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生灵。
这一天谁也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我们可以不了解历史,也可以不用去南京,但一定要知道,在82年前的这一天,南京沦陷,日本军队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同胞,开启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我们可以钟爱东野圭吾,可以钟爱日剧,但也要翻翻我们的历史书,看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不要日本人不承认大屠杀的时候,连我们都忘记了8月13日这一天。
那么,就让我们重温一遍张艺谋导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吧。
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而这些奇女子最终陨落人间,下场凄凉。
严歌苓一向对奇女子兴趣盎然,其著作也多是与奇女子有关,《少女小渔》、《扶桑》、《小姨多鹤》、《铁梨花》等等,也许因为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所以她善于捕捉中西文化碰撞下人性的闪光吧,《金陵十三钗》讲的也是中国女人和美国男人之间的故事。
只不过,背景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六周内几十万人被极其残忍地屠杀,希特勒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用了好几年,也没有像日本人如此惨无人道。
其实,很难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谁的命贵谁的命贱,作为观众,我们的期待视野肯定是妓女代替女学生去赴死,而且不仅仅是赴死。
所以,那个决定性的男人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美国人满脑子平等的观念,他不会觉得妓女比女孩命贱;当然,必须是老外,在日本人的刀枪下中国人实现不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偷梁换柱。
你发现,一开始,电影里所展露出的观念都是西化的,约翰是一个入殓师,出生入死靠着一张美国人的脸苟活,为的也是挣口饭吃,他理性,勇敢,满脑子都是生意经。
奥斯卡·王尔德写过一篇鬼故事《坎特维尔鬼魂》,嘲笑美国人崇尚物质主义,不信上帝不信魔鬼,把鬼魂整得痛不欲生,这就是美国人。
但在特殊时刻,没有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约翰被推到了决定一群人生死的前台,他先是为钱而来到教堂,而后为美色而出手相助,最后,我们发现,他成了一个真正的救世主。
也就是说,电影演到最后,整个观念都融入了儒家精神,舍生取义,世界大同。
这样的情节,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孔夫子后代孔尚任根据史实创作的《桃花扇》讲的就是一代名妓李香君不肯屈服满清而撞墙自杀、血溅桃花扇的故事,李香君乃金陵八艳之一,金陵自古以来就是歌伎名媛的天堂,金陵名妓柳如是也有一段极具民族气节的佳话,广为流传。
抗日时代,大导演欧阳予倩将《桃花扇》拍成电影,明代大才子侯方域成了汪精卫,李香君成为捍卫民族尊严的最后一方净土。
严歌苓的原著只是一个中篇小说,经过她和刘恒的合作改编,电影中所呈现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了原著。
神父约翰在小说中就是神父,没有关于他身世的叙述,更没有他身份的转变以及人性的嬗变,陈乔治更是面目可憎,是个圆滑虚伪的老油条,正是他跟玉墨发生了关系,电影将其改成一个小男孩,他和玉墨的私情也转移到了神父身上,这段爱情也显得干净了许多,尤其是最后陈乔治男扮女装去赴死的改编,十分惊艳。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些东西能够超越战争,一个英国人和德国人共同救助一匹战马的画面就相当震撼,但是,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东西可以掩盖或超越那场毁灭人性的屠杀,人性的光芒只在中国人、西方人之间闪现。
多年前,陆川的《南京,南京》很大程度上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待大屠杀,并为那些屠杀者做了极为人性化的注脚,即便如此,陆川希望将其拿到日本放映的愿望依然无法实现。
在日本,没有多少人正视大屠杀。
有人评论说,《金陵十三钗》是美国混混领导妓女抗日,有失体面,还有人批评中国军队不抵抗,对此我不以为然。
也许,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南京城有60多万人,但最终只剩下了30万,其中有25万是在德国人约翰·贝尔建立的国际安全区幸存下来。(当时,德国和日本是同盟。)
当时的南京只有20多个西方人,美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居多,如果不是贝尔有纳粹党领导的身份,如果不是他执意要营救中国难民,南京大屠杀的死亡数字就不止30万。
而且,当时一些教堂也收容了部分难民,当时整个南京剩下的唯一外科医生是来自美国的威尔逊先生,医院救助了无数中国人。
美国人沃特林女士在文理女子学院收容了成千上万的妇女,那里遭到了日军夜以继日的对女人的抢掠。每天都会有女人被拖出去,遭到几十个人的轮奸,然后被禽兽般地杀害,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街头到处都是光着身子被竹竿、铁器等东西穿过身体的女尸。
正是在那个学院,有一部分妓女站了出来,她们被拉走,救了很多豆蔻少女。我想,正是根据这些事实,严歌苓才会写出《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
美裔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你一定要看。
也许,关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这些后人只记住了死亡数字,而不知道,屠杀后那些幸存者悲惨的后生,以及全世界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相信这段历史,很多外国人都不知道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德国人拉贝的日记被公布,并拍成了电影《拉贝日记》,越来越多跟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书籍出现,希望更多人能够真正地进入那段历史。
事实上,正是那二十多个老外保留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的证据,包括日记、口述、影像资料等,在日本人死不认账的情况下,这些证据使得国际社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