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豆蔻”这两个字相信大家都熟稔于心,豆蔻年华通常用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让豆蔻正大光明进入中国文学史之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古代的大诗人多是郁郁不得志的,而杜牧在扬州也有过一段不如意的生活。
那些年,仕途不顺、潦倒失意,杜牧染上了饮酒狎妓的习气。好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懂他的红颜知己——当时著名的“网红”歌女张好好,杜牧时常为之沉醉。
公元年,杜牧由扬州升迁至长安,不得不与张好好分离。临行临别,顿感哀伤,于是就有了这首《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风姿绰约正是十三年华,像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路上何止春风十里,卷起珠帘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寥寥28个字,就将一个如花似玉般美好的女子描绘了出来。
与大多数中国植物文化一样,豆蔻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植物,也因诗人的一首名作而名垂青史。
从这首《赠别》开始,古人就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豆蔻梢头”这个典故也不断被人剽窃,呃……借用。宋代秦观、陆游都“偷”过杜牧的创意。
比如:秦观有“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陆游有“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苏轼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当然了,人家那叫用典。
不过,虽然“豆蔻梢头”、“豆蔻年华”都快被用烂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太了解——为什么杜牧要用豆蔻形容少女啊?!
如果你不了解缘由,大致是没见过豆蔻本尊。
豆蔻“本尊“
豆蔻种类繁多,分为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几种,杜牧诗中提到的,应该是红豆蔻。这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还未开花的时候,它的花骨朵是一种有形且丰满的状态,很水灵,很粉嫩,故俗称为“含胎花”。
在中药里也有“豆蔻”。
那么,问题来了,
诗歌中所描述的植物豆蔻,
到底是什么样的中药呢?
中药中的豆蔻大致指四种,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
白豆蔻
白豆蔻——温化
又名圆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证。
草豆蔻
草豆蔻——温燥
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证。
红豆蔻
红豆蔻——温里
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引起的呕吐等证。
肉豆蔻
肉豆蔻——温涩
又名玉果、肉果等,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仁,首载于《药性论》。其味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引起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
药理研究表明,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消除胃肠积气,芳香健胃,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
《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嶂,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使用时应注意。
扩展阅读/豆蔻,药食俱佳
在中国,豆蔻主要当药用,但有时也用于调味料。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南人多采花以当果,尤贵其嫩者。”又引刘恂《冷表录异》:“南人取其未开大者,谓之‘含胎花’,以盐水淹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色,辛香可爱,用为鲙,无以加矣。”
豆蔻的最佳食用部位是未成熟而又即将绽放的花蕾,花朵中有花房,采下来浸入含盐的甜酒酿中,经过一个冬天就成了上佳的调味料。
豆蔻,还是印度咖喱的主要原料之一。
图片
网络
文字
网络
百度百科
《豆蔻与中药应用》曹元成
编辑
林佳睿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