塞病变成功开通。

PCI术后及随访

术后用药: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3天。

术后检查:术后UCG:LA37mm,LV41mm,EF68%,PCI术后,心包腔未见异常。

术后随访:随访至年6月5日,患者病情稳定,无特殊不适。

病例总结

病例及病变特点:1)描述:该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因“反复活动时颈部紧缩感、下颌痛6月余”入院,既往高脂血症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的病史;2)冠脉造影提示:三支严重病变,并重度钙化,SYNTAXScore40.5分;3)治疗上首选外科搭桥,但患者拒绝外科,要求介入治疗,已于外院行RCA介入治疗,为开通LAD闭塞病变来诊。4)LAD闭塞病变:闭塞段严重钙化、钝形头端、闭塞段内迂曲、闭塞段长度<20mm、首次尝试开通;J-CTO评分2-3分,双侧造影提示闭塞段较短,首选正向开通,必要时可选择逆向开通闭塞病变。

该病例器械选择及应用体会:1)描述:闭塞病变专用导丝(Pilot)能成功通过闭塞病变,但由于闭塞段内钙化严重伴成角,常规器械(微导管、小球囊)无法通过病变,故考虑对闭塞病变进行旋磨;2)难点:旋磨导丝头端较软、较细,且操控性较差,能否通过闭塞病变到达远端将是最大的困难;经反复尝试,旋磨导丝成功通过闭塞病变到达远端,最终成功对闭塞病变实施旋磨。3)分析:对病变进行旋磨处理后,常规器械(微导管、小球囊)可顺利通过,成功植入支架,成功开通复杂钙化的CTO病变。

思考:如果该例患者介入过程中旋磨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是否可以尝试进行冠脉内激光消蚀斑块治疗?

王珂:正向开通LAD-CTO1例

E堂好课

病史资料(男,70岁,55kg)

就诊时间:年8月8日。

主诉:因“活动后气促、胸闷1年,加重3月”入院。

现病史:1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活动(平路行走约10米、吃饭、穿衣等)后出现气促,伴双下肢浮肿,伴胸闷,伴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不易咳出,无胸痛、心前区压榨感,无头昏、黑矇、晕厥,无心悸、呼吸困难,夜间可平卧,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不适。上诉不适经休息数分钟后可稍好转。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治疗(具体治疗经过不详)3天后症状稍好转后出院,出院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片20mg3/日,阿司匹林肠溶片mg1/日,坎地沙坦酯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日,普伐他汀钠片20mg1/晚”,仍有活动后气促不适。3月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活动后气促及胸闷程度加重,下肢浮肿加重,伴胸闷不适,且呈逐渐加重趋势,伴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不易咳出,无胸痛、心前区压榨感,无头昏、黑矇、晕厥,无心悸、呼吸困难,夜间可平卧,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不适。间断于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具体治疗经过不详)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危险因素:高血压30年。

既往史:30年前诊断为“高血压”,最高血压/?mmHg,长期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日”,血压控制可。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7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93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平卧位。大汗,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7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MYO68.8ng/ml;CK-MB1.0ng/ml;cTnⅠ0.05ng/ml;BNP17.3pg/ml;糖化血红蛋白:5.8%;血脂:TG1.22mmol/L;TC3.82mmol/L;LDL-C2.39mmol/L;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肝功、甲功、降钙素原均未见异常。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率;左房肥大;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T波改变。

心脏超声:左房、左室增大;左室下壁、后壁、侧壁动度降低;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LA40mm,LV56mm,EF:42%。

初步诊断

病症: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NYHA);2、高血压3级,很高危。

诊疗方案:阿司匹林肠溶片mg口服1/日;替格瑞洛90mg口服2/日;阿托伐他汀钙20mg口服1/晚;曲美他嗪20mg口服3/日;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口服1/日。

冠脉造影

左冠造影:桡动脉5FTIG。

右冠造影:

双侧造影:桡动脉5FTIG;股动脉6FJL4.0。

造影结论及应对策略:造影结论:LAD-CTO,闭塞段前正常血管段发出大间隔支为RCA提供侧支供血;RCA-CTO;LCX次全闭塞,病变前发出心外膜侧支向RCA供血。应对策略:老年男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高血压,侧支循环建立相对充分,表明存在存活冬眠心肌,血运重建指征明确,LAD:J-CTO评分2分,PCIvs.CABG:PCI成功把握较大,相对创伤小,可以首选正向成功率高;RCA:J-CTO评分3-4分,PCIvs.CABG:PCI成功把握较大,可正逆向策略相结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左冠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年8月8日下午14时30分。

手术过程(一):股动脉7FXB3.5BMW、cmCorsair;Gaia1调整方向,不能进入。

手术过程(二):跟进微导管反复调整方向,无法进入;阻力点用力推送1次导丝打弯,仍然无法进入。

手术过程(三):更换Gaia2nd同时认为导丝没有到达残端端点主要原因是近端有迂曲,将更换Gaia2nd塑型希望能到达残端端点,调整方向进入闭塞段,但走向怪异,考虑内膜下。

手术过程(四):Gaia2nd进入闭塞段,走向怪异,头位验证内膜下。

手术过程(五):重新蜘蛛位造影尝试寻找入口。

手术过程(六):认为足位残端暴露更清楚,调整方向后进入闭塞段小部分。

手术过程(七):蜘蛛位验证,未能通过残端端点。

手术过程(八):蜘蛛位重新找入口,试图接近残端并突破阻力大,反复调整后有突破感。

手术过程(九):进入体部后换右肩,调整方向前进阻力大。

手术过程(十):蜘蛛位验证,突破点很接近尖端,但仍未通过理想中残端端点进入体部。

手术过程(十一):跟进微导管协助调整方向突破残端,但未能成功。

手术过程(十二):换Gaia3rd调整微导管,反复调整方向贴近残端后穿刺成功。

手术过程(十三):右肩及蜘蛛位验证入口及走向,微导管头端稍稍跟入结构内。

手术过程(十四):导丝降级为Gaia1,继续调整方向前进,感觉有突破感后验证。

手术过程(十五):Gaia1进入远段真腔。

手术过程(十六):跟进微导管交换BMW2.0×15mm球囊扩张。

手术过程(十七):2.0×15mm球囊扩张后造影。

手术过程(十八):2.0×15mm球囊近段扩张后造影。

手术过程(十九):3.0×36mm支架定位及释放。

最终结果:

右冠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JR4.0corsairmcBMWXT-A;RCA可以看到残端,但反复尝试未能贴靠残端进入体部,对侧造影提示进入假腔,手术时间过长,结束手术,择期介入。

病例总结

个人体会及讨论:仔细读图,确定能够更好暴露残端的工作体位;GC到位后重新造影,必要时多体位相互验证导丝入口是否正确;尽可能选择最接近残端端点的地方进入体部。

专家点评李伟教授:在处理钙化CTO病变的过程中,即使工作导丝通过病变,但旋磨导丝操控性差,极易发生穿孔,因此成功旋磨具有一定难度。激光消蚀斑块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可用来处理钙化病变。但临床医师也可选择双导丝切割技术,然后利用小球囊顺序扩张,开通血管。戴闽教授:进行CTO术前一定要评估存活心肌,以拯救心肌,将患者获益视为主要目的。对于导丝易通过但微导管和球囊不易通过的高阻力病变,可利用旋磨技术;在使用旋磨技术的过程中,旋磨导丝塑形最好塑成类似CTO导丝的小弯。刘朝晖教授:针对高阻力病变,可利用球囊锚定的方法增加支撑力;或者利用多导丝同时通过,切割斑块;小球囊爆破技术可以应用,但不可控性较大;最后,可以选择绕过病变,使用ADR或者RESERVECART技术。姜荣泸教授:如果患者前降支存在丰富的侧支循环,则代表患者存活心肌较多,开通的获益也更大。临床医师应及时判断收手时机,不要恋战,择期手术,让患者有一个重建侧支循环的过程,可能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让患者得到更多获益。杨伟宪教授:临床医师始终要牢记,开通CTO的根本目的是让患者获益;术者具有全面的技术,才能在术中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术后随访,通过严密的随访,才能让优异的即刻手术效果保持更长的时间;同时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问题,若在发生缺血事件后再处理,将为时已晚。延伸阅读

e堂好课回看|急诊合并分叉专场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s/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