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消化道的正常解剖组图

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胰腺等)和消化道两部分组成。消化道为自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部分。无论胃、小肠还是大肠,其管壁皆为消化道典型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节段称为上消化道,而空肠及其以下段则称为下消化道。本文重在讨论胃、小肠和大肠的正常解剖。

胃是人体消化道最为宽大的部分,大体位于左上腹,呈凸面向左的囊袋状,上端经贲门同食管相连,下端经幽门通向十二指肠。胃大致分为前后壁。前后壁交界的右上缘较短,称为胃小弯,其最低处即为角切迹,胃小弯有小网膜附着;左下缘称为胃大弯,下方挂有大网膜。胃一般分为四部分:贲门平面上方左侧膨出部分为胃底,角切迹和胃大弯最下点连线以下部分称为胃窦,胃窦又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更窄的幽门管两部分,胃窦和胃底之间部分则为胃体。贲门附件2.5cm范围内又称为贲门区。

活体胃的位置通常因体形,体位和充盈状态不同而变化较多(如图1)。X线钡餐造影上,矮胖者多呈牛角型,位置高,胃角不明显;瘦长者多呈张力型,张力较低,大弯下缘位置明显较低;中间体形者则位于两者之间,通常为钩型,临床上也最常见。另一种称为瀑布型,表现为胃底倾向后下方。

图1

胃壁同大部分消化管壁一样,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成。黏膜层除上皮组织外还有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则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因此当胃腔空虚或收缩时,附着于肌层之上的黏膜和黏膜下层通常共同形成皱褶状改变凸入胃腔,称为黏膜皱襞。当胃腔充盈较满,则皱襞变平变浅。一般而言,皱襞在贲门和幽门附近呈放射状排列,而小弯处往往呈四五条沿纵轴分布细长黏膜,胃大弯黏膜通常则粗大弯曲。胃黏膜表面还存在胃小沟,将胃黏膜分成众多直径1~6mm不等的胃小区,一般在胃窦区相对更为明显(图2)。胃壁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为纵行,中层发达为环行排列,尤以胃窦处明显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内层平滑肌呈斜行。胃壁最外层的浆膜,主要由被覆于胃表面的腹膜脏层形成。CT等断层影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胃壁厚度均匀,正常为2~5mm,即使最厚的胃窦部也应不大于10mm,实际工作中考虑到胃腔的不同部位,充盈准备情况,及胃壁舒缩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单纯以厚度和强化程度判断病变,仍有一定局限。

图2

胃血供来自腹腔动脉,包括胃左动脉以及脾动脉和肝动脉有关分支形成动脉弓。

胃的淋巴引流包括沿腹腔干及其分支分布的胃左右淋巴结,胃网膜左右淋巴结,幽门淋巴结和脾胰淋巴结,输出管多汇入腹腔淋巴结,也可以通过胸导管等途径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

小肠

1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呈“C”型包绕胰头,一般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除始末两端,均为腹膜后器官。上部相当于十二指肠壶腹和壶腹后段,位于门静脉、肝总动脉和胆总管前石侧,为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处,其中壶腹X线钡餐上呈边缘整齐的三角形,顶端向上,基底部两侧有对称的穹窿,中央通幽门管。降部于右肾内前缘下降,内侧紧贴胰头和胆总管,中下段内后壁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其黏膜通常呈羽毛状,收缩时则表现为纵行。水平部后有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升部较短,末端过屈氏韧带折向前下方形成空肠。

2空回肠

空回肠全长5~6m,上接十二指肠,下端于右侧髂窝同盲肠相连。空回肠全程均有腹膜包绕,并形成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其肠管同系膜相连缘称为系膜缘,是血管神经出入肠壁的地方,而对侧缘则称为对系膜缘。空回肠间一般并无绝对界线,通常空肠位于左上腹,约占2/5,管径稍大,黏膜皱襞密而高,管壁稍厚,而回肠以右下腹为主,约占空回肠总长的3/5,管径较细,管壁略薄,黏膜皱襞少,但对系膜缘上集合淋巴结较多且大。空回肠血供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之空回肠动脉供应。其中,空肠动脉弓较少,直血管较长,血供丰富;回肠动脉弓层数越往远处越多,直血管短,血供相对较少。钡餐上空肠黏膜一般呈羽毛状,收缩时则为平行为长轴之细条状,舒张时呈弹簧状,且蠕动明显,钡头通过迅速,回肠黏膜平坦,运动明显不及空肠活跃。一般断层检查上,肠壁厚度不超过5mm,肠腔宽度不超过3cm。

3大肠

大肠分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等部分。全长约1.5m,但变异较大,主要集中于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两段。一般宽度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为宽大。管壁同样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部分组成。其肌层中外层纵肌于盲结肠段形成三股增厚的结肠带,围管腔以等距离分布,一条为系膜带,一条为网膜带,另一条为独立带。结肠带跗着处浆膜下脂肪局灶堆积,叫做肠脂垂。由于结肠带长度仅为所覆盖结肠范围的2/3,导致盲肠、结肠肠管皱缩呈囊袋状鼓出,称为结肠袋,其内侧黏膜面相应呈脊状突起,称为半月皱襞,长度不超过管周1/3。通常盲、升、横结肠肠袋较降、乙状结肠肠袋更为明显。

盲肠为回肠入口以下的大肠,为一盲端,多数位于右侧髂窝,但有一定变异,大多数为腹膜包绕,因此具有一定移动度。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形成回盲瓣,由黏膜及环形肌层组成,具有括约肌功能。盲肠的顶部偏内侧存在阑尾,一般长6~8cm,直径0.5cm左右,其位置随盲肠变化而不定,且粗细、大小、长短个体间均变异较大。钡餐检査通常呈条状盲管,边缘光滑,柔软,但也可以不显影或部分显影,其内钡剂排空可以较慢,甚至于数月乃至数年后仍有残留。结肠又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其中右曲位于升、横结肠间,左曲位于横、降结肠间,偶尔右曲位于肝脏和右侧横膈之间,形成间位结肠。直肠为第3骶椎以下的肠管,远端以齿状线同肛管相连。直肠中段较扩张,称为壶腹部。一般直肠后缘紧贴骶骨,两者间距不大于1cm。直肠上1/3前面和两侧有腹膜,中1/3的腹膜向前反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无腹膜覆盖。

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供应,其淋巴引流至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左半结肠血供由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供应,其淋巴引流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点击阅读原文

悠悠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2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