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肺栓塞,先做个超声检查看一下。”正在急诊会诊的介入血管科副主任于黎明,听到一旁急诊医生的检查判断提醒道。
没想到,这一句提醒,竟挽救了七旬老汉的生命。
“意外提醒”明确救治两个月前,75岁的崔先生被医院胸痛中心。据老人的闺女陈述,崔先生突然无诱因出现头晕、恶心、胸闷气短、心前后背疼痛的症状。
医院急诊科,根据老人胸痛症状,科室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边检查边排查,起初怀疑为心脏功能问题导致,第一时间行心电图监测。但令人意外的是,监测的结果与老人查体的症状明显不符。
接下来,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段情节。作为具有丰富血管介入经验的于黎明,怀疑很可能是肺栓塞,如果真是这样,必须立即进行救治,拖不得!
在于黎明的指导下,崔先生行下肢超声检查(根据临床经验,肺栓塞的“栓”90%来源于下肢),显示腿部存有血栓,“患者的腿不肿,说明血栓没有把血管完全堵死,这是最危险的信号,说明血栓很可能处于漂浮状态,随时都会随血液流到更加危险的区域。”于黎明担忧道。
超声检查只是第一步,为了明确诊断,急行胸部CT,显示双侧肺动脉栓塞,右肺动脉栓塞50%以上。
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据调查,95%的急性肺栓塞会导致死亡!
精准施术迎来新生黎明面对如此高危病症,本应第一时间进行救治。但由于患者为外地人,只有一个女儿陪伴在侧,无法下定决心,遂决定在急诊科留观监测。晚上9点,已在家中的于黎明接到急诊科电话,患者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需立即抢救!
10分钟后,医院,在与外地的患者儿子沟通后,于黎明立行肺动脉DSA+肺动脉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DSA显示右肺动脉主干血栓,堵塞了分支血管。
术后DSA显示主干血管血栓消失,分支血管血流恢复。患者血氧饱和度升至95%,术后患者胸闷改善,疼痛消失,安返病房,继续给予抗凝治疗,避免了肺栓塞进一步发展后导致的猝死。
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崔老先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后1个多月复查肺动脉CTA,提示栓子已完全消融。于4月2日,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手术十分顺利。
介入血管科副主任于黎明提醒大家,肺栓塞,在国外又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因为经济舱空间比较狭小,肢体没有足够空间活动,久坐不动,血流缓慢,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引起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妊娠、肥胖、手术、感染、恶性肿瘤及高龄等。其中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而高龄、孕期体重增长过多、长期使用孕激素、妊娠期糖尿病等也可增加肺栓塞发生的几率。
当产妇经历分娩或剖宫产时,也容易诱发血栓的形成。此外,术后长时间不活动,也是产妇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改变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定时走动、活动腿脚。
术后,医生往往会要求患者早点下床活动,就是为了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如不能下床活动,也要求患者尽可能多翻身、活动下肢,从而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下肢外伤或手术后卧床时,要注意按摩下肢,使用加压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包扎,防止血栓形成。
《于黎明:爱挑战的“高级玩家”》(点击文字,查看详情)
于黎明副医院介入血管科副主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腔内微创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外科工作25年来,致力于血管外科疾病的研究,诊治经验丰富,手术技艺精湛。
擅长诊治: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主髂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急慢性动脉栓塞等动脉疾病;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等静脉疾病;大血管创伤、糖尿病足病、体表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肾透析通路建立与维护、输液港植入、肿瘤相关介入等。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