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高考热点时评积累姜子牙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高考文作文素材--《姜子牙》

优秀时评文章

1.姜子牙:从兵家始祖,到仙家道士

徐春伟

姜子牙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众神都得听命于他。他也是中国传统典籍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不但贯穿了上古典籍四书五经,还贯穿了近古评话小说。而他的身份,却从最初官方眼中智勇双全的兵家始祖太公望,成为了世人眼中拯救苍生的仙家道士姜子牙。

智者太公望

我国大部分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虚构的,与大部分神话人物不同,姜子牙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由周朝开国功臣吕尚演化而来。上古姓氏有别,姓表示血缘部落,氏表示姓的分支,是贵族宗族制度的称号。吕尚因祖先被封到吕地,故为吕氏。史书记载名字有“吕尚”“吕牙”,尊称有“姜太公”“太公望”“尚父”。秦汉后,姓氏相混,“吕牙”成了“姜子牙”。

历史上的姜太公助周灭商,是周朝第一功臣,被誉为“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他在遇到西伯昌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姜子牙被西伯昌欣赏,就是用智,以他人想不到的方法引起明君的注意。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在年老时还是穷困,便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司马迁称他是“以鱼钓奸周西伯”,很聪明地引起了西伯昌的注意。这个故事在元代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中,已经演变成今天所熟悉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姜子牙对自己的才智十分自负。“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明代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成了第一主角,他曾在昆仑山师从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尊师命下山承担两项大任,分别是兴周灭商的人间大任、发榜封神的仙界大任。他的功名起点也是在渭水垂钓。

《史记》又提到了姜子牙归周的另一说法,“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封神演义》根据这段话,替姜子牙扩展了事纣、避纣、讨纣的身世。他做过纣王的下大夫,被授予司天监之职。他认识到纣王无道,伴君如伴虎,明智地逃到了西岐。

《史记》也将姜子牙视为谋略家和兵家始祖,是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伯昌与姜子牙“阴谋”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用了很多的权谋和奇计,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隐秘权术都尊从太公。“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孙子兵法·用间篇》提到:“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孙武也认为,姜子牙在商期间还充当了间谍的角色,将纣王的情报提供给了西岐,是出色的兵家。

传说姜子牙还是我国第一部兵书《六韬》的作者,《六韬》因此又被称作《太公兵法》。《六韬》主要内容是周武王与姜太公两人关于军政话题的问答。《六韬》内容博大精深,具有神秘色彩和黄老道家色彩。《史记·留侯世家》提到,张良之所以能够助汉灭秦灭楚,成为“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靠的就是黄石公传授给他的《六韬》。

战神武成王

姜子牙不单是文官之首西周丞相,也是武将之首伐纣元帅。《封神演义》第六十七回“姜子牙金台拜将”提到姜子牙当时的元帅头衔是“扫荡成汤天宝大元帅”。

众所周知,姜子牙在书中战绩极差,经常被人打倒,全靠师父和师兄扶持。表现别说远不如他的师兄们,甚至还不如他的师侄。孔宣就曾侮辱他:“姜尚有元帅之名,无元帅之行,畏刀避剑,岂是丈夫所为!”这样的人怎么成了大元帅?

其实在明朝以前,姜子牙一直是被视作勇猛的武将。《诗经·大雅·文王》描述了姜子牙在牧野之战的风采,“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尚父姜太公,就像是展翅高飞的雄鹰。《史记·周本纪》记载得更详细:“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姜子牙指挥一小队勇士,率先向商军发起冲锋。东汉经学家赵岐就认为姜子牙是个勇将,“吕尚有勇谋,而为将;散宜生有文德,而为相。故以相配而言之也。”

姜子牙的治国思想被视作道家思想的源头,他主张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他也一直被儒家推崇。《孟子》是对武王伐纣评价最高的一部书,孟子曾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随着李唐的建立,姜子牙意外地取得了与孔子平等的地位。唐朝皇室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为祖先,将道教视为国教,姜子牙的地位被迅速提升。魏晋起,开始传说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是磻溪。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在磻溪建立太公庙。

开元十九年(),唐玄宗敕令天下诸州都要建一所太公庙,以姜子牙为主祀,以其他十个先代军事家为配享,其中的张良为副祀。太公庙的牲品及礼乐编制都与孔庙相同。他还规定武将出师之时,都必须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八年后,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正式与“文宣王”孔子平起平坐。建中三年(),经颜真卿建议,姜子牙的从祀者增加到了六十四位名将。

姜子牙因道家的老子意外成圣,后来却因儒家的孟子而意外成人。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句,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恰好孟子高度评价过姜子牙兴周灭商,姜子牙也同样被朱元璋厌恶。朱元璋恨屋及乌,将姜子牙的武庙和“武成王”谥号都废除。谥号被废的借口是武成王与周武王的王号相同,是僭越。然而,明朝后来推出的武庙新战神关羽,不但封王,甚至还被封了帝。

就这样,在明代的现实世界中,姜子牙“武神”的地位被关羽取代了;在文学世界中,他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在隆庆、万历之间才诞生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外来战神毗沙门天分化成托塔天王李靖和多闻天王魔礼红这样的现象,姜子牙也分化出一个战神分身武成王黄飞虎。

仙道姜子牙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历史上的战神形象和“武成王”谥号被虚构人物黄飞虎拿走。“黄飞虎”之名从何而来呢?这要从姜子牙的号“飞熊”讲起,让我们还是回到《六韬》这本书。

《六韬》的第一个故事提到,西伯昌去渭河北岸打猎,事先让太史编占卜。太史编占卜后说,西伯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他“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一位公侯之才,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四非”传说后来简化为“吕望非熊(罴即熊)”,即“吕望不是熊”。后世逐渐把“非熊”作为姜子牙的代称,如李白《大猎赋》:“载非熊于渭滨。”

宋代后,不明所以的文人,误将“吕望非熊”理解成“吕望字(号)非熊”;接着又有人误把“非熊”讹写成“飞熊”。署名陈抟的《河洛真数·诗断秘诀》就说:“渭水飞熊还入梦,管教重日照前程。”《封神演义》开篇也是“终日垂丝钓人主,飞熊入梦猎岐田”。姜子牙就这样有了个道号“飞熊”。

有了“飞熊”,自然就有了“飞虎”。在元代《武王伐纣平话》中,黄飞虎只是一个路人;《封神演义》中,他则和姜子牙成了周武王的左膀右臂。除了用了战神形象和“武成王”谥号外,黄飞虎许多元素也与姜子牙有关。黄飞虎被封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东岳泰山属齐地,正是历史上姜子牙的封地。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则与姜子牙主管众神相对应,也与他拯救苍生之志相吻合。

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也是他本人的化身,起源也是“四非”,就是因为姜子牙“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小说中四不相是元始天尊送与姜子牙的坐骑,形象是“麟头豸尾体如龙”。麒麟是走兽之长,龙是鳞虫之长,都是瑞兽。豸是獬廌,是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的神兽。可见,四不相是个惩恶锄奸的瑞兽。电影中的四不相平时是个白色的小萌物,战斗状态时能够变身还原成原著中“麟头豸尾体如龙”的形象。

吕尚(姜子牙)的战神形象和“四非”传说分别分化出武成王黄飞虎和四不相后,姜子牙则成为功能单一的仙家道士。智者仙人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张良、诸葛亮、李靖都在演义小说里成为仙人。《史记》记载太公“卒有百余年”。稍后的《列仙传》直接将姜子牙视作年长的仙人,“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具二百年而告亡。”因此,先秦典籍到明代《封神演义》,姜子牙本体一直是个老年人形象。

在《封神演义》末尾,姜子牙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他一手打神鞭,一手封神榜,所有的神都得听命于他。不但如此,民间传说都认为张良、诸葛亮、刘伯温都是姜子牙的转世,把这些人的功劳都归于姜子牙。可见,姜子牙在民间受尊崇到何等程度了。明朝的官方剥夺了姜子牙的谥号,却使他的民间威望反而大大提升。

电影中姜子牙的形象相对年轻化,被改成了一个中年道士。不管形象如何变,他的宅心仁厚之品质,拯救天下之大志,仍旧被保留了下来。不管他的形象如何变,只要有救世济民之心,他就是人们心目中百无禁忌的姜太公。

2.

真实姜子牙:干啥啥不行,倒霉第一名

作者/李少威

年电影国庆档,有一部颇受期待的电影——《姜子牙》。

赞弹交加,毁誉参半。

不想被人带偏,也不想所有人都被带偏。所以现在就来讲讲姜子牙,以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故事。

姜子牙其实很失败

姜子牙是这样一种人:32岁上山拜师学艺,学了40年,72岁,一无所成。

这比他的后辈苏秦要差得远了。苏秦潦倒之后,苦读《周书阴符》,头悬梁锥刺股,只一年,抬头曰:“此真可以说天下之君矣。”然后挺身而出,挂六国相印,以合纵事业名垂青史。

这位姜子牙先生,72岁了,苍髯皓首,啥也没干。

就在72岁这时候,他的老师——玉虚宫(电影里叫静虚宫)元始天尊,叫他过来,说了一通比较给面子的话。

“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辅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你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你没有做神仙的命,赶紧走吧。这就是话里的意思。

姜子牙不想走啊——“子牙恋恋难舍”。

“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元始天尊他老人家话已至此,南极仙翁出来打圆场:“你虽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

姜子牙,被从昆仑山赶下来了。

电影中的姜子牙,也因当庭违逆天意被贬下凡历劫悟道

这是一个淘汰品,这一层意思一定要记得。

姜子牙下山之后,没地方去,比苏秦潦倒的时候惨多了。“我上无叔伯、兄嫂,下无弟妹、子侄,叫我往哪里去?”

“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真叫一个惨。

这时他就想起来他的结义兄弟,叫做宋异人。

《封神演义》里没有交代他们什么时候结拜,哪怕是32岁的时候结拜,也已经40年了,老得不成样子也就算了,死没死都还不好说。

但姜子牙没有别的办法,还是奔着宋异人而去。

宋异人身在朝歌,商朝首都。他不但活着,而且还是个大富翁。

宋异人真是够朋友,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姜子牙娶老婆。这位老婆姓马,68岁,书里一直说她老人家是“六十八岁黄花女儿”。

这可真是个“老婆”。虽然姜子牙活了岁,72岁正当壮年。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姜子牙开始了他的人间生活。

干啥啥不行

人之常情,老婆肯定要逼着老公去干点正事,否则生活哪有安全感。

姜子牙一开始是从宋异人的后院砍点竹子,编成竹钉耙,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卖不出去。姜子牙回家之后说得很有道理:这里是城市,谁要这种农具呢?

宋异人说,我有的是麦粒,多得都长芽了,你要不把它磨成粉,卖面去吧?这老两口当然高兴,就去卖面。

面,就是粉末。姜子牙的第一单生意,是有人要一文钱的面。这位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头子把担子一扔,就开始称面。

也是他运气真差,放下担子之后绳子拖到地上,恰好这时候,好死不死,武成王黄飞虎操练兵马,“因放散营炮响,惊了一骑马,溜缰奔走如飞”。踢到姜子牙的担绳,一担面,全部洒了。

正巧“天降狂风”,把面全部吹跑。

结果当然又是挨老婆一顿骂。

“愚痴”姜子牙,和老婆吵架也没有还嘴的份儿/《封神演义》剧照

干啥啥不行,倒霉第一名。眼看如此,宋异人这位大富翁就让姜子牙去做餐厅掌柜——他家在都城朝歌,有很多连锁饭店。

子牙掌柜的这家酒店,靠的是黄飞虎操演兵士来的顾客。这位黄飞虎也是,姜子牙卖面的时候他操练,开餐馆的时候他偏不操练。

天气炎热,加上倾盆大雨,黄飞虎不操演,因此酒酸肉臭点心馊。

肉臭点心馊好理解,酒怎么会馊呢?那时的酒,基本就是“原浆啤酒”,保质期很短。

现在已经是姜子牙第三次干生意黄掉了。还有一次。

他老人家最后尝试的是,弄一点活的猪羊来贩卖。朝歌啊,大城市啊,你们总不能不吃肉吧?

结果呢?“天子百姓祈祷,禁了屠沽。”

也就是说,不准杀猪杀羊,不准卖酒。

老人家的生意,又黄了。

人,总不可能一无是处。所以咱们姜子牙,在历经失败之后,还是会找到一条生路。这条生路就是,算命!

他老人家摆摊算卦,一算一个准,刘乾吃到点心,公差征税锭,分文不差。

很快就来了个妖精。这个妖精,就是玉石琵琶精,当朝宠妃狐狸精妲己的姐妹。她本来去看望妲己,正要回家,路过摊档,想着也算他一命,结果遇上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搭脉博,就知道这位是个妖怪,马上按住不放,然后拿起桌上的砚台,猛地照着脑门砸下去。“脑浆迸出,血染衣襟。”

围观的人们不知道情况,正义吃瓜,说姜子牙打死人了,大声嚷嚷,俨然一个活的微博。

这时候,丞相比干来了,把姜子牙带回宫殿,而姜子牙拖着妖精,绝不撒手。

你想想那个场景,一个皓首老者,拖着一个打破了脑袋的妙龄女子,在兵将看视之下往政治中心走去。

打死个人,丞相为什么要抓人去见天子?很可能,丞相相信姜子牙的话,因为宫里闹妖精的事已经传遍了。

到了宫中,当众焚烧,烧出来一把玉石琵琶。

这就是姜子牙出场的景象。

当然,这是他在有自己的“事业”之前的样子。

姜子牙老来“出道”,缘起自己的的第三次创业——算命

就这么讲究

元始天尊对于天下兴亡,不见得特别用心,从他把姜子牙这样一个徒弟群中一“废柴”派去辅佐武王,承担最艰难的历史使命,就可见一斑。

电影《姜子牙》里,姜子牙很“轴”,极具原则性,而在原著中,他其实只是蠢,这一点前面说得很清楚。

这种蠢,原因在于没有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读一读原著,你就会充分领略他的蠢。

电影把狐狸精说得这么厉害,也是夸张。

狐狸精没有什么了不得,她跟琵琶精、雉鸡精一起,受到女娲娘娘指使,去破坏纣王天下。

也就是说,其实狐狸精是正义的。

影视剧《封神榜》塑造了经典的狐狸精形象

读《封神演义》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特点——讲究。讲究,指的是它逻辑性特别强,这一点十分难得。

举一个小例子,东南西北四大诸侯被纣王骗到朝歌,准备一网打尽,死到临头了,他们不知道,还聚会喝酒。南伯侯鄂崇禹,没有什么戏份,出来就被纣王杀死,剁成肉酱,但许仲琳刻画人物,还是讲究:饮酒聚会的时候,让鄂崇禹痛骂北伯侯崇侯虎(一个无耻政客),并且把酒泼到他脸上去。

这次聚会后,鄂崇禹就被杀了,但读者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不应该被杀的人。

就是这么讲究。

为了后面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的展开,许仲琳可谓费尽心机,在前几章把逻辑铺垫得滴水不漏。

第一步,北海造反,闻太师远征十余年未归。

这是一个政治背景,没有这个背景,故事不会发生。

闻太师是什么人?是这个政治体里面最为重要的人,定海神针。没有他,国家无法正常运转,而现在,恰好就是在权力核心没有他。

皇权没有了制约,接下来就会有一大堆是非,天子可以胡作非为,臣子们就开始上演忠奸对决。奸臣获得了利益活动空间,而忠臣则不得已挺身捍卫底线。

第二步,丞相商容建议纣王去祭奠女娲。纣王一开始不肯去,后来去了发现没白去——纣王好色,见到女娲塑像,实在太美了,马上意乱情迷。

所有糟糕的事情,都是从这里开始。纣王写了一首诗在女娲庙,最后两句是:“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这是亵渎神圣,女娲震怒,便叫轩辕坟里的狐狸精、琵琶精、雉鸡精过来,让她们去祸害商朝,女主角登场了。

第三步,狐狸精要去迷惑君王,需要一个完美躯壳,而且是一个能够接近君王的完美躯壳。

冀州侯苏护出场,这人“形如烈火,刚方正直”,去首都办事,没有给权臣费仲、尤浑送礼,这两位奸邪之臣就决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他们的办法就是,把苏护那个姿容绝世的女儿苏妲己,推荐给纣王。

他们知道苏护肯定不从,纣王就会收拾他,以此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苏护果然造反,但最后,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出来劝说,苏护决定进献女儿,保全一族性命。

送女儿去京城的路上,夜宿恩州驿,狐狸精就夺走了苏妲己的身体,事实上已经杀死了苏妲己。

最后的讨论:天命

姜子牙这样一个蠢人、“废柴”,最后为什么会立大功,成为封神的主导之人?

天命。

看中国古代神话,和看古希腊神话一样,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带着过于明显的爱憎。认真地去看,就会发现,其实爱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然法则想要让人的世界向着哪个方向去发展。

《封神演义》,不啻《伊利亚特》。

说的故事也差不多,就是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因为价值观的异同而发生双重龃龉,最后人神合一、大干一场的故事。

一旦,人的世界有神的参与,开始和结局,真相说白了都是“天命”。

天命非常玄奥,它是我们中国主流的儒家和道家哲学里面最要紧的东西。天命是什么,由谁来代言,一直以来就是最为核心的政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朝历代,有多少的血与泪。

《封神演义》,就是一部直指核心的著作。它的核心,就是书里面不断通过人物之口说的一句话:“君不正,臣投外国。”

我们知道,儒家自孔子之后,继续发展,到了孟子,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

也就是说,从孟子之后,就给造反埋下了伏笔——如果条件合适,造反就是正当的。

因为这一点,朱元璋就很不喜欢孟子,明朝就把造反有理的思想扼杀了。

《封神演义》对世事的讨论是有条理的。

天命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就是“事后诸葛亮”,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用目的论的逻辑串联起来,得出来一个什么也没有解释同时又可以解释一切的结论——都是天命。

这种世界观,现在再也不能影响我们,但在古代,它用来为政治、阶级关系甚至战争赋予正当性。

天命有时候会出问题。

《姜子牙》这部电影,讨论的就是“天命出了问题”的问题,《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

你会发现,此前几年,还有好几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都是同主题的,比如《悟空传》《大圣伏妖》,事实上这个主题已经让人腻烦了。

《魔童降世》美化了哪吒,同样地,《姜子牙》美化了姜子牙,美化的办法,就是篡改剧情,也叫再创造。

具体到《姜子牙》,它的再创造的核心在于,把元始天尊塑造为一个政治野心家,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可以篡改天命。

这种再创造有其合理性,因为元始天尊并不是最高神,儒教最高神是昊天上帝,而道教最高神是鸿钧老祖。也就是说,昊天上帝和鸿钧老祖才能代表真正的天命。

元始天尊作为职业经理人,是天命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但他有机会让经过曲解的天命,来服务于自身利益。

不过,在《封神演义》原著里,天命没有问题,元始天尊也道德无亏。商要亡,周要兴,这就是天命,为了实现这一天命,任何事情都可以让它发生。

姜子牙的打神鞭,是元始天尊所赐;四不相这匹陪伴姜子牙的神兽,原本就是元始天尊的坐骑,是为了克制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四人胯下的龙子坐骑而赐予姜子牙的。元始天尊可以说是足够忍痛割爱了。

只要事情朝着天命实现的方向进展,所有有助于这一进展的人,都不能说是坏人,包括纣王在内。所以封神的时候,不但襄赞周朝的人封神,为捍卫腐朽堕落的商王朝而战死的人也封神,连纣王都封神。因为,归根到底他们都对天命的实现有功。

荒淫无度的纣王也被封了神

依据这样的逻辑,世界上就没有坏人。《封神演义》也好,《伊利亚特》也好,你会发现,里面是没有坏人的。

这两本都是好书,《伊利亚特》不用说了,世界名著。

我们其实低估了《封神演义》的地位,在我看来,他的价值远在四大名著之上,因为它超脱了简单的善恶判断,是一部“上帝视角”的书。

《封神演义》的普及性不及四大名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没有简单的善恶判断,所以它比较难抓住孩子。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这是一本宣扬造反有理的书,为历代国家机器所难容。

如果我们试图在动漫世界里构建一个自有的宇宙,那么《封神演义》的确是最好的选择。正因为前方所说的“讲究”,每一个英雄都有来龙去脉,这跟漫威英雄之间极为相似。

中国电影人,加油。

3.

姜子牙:千古帝王之师

封众神之长,为天下苍生

动画电影《姜子牙》终于上映,你去看了吗?

或许你还没来得及去影院观影,但你可能对年初《姜子牙》联动《哪吒》的短片还略有印象。短片里的姜子牙上得厅堂入得厨房,刀法娴熟,掷“板”有声,方方正正的豆腐块、薄厚一致的萝卜片、饺子列队,木尺校准,俨然一位强迫症晚期患者,而当强迫症姜子牙与捣蛋魔童哪吒相聚,引发的系列事件更是令人捧腹。

这是短片对“姜子牙”形象的想象补充与再塑造,而历史上和传说中的姜子牙,又是怎样的形象呢?现在不妨就在观影之前对其做一番了解吧~

 姜子牙其人

姜子牙(约前年—约前年),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因被周文王封为“太师”,世尊称其为姜太公、太公望或师尚父。

姜子牙未遇周文王之前,生活穷困寒微,一说他曾入赘妇家,因不善生计而被妻子逐出家门,《史记》则记载他早年于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不被任用而隐居磻(pán)溪。

72岁时,姜子牙用直钩垂钓于渭水之滨,遇外出狩猎的西伯侯姬昌,被姬昌拜为太师,遂与之同归。姜子牙与姬昌共同商讨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而其后天下多数诸侯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姬发的伐纣事业,功勋卓著。姬发灭商之后,首封他于齐地建国,姜子牙制定方方面面的政策,将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发展至雄踞东方的大国。

虽封齐建国,姜子牙仍为周朝“太师”。辅助周公旦平定“殷东五侯”起兵反周的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成王去世,姜子牙接受成王托孤遗命,担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岁。

 莫道桑榆晚,大器晚成

“周文猎渭滨,遂载吕望归。”姜子牙垂钓渭水之滨遇文王而始被重用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一故事衍生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歇后语的同时,人们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s/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