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护理常识

一、截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常识

脊髓损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目前医学尚无特效的方法完全治愈脊髓损伤,患者不会全面恢复,而是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应该一起积极地面对损伤造成的事实,通过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使患者尽可能达到生活自理、自立。

1.引起患者瘫痪的伤病因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引起脑和脊柱脊髓结构、功能损害的外伤或疾病,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脑损害可以是脑外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卒中引起,患者表现为偏瘫。颈部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表现为损伤水平以下部位瘫痪,我们称之为四肢瘫。胸部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表现为躯干及以下部位瘫痪,我们称之为截瘫。

2.脊柱脊髓损伤造成患者瘫痪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脊髓损伤后的患者表现为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这种损害目前的医学技术尚不能治愈,而且患者在不同时期可能会陆续、反复出现泌尿系统

感染、压疮、肺部感染、便秘、肢体痉挛、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截瘫神经疼、异位骨化、植物神经过反射等并发症。但是,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的。因此,患者及其家属有必要了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或诱因,给予积极的预防。

3.截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内容有哪些?

截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患者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如:维持呼吸、控制体温、吞咽进食、排便排尿、睡眠和休息、维持皮肤完整、个人卫生和形象修饰、交流等活动,也包括皮肤护理、排泄功能训练、体位的保持和身体的转移、并发症的预防、各种支具的使用等。康复教育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脊髓损伤造成的瘫痪将长期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但是患者是不医院的,因此,住院期间,护士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要教育和指导患者学习上述内容的自我护理方法,提高独立自理能力,以达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康复目标。

4.如何转运颈椎损伤造成四肢瘫痪的患者?

四肢瘫患者的安全转运需要3~4位人员完成。移动搬运前,要向患者说明转运操作的步骤,以及需要患者做哪些配合,消除患者的紧张和不安。操作步骤如下:

(1)床与平车两物体头尾相接,之间夹角≥90°搬运人员三至四人,取下胸前及前臂的硬质物品(如手表、怀表、钢笔、胸卡、戒指)。

(2)一人位于患者头前,用双前臂固定于患者头颈两侧,保持颈部稳定,双手托扶患者双肩部。

(3)其他几人站于患者同侧,将患者双臂放置于胸前,搬运人员要与患者进行目光交流,使患者感到安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

(4)搬运人员同时将前臂轻轻伸入患者身体下方,手必须伸过患者身体的中线,准备就绪后,在一个人的指挥下一致行动。

(5)抬起患者时,保持患者的身体各部位在同一水平,在两个载人物体之间的同一侧,顺着弧形路线,将患者移至另一载人物体上,平稳放下。

(6)如患者需要制动情况下的搬运,也可以只将患者原地抬起,另由其他人员将两个载人物体迅速调换,然后将患者平稳放下。

5.如何协助和指导患者佩戴支具来保持脊柱稳定?

(1)颈托的佩戴

颈椎损伤患者伤后需要佩戴颈托矫正不良体位,使颈椎保持制动和稳定状态。颈托要由专业人员依据患者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尺寸。佩戴时,先将后片上缘靠近枕骨,下缘靠近双肩,前片边缘压在后片之上,下颌完全放入颈托前片的下凹槽内,下颌的宽度应较合适地与前片弧度相贴合。颈托佩戴期间应注意安全,翻身、起立、转身动作都要缓慢,避免颈部过度扭动,防止跌倒和摔伤。避免提重物导致肩部负重。佩戴和摘除颈托最好在卧位下进行。对于喉结较大、凸起的患者,可以在颈托前片喉结位置垫-块纱布,防止皮肤压伤。

(2)腰围的佩戴

胸腰椎损伤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腰围矫正不良体位,使腰椎保持制动和稳定状态。腰围要依据患者体重来选择合适的尺寸。腰围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佩戴腰围时,要先穿一件棉制内衣,以减少腰围对皮肤的直接刺激。佩戴腰围前,要仔细看清腰围的内外、上下,正确穿戴。保持腰围上缘位于肋骨下缘,下缘位于臀裂处。佩戴腰围期间,应避免弯腰捡拾重物,而以蹲下的方式拾取物品。避免双肩负重,避免跌倒、摔伤。佩戴腰围要松紧适度,避免皮肤过度压迫造成破损。

6.如何协助卧床患者翻身?

脊髓损伤后,脊柱的功能呈不稳定状态,这类患者正确的翻身方法是轴向翻身,即保持头、肩、腰成一轴线,以防脊柱扭曲而加重损伤。操作者在协助患者翻身前,需取下佩戴的手表、胸卡等硬物,避免划伤患者。

(1)平卧位→侧卧位单人翻身法(适用于体重较轻的患者)

①操作者站在患者要转向的背侧,对侧拉上床挡。

②将一只手臂轻轻从患者一侧肩下伸入至对侧,另一只手臂从患者一侧臀部下方伸入至对侧,用力将患者从床中间移向近侧,协助患者对侧手臂外展,与身体呈45°角,近侧手臂放在胸前。

③操作者双手掌心向下,一只手臂插入患者肩下,另一只手臂从患者近侧大腿下穿过,手搭在对侧大腿上,两手臂同时用力将患者身体翻转为侧卧位。④协助患者整理衣服,保持舒适卧位。

(2)平卧位一侧卧位双人翻身法(适用于术后和体重较重的患者)

①操作者均站在患者要转向的背侧,对侧拉上床挡,患者双手臂交叉放在胸腹部。

②第一位操作者将双手臂轻轻从患者一侧肩下伸入,过患者身体中线;第二位操作者将双手臂从患者一侧臀部下方伸入,过患者身体中线,两人同时用力将患者从床中间移向近侧。

③将患者近侧腿屈膝内收,搭在对侧腿上,第一位操作者托住患者颈肩部,第二位操作者托住患者臀部,二人同时用力将患者轻轻翻向对侧:或利用床上的床单,二人同时将床单提起,滚动式地将患者翻至对侧。

④协助患者整理衣服,摆放成舒适卧位。

7.什么样的服装适合截瘫患者使用?

开身的上衣更便于颈椎损伤、四肢瘫的患者穿脱。截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正常,可以自行穿脱上衣。裤子则应选择有松紧带的运动裤,穿脱方便安全。所有截瘫患者都不适合穿皮鞋和拖鞋,而应该穿运动鞋或布鞋。在选择鞋子大小时,要比患者受伤前使用的号码大一号。如果鞋子的质地硬、号码紧小或脚趾外露,都容易造成脚部皮肤受压破损或皮肤擦伤。

8.如何预防截瘫患者皮肤压疮或皮肤损害?

截瘫患者皮肤的感觉功能消失,长时间保持某个体位,会将受力部位的皮肤压红甚至形成压疮。在移动、训练或乘坐轮椅活动中对皮肤的过度摩擦,也会导致皮肤损害。因此,患者和家属应一起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

(1)要准备大小适宜的体位垫或软枕,在卧床时帮助患者维持舒适的体位和分散体压。每隔1到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以缓解局部的持续受压;床上坐位或半卧位时间不宜过长。坐位时,每隔半小时双臂用力撑起身体,使臀部抬离床面或座椅至少30秒钟,以缓解骶尾臀部的持续受压。

(2)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如已潮湿,及时更换。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每日清洗会阴部,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时清洗,保持阴部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爽,皮肤有干裂时要及时涂抹些护肤霜。

(3)佩戴支具的患者,注意保护支具下的皮肤,每次训练后要及时取下支具,检查皮肤有无压红等状况,留意皮肤变化。

(4)对感觉异常或感觉消失的肢体,不要使用暖水袋,禁止热水长时间泡脚,在洗浴或洗脚时,水温应控制在40度以下(手放入水中没有烫热的感觉)。在调节水温时,要先打开冷水阀门,或盆中先放入凉水,然后再逐渐加入热水至适宜水温。勿将热水杯、笔记本电脑等发热物体放在感觉异常的肢体上,尽管物体温度可能不高,但长时间接触患部皮肤,极易发生低温烫伤。

(5)易发生压疮的部位通常是坐位、卧位时与床面、椅面接触的受力及骨突部位,如枕后、肩胛、骶尾、内外踝、足跟等处。患者或家属要每天一次查看患者全身的皮肤情况,如发现皮肤有压红、破损,及时减压或包扎处理。

(6)合理的饮食与良好的营养,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皮肤弹性,从而预防皮肤破损。

9.哪些因素导致截瘫患者皮肤经常发生破损?

(1)当患者保持一种体位超过2个小时,受压处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导致皮肤破溃。

(2)床单过于粗糙,床单接缝处又位于身体受压部位时,极易造成受压处皮肤破溃。

(3)当患者在床上吃东西时,如果不小心将果核等异物遗落在床上,极易将皮肤割破或划伤。

(4)为患者翻身改变体位时,如果用力拖、拉、拽患者,患者身体与床面摩擦形成的摩擦力、剪切力,极易引起皮肤的破损。

(5)患者进食热量不足造成的营养不良、皮肤粗糙干裂、弹性下降,极易造成皮肤的破损。

10.如何指导患者选择和正确使用体位垫?

体位垫分为足底垫、坐垫、靠背垫等,患者可以用枕头代替,也可以缝制大小适宜的布袋,填充蓬松棉或海绵。制造体位垫的面料要透气,布料可使用略粗质地的棉布,以增加与床面接触的阻力,更好地保持患者的体位。

(1)平卧位时,足底垫一个长方形的体位垫,保持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

(2)下肢容易发生痉挛的患者,膝下垫上一个直径5~10厘米的毛巾卷或小软枕,可以避免膝关节过度伸直引起的下肢痉挛。

(3)侧卧位时,后背垫一个长度近似于患者躯干长度的梯形垫以保持体位。

(4)坐位时臀下垫一个厚10厘米的方垫,预防压疮。

11.四肢瘫患者如何预防坠积性肺炎?

四肢瘫患者由于咳嗽无力,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的痰液,这些分泌物就会堆积在患者气道内,增加通气阻力,降低肺活量,使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甚至低氧血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预防坠积性肺炎的方法有:

(1)卧床期间定时翻身,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的引流排出。

(2)早期活动,如抬高床头或从床上坐起来,上肢主动或被动的外展活动。

(3)进行深呼吸训练,增强肺活量。

(4)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保持呼吸道通畅。

12.如何协助和指导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脊髓损伤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肌瘫痪,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应通过有效的咳嗽、咳痰,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

(1)有效咳嗽

①协助患者保持舒适和放松的体位。

②指导患者在咳嗽前先缓慢深吸气,吸气后稍屏气片刻,然后快速打开声门,用力收腹,将气体迅速排出,引起咳嗽。

③咳嗽训练可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或餐前半小时进行。

(2)辅助咳痰

①助咳是清洁气道、促进胸廓运动的有效方法。助咳常用的手法是:将手掌放在患者剑突下,并用一个向内、向上的动作,对患者腹部加压。助咳技术可与雾化吸入和负压吸引配合使用。

②保持患者的正确姿势,有助于呼吸,利于胸廓运动和增强肺活量,任何不正确的姿势以及脊柱后凸或侧弯均可影响肋间肌和膈肌运动。保持正确姿势的方法是:正确配备轮椅,穿戴腰围或腹带,以提供躯干支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3)体位引流

①引流原则: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各肺叶分泌物向主支气管垂直引流,并排出体外。

②确定引流体位:有规律地定时翻身,对于防止分泌物滞留在肺下垂部位有重要作用,在保持脊柱稳定和患者能承受的条件下,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颈髓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保护颈部。

③进行体位引流时,患者应病情平稳,并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4)辅助排痰:通过叩击患者体表,借助气流震动,使附着在肺泡壁或细支气管壁上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后引流至气管内,再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

13.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叩背排痰?

进行叩背排痰前,要观察并询问患者有无憋气等不适,向患者了解痰的性质和量,备好纸巾等用物。依据病情协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操作方法是:

(1)将手五指合拢呈杯状,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掌指关节屈曲°,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依靠手腕的力量,均匀有节奏地叩击。叩击时应避开乳房、心脏,避开肩胛骨、脊叩背排痰的手势和位置

(2)(2)叩击应从下至上、由两边向中间,背部从第9肋间隙、胸部从第6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

(3)叩击力量适中,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鼓励患者有效咳嗽,若患者咳嗽反应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一根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4)叩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咳痰等反应,注意心律,观察有无缺氧,必要时予以吸氧。印背时应用单层薄布保护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印击导致皮肤发红,或过多覆盖降低叩背效果。

叩背排痰应该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每次以5~15分钟为宜。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厘米,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厘米为宜,叩背频率通常在每分钟~次。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可先给予雾化吸入、应用祛痰药等治疗。

14.如何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通过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强横膈力量,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减少呼吸频率,提高呼吸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肺部残存功能,最终达到肺功能康复的目的。

常用呼吸训练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腹部加压呼吸训练

①操作者手放置于患者肋骨下缘的腹直肌上,嘱患者肩部及胸廓保持放松,用鼻缓慢地深吸气至腹部隆起,用嘴缓慢呼气,在呼气末,操作者手掌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患者腹部,帮助患者排尽肺内的残余气量。每次练习5分钟,每日3次。

②依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腹部放置重量为1~2公斤的沙袋,嘱患者正常呼吸,以增加腹肌及膈肌肌力,20个呼吸动作为一组,每日练习2组。

(2)缩唇呼吸训练

嘱患者用鼻深吸气,呼气时嘴呈吹口哨状,慢慢将肺内气体呼出,气流越小越好,时间越长越好,每组15~20个动作为宜,每日练习2~3组。

(3)简易呼吸功能训练器

①将简易呼吸功能训练器的螺纹连接管与训练器的咬嘴接口连接紧密。

②将带有“吸”或“吹"字的标记浮子放置在下方,让患者含住咬嘴吸气,以深长均匀的吸气流速,使浮子保持平稳的升起状态,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换气时正常呼吸,每次训练10~15分钟。

③训练结束后,将呼吸训练器清洁、晾干备用。

(4)吹气球或吹口哨训练

选择中等大小的气球,患者向内吹气,直至吹不动为止,每日吹3次,每次吹5~10遍,以后逐渐加大吹气量,以不吹破气球为准。或者指导患者用吹

口哨的方式吹唱歌曲,通过尽力吸气,再尽力呼出,达到锻炼胸廓附着的肌肉,进而增强肺活量的目的。

1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进行呼吸训练时要保持环境安静,嘱咐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不要说话,以免影响气流控制。训练时,指导患者穿着轻便宽松的衣服,保持全身放松。在呼吸训练中,患者要自然、放松地吸气,不要刻意地深呼吸,呼气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松。因为过度呼气会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反而增加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急促,易诱发支气管痉挛。

16.截瘫患者排尿障碍的表现有哪些?怎样进行排尿管理?

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患者小腹胀满、膀胱充盈而没有尿意,也不能随意排尿,或膀胱胀满后有少量尿液漏出。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可能困扰患者今后的生活,因此,患者及家属都要了解排尿障碍的表现和基本处理方法。

(1)留置导尿管:即插入留置的导尿管连接引流袋,通过持续开放或间断开放导尿管来排出尿液。留置导尿管期间,要时刻注意尿管的位置,翻身、移动时都要先查看是否保持尿管不受到牵拉。尿袋要始终保持低于膀胱的位置,以防尿液倒流入膀胱引起感染。

(2)间歇导尿: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尽早拔除留置的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便于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是指每隔4~6小时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将尿液排出后即拔出导尿管的排尿方法。这也是截瘫患者最安全的首选排尿方法。因此,患者及家属必须了解间歇导尿的重要意义和操作方法,部分患者将长期依靠这个方法完成排尿。

(3)自家清洁导尿:是指截瘫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掌握导尿的操作要领,自行采用间歇插入导尿管排空膀胱的排尿方法。

17.自家清洁导尿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插入尿管、排空膀胱的操作步骤,经护士评估,掌握该操作方法,达到安全排尿的标准后方可开始进行。

(2)患者在进行导尿前,要用流动水认真洗手,或者使用医用快速手消毒液清洁双手。清洗或用消毒纸巾清洁外阴。按照一次性导尿用品的使用说明,打开导尿包,润滑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见尿液排出后再插入2~3厘米。排尿中,要固定住导尿管,防止中途导尿管脱出,排尿结束时要缓慢退出导尿管。

患者自家清洁导尿示意图

(3)男性患者在进行自家清洁导尿时,可以坐在床上、轮椅上,卧床患者可以侧卧位进行操作。女性患者初学自我导尿,可以在两腿前放一面镜子,观察插入导尿管的正确位置,经反复操作掌握后,即可以通过触摸插入导尿管排尿。

(4)成人膀胱的容量大约是~毫升,正常情况下,每天排出的尿量应保持在1~毫升。患者每天导尿的次数为4~6次,每次排出尿量保持在~毫升,这样就可以保证膀胱安全,同时达到生理代谢需要。

18.尿路感染的表现是什么?如何预防?

发生尿路感染时,患者会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道刺激征、尿液混浊有臭味等表现。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有:

(1)注意保持手和会阴部的清洁,床单、内衣要保持干燥、勤洗勤换。一次性尿裤、尿垫污染后及时更换,不重复使用。

(2)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尿管的通畅,防止尿管受压、弯折,保持引流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翻身时应夹闭尿管,防止尿液反流。尿管、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尿液混浊导致尿袋污浊时,应随时更换尿袋,及时倾倒尿液。

(3)自家清洁导尿的患者,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导尿。导尿前清洁消毒双手及会阴部。患者导尿中使用的物品,如洗手液、毛巾等,要专人专用,用后清洁消毒、晾干备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导尿管。

(4)间歇导尿患者每天保持尿量在1~毫升,要有计划地饮水,保持每次导尿量不要超过毫升,防止膀胱过度膨胀造成损害。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鼓励其多饮水。

19.什么是残余尿量?残余尿对患者有哪些损害?

残余尿是指,当患者膀胱充盈、尿量达到有尿意的程度,患者进行自主排尿,经过充分的排尿后仍然存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净的那部分尿液量。正常情况下是不存在残余尿或量很少的。当膀胱功能受损,不能完全排空时,大量残余尿就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有研究表明,当残余尿量持续超过毫升时,细菌在膀胱内可以成倍繁殖,从而极易引发尿路感染。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定时完全排空膀胱,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之一。

20.如何自己测量和处理残余尿?

当患者常出现尿失禁或周期性泌尿系统感染时,需要测量残余尿,以确定症状是否由于存在大量残余尿所致。测量残余尿前,患者正常饮水,直到膀胱充盈、产生尿意并自行排尿。感觉完全排尿后,立即插入导尿管来排空膀胱,这时通过导尿管所排出的尿液量即为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小于80~毫升时,可以维持原有的排尿方式。如残余尿量大于毫升,应在每天睡前进行一次导尿,以便完全排空膀胱。

21.什么是尿失禁?出现尿失禁怎么办?

尿失禁就是指患者对排尿失去控制,膀胱充盈后尿液就不自主地逸出。很多截瘫患者都有尿失禁的情况,严重的尿失禁会使患者失去自尊心,回避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增加对他人

的依赖,给患者的独立生活带来不便。尿失禁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盆底电刺激治疗,以及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排尿训练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治疗手段来改善尿失禁症状。经过治疗仍然存在严重尿失禁的患者,可以使用集尿器,减少漏尿带来的不便和尴尬,提高生活质量。

22.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集尿器?

男性尿失禁的患者可以使用集尿器,减少漏尿带来的不便和尴尬,提高生活质量。便壶式集尿器可在卧床时使用,注意用后清洗,定期消毒。阴茎套式集尿器由阴茎套和储尿袋组成,患者依据自身情况选用大小适宜的阴茎套。佩戴阴茎套式集尿器的时间不要过长,并要及时倾倒储尿袋的尿液。取下集尿器后,需检查阴茎皮肤有无破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集尿器每天晾干待用。女性患者则可使用一次性纸尿片或纸尿裤作为集尿器。使用中,纸尿片一旦浸满尿液就要随时更换,每日清洗外阴,保持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23.如何预防便秘?

便秘是截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便秘,除一般的饮食调理外,还要依据个人的作息习惯,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排便训练。如晨起喝1杯约毫升的温开水后开始排便,或晚餐后、睡前进行排便训练。通过排便训练,逐步建立排便反射,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于便秘的预防更有效。

24.促进排便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脊柱稳定的患者,应尽可能采取坐位排便,卧

床期间排便时取左侧卧位。

(2)排便前,可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以促进肠蠕动;或在直肠内、肛门周围使用少量润滑剂促进建立排便反射。

(3)排便前,可采用指力直肠刺激,诱发排便反射。方法是用涂抹润滑油的手指轻柔地按摩肛周或肛管,刺激产生排便反射,促进低级排便中枢反射的形成。

(4)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每日进行提肛训练,即有意识地向上收缩肛门,早晚各做30次。站立和步行训练每日不少于2小时。

(5)对于排便中由于大便干燥或用力造成的肛周黏膜破裂出血,可指导患者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门周围皮肤的清洁。肛周涂抹少量润滑油或眼药膏,预防干裂、促进愈合,减少下次排便的不适。

25.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站立时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导致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患者表现为心慌、头晕、面色苍白、眼前发黑甚至有一过性意识丧失的表现。

26.预防和处理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体位性低血压是截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和家属应对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卧床期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尽早开始抬高床头训练,每天逐渐抬高床头直至完全坐直。

准备下床坐轮椅或站立训练前,要先抬高床头、在床上坐起片刻,感觉没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后,再移乘到轮椅或进行站立训练。

对起立后有体位性低血压表现的患者,可以通过系腰围增加腹压、下肢穿弹力袜等方式,来促进血液回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在坐位或站立训练中,如观察到患者有面色苍白、虚弱的表现,或患者主诉有心慌、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应考虑是否为低血压所致。此时要迅速降低床头和抬高下肢。如患者是坐在轮椅上,要立即将轮椅后仰倾斜;如患者正在站立,要及时转移至轮椅或床上,并鼓励患者深呼吸,待症状缓解后再进一步移动患者。指导患者如发生低血压症且周围无其他人协助时,可在轮椅安全带的固定保护下,自行向前屈曲上身,使头部尽量接近双膝,保持头低位片刻,以缓解低血压症状。

27.下肢静脉血栓的表现和护理措施有哪些?

下肢静脉血栓是截瘫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肿胀,主要是由于下肢肌肉瘫痪影响静脉回流所致。患者应注意经常观察双下肢是否等粗对称,肢体温度有无变化。发生下肢肿胀后,要首先考虑是否为静脉血栓,将肿胀肢体抬高制动,不要对肿胀的肢体进行热敷、按摩或其他物理治疗,医院就诊。

28.什么是截瘫神经痛?如何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疼痛?

截瘫神经痛是指患者感觉平面以下的肢体疼痛,也称为“幻痛”,是指已经丧失感觉的躯体部分疼痛,是中枢(大脑)痛觉异常所致,多属于患者的异常感觉。

健全人很难理解伴有截瘫神经痛患者的痛苦,要尽量关心他们,多与

他们沟通,疏解他们焦虑抑郁的情绪。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多安排户外活动,多与其他病友交流,减少独处,转移对自身不适的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w/4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