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网
尊敬的符伟国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六月,我们即将迎来“六月谈-外周血管疾病诊疗高级课程系列暨医院外周学术月”活动。能否请您和我们介绍下设置本课题的初衷,以及此课题的受众群体主要针对的是哪些人群?
符伟国教授
感谢医学网对我的采访。首先,本次举办的“六月谈-外周血管疾病诊疗高级课程系列暨医院外周学术月”,是我们经过多方多次磋商后的方案。当前,全国各地的很多中心都设有类似学习班,也都在做类似的活动,但是都缺乏创新感。
第二,由于学习班当中,往往都是针对培训中心一天的工作进行内容设计,比如临床、诊疗、讲解、学习、互动。收治什么病人就培训什么课程,如果说按照我们培训中心的病人去做演示的话,学员往往会感觉到意犹未尽。比如说:从事主动脉临床的学员只想学习主动脉疾病如何诊治,他就会认为今天的主动脉不多,只有五台,我可能想看十台。然而,对于想学习颈动脉诊疗的学员来讲,只能看到两台颈动脉手术,而非是主动脉,这就和每一位学员想学的初衷会有所出入。所以,学习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能全方位满足学员的需求。
第三,让学员用整三天的时间来学习,有些单位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前几期的学员就反馈时间稍长,因为本单位的工作很忙,他要拿出三天专门的时间去学习有一定压力,医院申请假期困难。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与BD公司的市场部和销售部共同商量,如何既能满足规范化教学和培训工作,又能满足来参加学员的需求,以及提升他们参与的可行性。
外周血管疾病诊疗高级课程系列暨医院外周学术月“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期孕育而生。我们分门别类,把学员按照所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组整合,比如,设置主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血透通路维护等不同的主题日。将原本需要通过三天的学习,变成每一周只学一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如此,就能有的放矢针对所有学员自身的兴趣开展培训。
医学网
本次“六月谈·开门见山-主动脉篇”中,您将就《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为题发表演讲,能否请就此话题您和我们分享下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进展、临床疗效和未来发展趋势?
符伟国教授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病变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灾难性疾病。这个领域各显神通,最容易有各种新技术的问世,同时也最有争议。因为在升主动脉这一段,以传统手术作为它的金标准,目前还无法撼动。
对于降主动脉这一段病变,腔内微创治疗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就在弓部涉及到头向血流的重建问题上,也成为各显神通的医学研创舞台。心胸外科目前主要的一些进展或现况是这样,心胸外科是以升主动脉或者弓部的一些病变的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加象鼻支架,或者说用支架型人工血管在复合手术室进行这样的一个重建工作。所以,概括起来是以传统手术或者说复合手术加上一个旁路手术,作为它的主导治疗手段。从血管外科或者说是介入放射科这个层面来看,是以微创作为主导,重建头向血流,选择烟囱技术,结合体外手术,也可以选择原位开窗,也可以结合自制的分支血管进行开创手术。
目前我们国家没有成品的开窗支架的分支支架产品,大部分的中心、医院还是用自制的器具来进行头向血流的重建,在现阶段还没有合适的分支支架或者原位开窗支架等专门的针对这一类病变的产品。我们很多中心和医生也在利用现有的这些产品不断的创新。但是这当中要涉及到一个合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转化问题。
此外,还有在上海市医学会领统一领导下,我们和全国的普外外科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脑防委,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委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一起合作组办的一些活动。比如,上半年创办了一期“一枝独秀”颈秀篇,主要是针对颈动脉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支架手术的研讨。
因为心外的传统手术,采用人工血管置换,术中相比支架,或者是用支架型人工血管进行复合手术的治疗,不破坏本身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不会受到国家药检局的质疑或挑战,原因就是他没有改变支架的性能和结构,所以,只需要从临床的层面去看手术的效果好与不好,就足以证明手术效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那么,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烟囱支架首先问世,烟囱支架是在无意当中遮盖了头向血流以后的挽救性的方法。但是,后来大家发现这个方法还可以主动,并不是主要是为了挽救性的主动,也可以用烟囱支架来重建。
它的特点就是操作很方便,也不需要太多的难度,不改变自己的结构和性能。它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内漏增加,因为烟囱支架和主动脉TEVER支架之间的一个缝隙,如何使得它消除到最低以及烟囱支架与后期的闭塞问题,这是需要考量的问题,因为它的材质和我们的烟囱支架是不同的,把不同的材质放在一个血流动力学不一样的分叉部位,它们之间势必会因力量结构不平衡而产生疲劳,以后发生断裂。
第二,再狭窄再闭塞的机会有多少?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文献来支持。涉及到商品性能已经成熟的分支支架,目前只有国外有,国内还没有。所以,很多专家都会自己动手缝制一个支架——人工血管支架,来做一个分枝支架,或者说它以破坏支架作为手段,来获取头向血流的重建。比如说原位开窗和预开窗,这两部分从微创的层面来说,都有它的积极性,对一些老年病人或者严重患病者,通过传统手术已经没有办法来解决的时候,微创的手段可以来挽救他的生命。
这是从积极的一面去讲,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它受到法规的限制。分支支架同样面临着几个问题:(1)对支架结构的改变;(2)缝合分支支架的时候,是用针线去缝的,缝原本是没有被用的人工血管。在人工血管膜做得很薄的时候,如果用针线去缝,就会发现有时会有一个很微小的一些洞。这些洞肉眼有的时候看不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血流的增加,在波动以后慢慢变大,就会导致针眼的扩张以后,后期产生漏血。这些是它的一个弊端。它的优点就是微创,而且它比原位开窗和预开窗要好,内漏的机会相对比较少,这是它们之间的一个特点。
医学网
您作为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在学会工作中一定付出了许多努力,能否请您和我们介绍下学会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在学会继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符伟国教授
作为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的主委,我们成立专科分会两年的时间当中,医院的委员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我们的青委会。首先,在这一两年工作当中,我们血管疾病的质控中心,都是每接到一个质控,就落实一个检查。
第一,通过质控来了解上海市开展血管疾病微创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卫健委和质控中心。上海市的质控中心目前在血管外科领域当中,可以知晓上海市的质控质量到底如何?以便了解全市范围内所有血管疾病的指控情况。
第二,通过医学会的系列会议,例如去年召开的首届东方血管大会,开启了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自己独特的学术会议。大会去年是由上海市医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的余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今年将由我医院的陆信武副主委承办。
第三,成立了青委会,我兼任青委的主委,由王利新副主委、刘光副主委亲任执行每年组织2到3次青委的学术活动。
同时我们还有两项活动,第一个是血管新青年组织,这个组织主要针对比青委更低一级的年轻医生和研究生。血管新青年也是我们上海市的一个特色,以年轻医生的文献阅读作为主要内容,来丰富大家的对血管外科前沿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医生的演讲能力。第二个医院郭大乔主任来主办的iEndo活动。iEndo不单局限于上海市的一些青年医生,它主要是以聚集在江浙沪为主的青年医生组织的学术沙龙和学术研讨。每年举办四次,郭大乔主任都会每期设计一个主要议题,邀请江浙沪的医生共同来参与研讨。
此外,还有在上海市医学会领统一领导下,我们和全国的普外外科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脑防委,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委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一起合作组办的一些活动。比如,上半年创办了一期“一枝独秀”继教篇,主要是针对颈动脉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支架手术的研讨。主办方是我们中华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主要医院从事颈动脉亚专科的专家,比如,郭大乔主任、赵志青主任、曲乐丰主任、余波院长和史伟浩主任等等。专门对颈动脉做了一场历时一天的研讨,同时进行了网上直播,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第二,由曲乐丰主任、余波院长和脑防委对接的一颈动脉大会,每年一期都会在上海召开。第三,每年一期的中国血管论坛CEC。CEC是由医院、医院和首都医科医院共同轮流承办的血管外科学术盛会,去年将近有人参加。还有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院主办的腔内血管学大会,也是每年在长海举办一次会议。同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上海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共六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交大血管论坛。
近两年当中学术活动层出不穷,自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成立以后,让大家有了一个归属感。第一,经过大家的努力,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被评为年上海市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第二,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专科分会的主委,以及优秀专科分会的优秀秘书史伟浩主任,这是我们18年取得的一些成绩。
医学网
您担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至今,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日常工作及活动中,您肯定注入了大量心血,能否请您谈谈血管外科科室近年来在专病管理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以及未来有哪些计划?
符伟国教授
作为血管外科的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从98年到现在,也有20多年的历史,医院血管外科的发展和壮大,在此当中,经过全科医生的努力,我们建立了四个亚专科。
第一个是主动脉亚专科,我担任亚专科主任;第二个是颈动脉亚专科,郭大乔教授作为亚专科的主任;第三个是下肢动脉亚专科,由徐欣教授作为亚专科主任;第四个是干细胞移植亚专科,由董智慧教授任主任。这样一来,就建立了相应的专病由专人去研究,从临床课题、科研、规培和学会的对接。因为有了专利,才能有专培,建立了前期准备程序,包括一些数据库的录用,都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正在研究相应的一些主动脉数据库和下肢的数据库。
由于医院的床位有限,所以我们开展了医联体工作。目前已经有五家医联体,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医院青浦分院是由陈斌教授担任执行主任,战略重点是以静脉为主,包括深静脉和浅静脉的病变和血透通路作为主攻方向。
第二,医院是由蒋俊豪副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主要特点就是因为闵行居住区很多,所以基本上是我们总院病种的下沉。主要针对闵行一带居民区的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第三,医院是由郭大乔教授担任执行主任。医院距离本部比较近,本院收不进的一些静脉疾病患者,相应医院,病人从总院过去也就10至15分钟左右的车程,这样容易把这一部分病人留在医院。因为我们现在的床位只有45张,远远不能满足我们静脉病人的情况。
第四,医院是由徐欣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主要是以中西结合作为亮点,包括针对慢性创面、缺血性创面等患者的修复。每年也能够做到以下肢动脉和静脉为主,开展临床诊治工作。
第五,即将成立的医院是由董智慧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他也是以创面作为特色。医院有一个很大的创面中心,平时以换药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是发现很多慢性疮病都是糖尿病足,或是动脉硬化闭塞以后引起创面,或是是静脉曲张导致的创面。如果对原发疾病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干预,治愈效果会很慢。
第六,医院医院是由王利新教授担任执行主任,主要依托医院整体实力与专业力量,开创厦门乃至福建省的血管外科品牌,以更好的服务于福建省内及周边地区的患者,进一步提升厦门血管外科的品牌辐射力。经过为期3年的运作,我们建立了血管外科工作室,可以全方位的开展血管外科各种手术。今日的医院医院已在厦门当地血管外科成为品牌科室,为广大地方百姓提供更便捷优越的医疗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利新教授特别为此获得厦门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符伟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动脉夹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大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血管学会会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内镜杂志、中国放射学杂志、中国外科基础与临床杂志等编委。
针对中国人“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高于西方,病情凶险,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率高的特点,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腔内微创治疗”,将手术死亡率从15-45%降至1.3%,截瘫率由25%降至0.8%,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创建了国内“腔内血管外科中心”,将该项新技术推广至全国37座城市的81医院,积极推动了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完成全球最大样本(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全国最大样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例)。在腔内微创取得创新性成果:年,全球首次使用“封堵器”治疗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代替原先采用的腔内联合开放手术的杂交方法,达到了完全微创的效果,成果发表于“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年,全球首次系统论述“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论著在国际顶尖杂志Circulation发表(美国心脏协会官方杂志,长期以来在全球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以及外周血管病学杂志中均排名第一,IF14.),是我国血管外科界在Circulation上首次发表的由国内学者独立完成的临床研究类论著,获得杂志审稿专家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对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一种重要并发症的及时报道”,对于提高全球学术界对其的认识,指导临床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年,全球首次提出(经查新)“支架源性破口”的新概念,论著被JournalofVascularSurgery录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官方杂志,全球血管外科领域排名第一,IF3.77)。作为通讯或者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单篇IF最高14.。主编专著2篇,主译1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第五届银蛇奖和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等嘉奖。带领医院血管外科团队,作为唯一欧洲以外的血管外科中心,受邀参加了欧洲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课题1项,以及其它各级课题。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人才培养基金。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项。年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推荐阅读符伟国:百家争鸣共创辉煌
符伟国:通过创新平台加快血管外科前进步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