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浙江通志》记载:“昌化县产图章石,红点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爱玩,近则罕得矣。”
昌化鸡血石产自浙江临安浙西大峡谷源头的玉岩山,色泽艳丽鲜红如鸡血,晶莹剔透如美玉。其质地细腻、温润,根据“血”和“地”的特点雕刻造型,可谓变化万千。
在长达多年的开采、加工、雕刻鸡血石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昌化鸡血石雕艺术。年,鸡血石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昌化鸡血石
王梁军出生于浙江临安,从小喜欢绘画。年临安市昌北中学毕业后,便进入雕刻厂当学徒,后跟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邵城鑫学艺。他以福建和青田两地的石雕法为先导,结合昌化石雕法,三雕合一,因色取法,按材施艺,突出石雕神韵,形成了匠心独特的石雕风格。
王梁军与鸡血石雕的缘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摸到石头,我立马就喜欢上它了。”在雕刻厂当学徒时第一次拿起石头,王梁军没来由的心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原石还是平凡无奇的样子,但他仿佛看到了背后的珍贵动人。自此,他便坚定地走上了石雕之路。
(图)王梁军作品《莲心佛语》
在跟随邵城鑫大师学手艺的那几年,王梁军与师傅、师兄弟同吃同住同做工,从一开始只能拿着样品“照葫芦画瓢”,到后来能够独立创作作品,王梁军的迅速成长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师兄的提点爱护,更离不开自己的坚持不懈以及一颗热爱石头的心。
回忆起自己的学徒生活,他鲜少提及期间的辛酸苦辣,倒是老师对自己的一句话一直让他记忆犹新。初雕印纽时,他怎么也雕不好,就跟自己怄气,把整个印章拿去扔掉。被老师知道后,大骂了他一通:“雕石头的人就要爱石头,怎么可以把石头拿去扔掉!”一语惊醒梦中人,从那以后,王梁军再也没有轻易浪费过石头。印纽没雕好,就磨掉继续雕,就连边边角角的石料他都不舍得浪费,有用的拿来雕刻,实在不能用的就当作练习。
(图)王梁军印纽作品
著名书法家韩天衡素爱青田印石,他曾这样说到:“我观石,石观我,我玩石,石玩我,两相知,更相依,不知昼去,不知老至,自有一种百看百回头的痴迷。”这句话用于描述王梁军也再适合不过了,对于鸡血石,他也是一种百看百回头的痴迷。
学成出师后的王梁军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怀柔石艺”。他说:“待石头就像待自己孩子一样,捂到心里才是爱。”他打从心底里珍爱这些石头,“一天摸不到它们心里就痒”;一旦得到喜爱的石头,“快乐的状态就能持续好几天”;就连家人都抱怨他陪伴石头的时间比陪伴他们还多,“爸爸老是和他的石头在一块”。王梁军说,要是没了这些石头的陪伴,自己就空空落落,不知如何是好了。
(图)鸡血石雕
年,王梁军被评定为临安市“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痴迷石头的他感到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随着开采数量的增多,昌化出产的鸡血石产量日益萎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鸡血石挖一点少一点,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如何让家乡的石头做到“点石成金”,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好鸡血石雕,成为王梁军日思夜想的难题。
带着这样的思考,王梁军来到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浙江师范大学石雕培训班学习。适当转型,合理创新,切磋交流,传统技艺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现今社会,这是他在培训班课堂上的心得。
而认识不同地方的石头和不同经历的人,是王梁军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他说,看看不同地方的石雕技艺和传承人,与他们交流聊天,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的石雕有更多的思考。在培训之余,他还不遗余力地向同行介绍鸡血石雕的技艺、历史和文化。
(图)王梁军在石雕培训班
“心藏石腹开朱色,腕运刀花炼雅魂。”在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鸡血石雕技艺的痴迷,更看到了他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执着与坚守。
相关介绍
研培计划
王梁军为年文化部、教育部“研培计划”浙江师范大学石雕培训班学员。此次培训班在浙江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具体承办。培训对象为浙江省各地市(青田、临安、泰顺)从事石雕工作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
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传承人讲堂、参观考察、作品交流与展示等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非遗公约与非遗法、非遗资源与产业应用、书法与纂刻、传统装饰图案、石雕作品鉴赏与交流等。旨在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审美能力以及产品设计水平和营销技能。
END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编辑:贾梦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