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秋水山庄(北山路58号、初次编写时间:年6月19日)
杭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名人客寓或定居,留下了许多故居(旧居)。这些故居((旧居)既是杭州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更是杭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精华所在。
(建筑正立面)
秋水山庄建于年所建,年划归新新飯店至今。整个山庄包括房屋3进,围墙和花园等,中西合璧一座庄园式的建筑及浓厚的人文色彩传奇,使其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杭州市重要的现代建筑,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历经沧桑的建筑,见证了主人公的起起伏伏。
(前楼南立面)
一路风雨,一路飘摇,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那些人那些事早已随风飘散,而见证他们二人的情愁往事的秋水山庄却一直屹立在西子湖畔,向清风明月无言诉说。如今,秋水山庄接待全国各地来杭的游客。
(1)购地建山庄:
(前楼北立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报业巨子、上海《申报》报主史量才与他的爱妻沈秋水夫妇购得静江路77号静观堂的这块宅基地,便仿《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建起了花园和园中的这幢江南庭院式别墅,以其爱妻沈秋水之名命名为“秋水山庄”。在中国很少有因妻得名的建筑名篇,而一代报人史量才先生留给世人的杰作,竟是向知己沈秋水女士的爱情表达,这样的眷恋不免让人感叹万千。
(挂落)
(2)山庄简介:
这是一幢三间二层小楼,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葛岭,濒临西湖而筑,由主楼、花厅、庭院、厨房等建筑组成。沿着北山路有围墙、铁门。山庄门楼为重檐牌坊式,清水砖砌,门额上有灰塑“秋水山庄”四字。
主楼在院落前部,是一栋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四开间两层建筑,飞檐翘角,木格花窗,充满古色古香的情调。北面带走廊,青石柱子贯通上下,廊柱间下部以镂空雕花石栏串联,上部饰以镂空雕花挂落,富有民族特色。
穿出小楼,是一个小巧玲珑、精致和谐的花园,内有小溪。四周种有花草树木,搭有亭台廊棚,叠有假山石洞,挖有曲池鱼塘,曲径通幽,池水清涧。九曲长廊旁依假山,并以鹅卵石或磨石子的过道贯穿全院,奇花异卉开在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边。
此地远可眺白堤桃柳、湖光山色,近可观葛岭霞晖、风花雪月,耳可闻放鹤亭空谷回音,目可睹闲地庵木鱼撞钟,实在是一处生态绝佳的理想居所。
(3)秋水山庄的由来:
(孙慧芝少女时期照片——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秋水之山庄——秋水,原名沈慧芝,原为晚清上海滩一个名声不大的雏妓,但颇有内蕴的艺妓,当时有一个镇江军阀陶骏保对慧芝已有爱慕之情,欲为其赎身。成年后被一皇室贝勒重金赎走,携往京城。几年后,贝勒爷病故,沈慧芝席卷了一些财物重回上海滩。据说:当她到上海后,直至一故友家中,故友见之喜出望外,立即拉她外出就餐,将她的财物交给当时在座的朋友代为看管。等他们兴尽而归时已是深夜,那朋友还守着财物,独坐以待。因此,秋水认识了那个朋友――史量才,也由此开始了她的后半生的爱恨情仇。
秋水擅长鼓琴度曲,与史量才高山流水,视为知音。史量才给她改名为秋水,秋水以身相许后,成了史量才的二太太,并将所带财物也全部给了他。由此,史量才购进《申报》《新闻报》,一跃成了上海报业的泰斗。可是秋水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史量才有了外室,也是个能帮助他事业的才女,并为他生了个女儿。说到史量才,这个男人也真是好命,遇到了三个成就他事业的女人,其一是正室,也是个才女,帮他创办了上海女子蚕桑学校,开始了他的事业,还给他生了儿子;其二是沈秋水;其三就后来的外室。三人中只有沈秋水无儿无女,将自己的所有都托付给了史量才,也全心全意地依附了他,当她知道了史有了外室后,想必心里的孤独愁苦是难以言表。
(史量才和妻子沈秋水的结婚照)
女人总是最傻,也是最容易受感动的,当秋水来到西湖边看到了秋水山庄,所有的委屈和不平都被付之西湖。后来她经常住在秋水山庄,也许只有在秋水山庄,才能忘却烦恼,真正做个秋水伊人。
沈秋水进入史家后,带过去一笔巨大的财富,史财力雄厚后,于年盘进了当时上海颇有名的《申报》,加上他后又吃进《时事新报》、《新闻报》等报馆,使他成了上海报业的巨擘。在年,史还与南洋侨商创办了中南银行。从这里可看出,沈秋水对于史公子的深情厚意和财力奉献。
史量才后来又娶了第三个太太。这,对沈秋水来说,容忍或是不容忍?都是个难题。思及自己此生只爱史量才一人,一切真心都捧着交付给他。而他却留在手上把玩一番,便束之高阁不再理会。沈秋水一边暗自垂泪,一边在努力经营着史公馆里的日常生活。史量才自觉有负于二太太秋水,也深知无论做什么,都已无法挽回自己对秋水造成的伤害。
为情所困的史量才在机缘巧合之下,读了鲁迅创作于年的《祝福》一文。其中祥林嫂捐门槛的情节,令他不得不去反思自己于秋水的补偿。史量才,爱沈秋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纯粹的爱,不顾一切的爱吗?答案又是否定的。
(郁郁寡欢的沈秋水、左二)
有朝负荆深道歉,完好如初伴君行。“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宁愿以直言开罪于人,决不愿谄谀人而乱是非。”一个能有如此言论的男人,他的胸襟自是坦荡开阔的。这样的一个人,怎能容忍得了自己心灵深处那愧疚的折磨?于是,为了补偿秋水,史量才决定为秋水建造一幢别墅。经过反复寻址,直到年,才在杭州西湖北山路上、傍着何庄(即新新旅馆)的地方,找到了最适合建筑爱巢的宝地。年仿照《红楼梦》中“怡红院”格局的,爱巢最终落成。史量才以太太秋水之名,亲书匾额“秋水山庄”。
(秋水山庄内景,以《红楼梦》中“怡红院”为蓝本)
史量才对着清风明月问自己:世人都道我痴情种,我对秋水的弥补,一个秋水山庄已经令人动容之至,毕竟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但我扪心自问,我建的秋水山庄又何尝不是祥林嫂费尽心思所捐的门槛?昨天的痛依旧存在着,但新的幸福总要来临。史量才想弥补,他想不为自己的愧疚,只想让秋水知道,他爱她。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时间是最好的春药,把多少喜欢熬成爱情。史量才那时候早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意气风发、仪表堂堂的少年郎,秋水也不再是那个“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的豆蔻年华。
(在秋水山庄内院,两人切磋琴技、棋道)
面对她所深爱的男人,除了真心,她还能要求些什么呢?在秋水山庄,她暂时忘却烦恼,真正做个秋水伊人。后来史量才因工作繁重,患了胃病,便索性搬到秋水山庄静养,每天焚香礼佛,与秋水二人过着琴瑟合鸣的生活。在秋水山庄,他们用完美的爱,弥补了所有的伤痛。他们的第二次爱情,在西子湖畔得到了升华。二人却好似重新回到了当初的心境,每逢节假便去山庄与沈秋水切磋琴技、棋道。
(史量才遇刺时乘坐的汽车)
然而,于年11月13日傍晚,史量才在沈秋水、儿子史咏赓的陪同下,乘坐自己装有防弹设备的小轿车返回上海。就在沪杭公路上,他们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一代报业巨子就这样殒命荒野。秋水亲眼见了爱人死在身旁——生死两茫茫……
(史量才下葬时,沈秋水抚琴祭夫)
据说,在史量才的灵堂上,沈秋水白衣素服,形容憔悴,怀抱一把和夫君共奏过乐曲的七弦琴,一声“家修,让我为你送行……”她拨弹起了一曲《广陵散》,无限的悲痛都随着催人泪下的琴声流淌而出。乐曲将终时,琴声突然激昂难抑,声如裂帛,“嘣”地一声,琴弦断了……沈秋水脸色惨白,缓缓站起,抱起断弦古琴走向燃烧着锡箔纸钱的火钵,双手颤抖着,将琴缓缓投入火中……《广陵散》绝,知音不再!
笔者感悟:“秋水山庄”——欢笑之中的悲伤!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数位失败的女人。男人:打江山——坐龙椅——抢房子——睡女人……女人呢?!
安葬史量才后,沈秋水万念俱灰,秋水离开了秋水山庄,也离开了史家,独自一人,焚香诵经,了此余生。并毅然将“秋水山庄”捐作杭州的慈善事业,“医院”的匾额换下了“秋水山庄”的匾额,目前是百年老店新新饭店的一部分。此后,沈秋水又将史公馆捐给上海育婴堂,而她自己搬入另居的一个单间,终日放下窗帘,谢绝接待来客,终日里凄凄惨惨切切,以度余年。年,沈秋水在杭州去世,亲属根据她的遗愿:不葬在史墓的左侧——不再在“阴间”做“小”,而葬于南山公墓。秋水伊人就这样完成了使命,但为杭州留下一曲《秋水伊人》的歌和一幢秋水山庄!
(4)《申报》:
《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扩大销路,史量才招罗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路达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年,他又收买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史量才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它从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5)史量才其人:
(中年时期的史量才)
史量才(~年),名家修,1月2日出生于江苏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少年随父亲迁居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光绪二十五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于光绪二十七年考入杭州蚕学馆学习。年假归里,与地方人士筹款,创办学堂并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光绪三十四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响应革命,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北街梦寻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
史量才接办《申报》,素以“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为立身之本。他立主抗日,反对内战;倾向民主,力求进步。努力将上海滩这份最老的报纸办成民主的阵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量大增,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之后,他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团结抗日。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抗日,同时在《申报》上发表宋庆龄、鲁迅、巴金、老舍等进步人士的文章,反对独裁政治,因而深遭国民党忌恨。
年11月13日午夜,史量才一家从秋水山庄返沪,至海宁遭特务枪杀。年,安葬西湖天马山麓。学界泰斗章太炎为其哀撰《史君墓志铭》,极尽褒扬之辞。
史量才热爱杭州,眷恋西湖。他早年曾在林启创办的金沙港杭州蚕学馆就读多年。转入《申报》后,他为杭州读者办了《申报》杭州专刊,将唯一的儿子史咏赓送到钱塘江边的之江大学深造,还以爱妻沈秋水的名义构筑了这一道风景。
(6)笔者网络群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