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这些关于年龄的代称,你都知道吗?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指男孩13至15岁,也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及笄: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指男子15至20岁,“舞象”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意是古武舞名,为古代成童所学。
加冠:又称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桃李年华:女子20岁,意思是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出自《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喜寿:指77岁寿辰,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又称朝枝之年、耄耋之年,指80、90岁。
伞寿:指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年龄的说法不一,一般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也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鲐背:指90岁,泛指长寿老人,也指老人,也称作“骀背”、“台背”。
白寿:指99岁,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期颐之年:又称“人瑞”,指百岁高寿,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
上寿:谓最高的年寿,指百岁以上。出自《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茶寿:指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双稀:指岁,因古稀指70岁,所以双稀是70的两倍,即双稀为岁。
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