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脏大会期间,8月11日第二届中国血管大会同期召开。会上,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舒畅教授介绍,近20多年,我国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面,已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舒畅介绍,过去十余年,对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或动脉瘤、大血管腔内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开放手术,对未涉及重要内脏动脉分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主动脉,腔内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和内脏动脉分支部位的主动脉病变,腔内介入治疗仍存在较大挑战。为攻克这些主动脉分支区域的病变,国内各种中心相继报道了多种新技术及新方法,如烟囱技术、潜望镜技术、八爪鱼技术、体外体内开窗或开槽技术、分支支架、部分覆膜支架及封堵器技术等。也有结合传统的开放手术重建重要分支血管之后再进行腔内杂交手术。
据悉,医院率先开展的主动脉夹层弓部替换+术中支架植入的“改良象鼻”手术治疗,并在国内首先建成并应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开展同期外科手术+介入引导下大血管支架置入的“杂交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良好。
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国完成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疾病的介入和杂交手术治疗达例,外科手术例。此后,主动脉腔内介入和杂交手术每年增加20%以上。
“但新技术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新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主动脉疾病治疗技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主动脉疾病介入、外科和杂交手术技术等相应的行业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我国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效果。”舒畅说。
另外,舒畅也指出,目前国产的腔内移植物大部分处于模仿国外先进产品的阶段,临床上采取的开窗或分支的腔内移植物多为各专家自行缝制,在技术方面不能规范和标准化推广,临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同时,我国患者的追踪随访、临床数据统计、腔内血管外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方面,除医院医院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地区还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文/本报记者王潇雨实习生谢洁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