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

作者:平常先生

来源:平常志

梅墨生(年—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教授、研究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

梅先生一生注重养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养生经典理论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享年59岁,还未到退休年龄,和中国人均寿命76岁差距一个“青春少年”的时长。他原本并不为大众所知,却因为“养生大师”“太极大师”与过早逝世联系在一起,吃瓜群众陷入无尽的思考。

早年有一个健美操教练马华早逝的事情,又被网友翻出来。当年,作为“中国健美第一人”,马华成为中国健美运动的代名词和象征,后因白血病逝世,享年41岁。

有着“药中茅台”美誉的国药同仁堂,在年,其董事长张生瑜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39岁。中药在养生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未挽留住少壮掌门人的生命。

秦始皇作为宇宙最强养生爱好者,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法,三千童男童女创造出现在的大日本子小丸子国,虽说是传闻,秦始皇享年49岁是正史。普通老百姓只要不饿死,基本也能撑到秦始皇这把年纪。

网上对于“养生”争论有三派,第一派的论调是基因决定寿命,其他徒劳;第二派的意思是生死无常,反正都会死,折腾吧,爱咋咋地;第三派是我的观点,怕死不是养生,惜命才是养生。

在这用梅先生假设,并无冒犯之意,只是举例说明。

假如,梅先生的基因里显示40岁时肠癌爆发,结果梅先生自己养生得当,多活19年,直到59岁才因肠癌逝世,算不算养生的功劳?

假如,梅先生的基因里显示到80岁出现肠癌,结果梅先生过度养生,长期过度服用保健品,长期反自然规律的对待身体,减少了21年寿命,这是不是养生的害处?

以上两个假如说明了养生利弊难料,那些养生专家和养生达人是如何很坚定的认为养生只有好处?站在反方的人,拿出了很多例子说明胡吃海喝抽烟喝酒活到99的案例,最著名的是张学良,过百岁。

养生到底好不好?很难说,但是长期用保健品肯定不好!

现代社会,科技已经较为发达了,大家都学过基础科学的常识。那些所谓的保健品,打着营养、无毒副作用的旗号,却难超越能量守恒,那些过度集中的元素进入体,破坏体内自己的能量平衡,怎么可能没有副作用?平常饮食均衡,就已经满足了对各类营养的需求。比如,虽然维生素的副作用很少,超出计量单位的补充,长期破坏体内的生态平衡,医生说是安全范围,但医学真的到了读懂人体的层面吗?只是现有眼界制定的标准而已。你以为的无害,只是现在无法评估评估真实危害。

绝大部分养生者都不是在养生,更多是因为怕死,所以长期固定生命格式,而生命真的会根据人的意志发展吗?统计学里的百岁老人,99.99%的人并没有养生概念,只是活着活着怎么还没死,然后编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长寿秘诀”,安慰怕死的人有方法多活几年。

今天往前推算年,年前后出生的百岁老人,从年到年,长达半个多世纪都生活在饥寒交迫穷困潦倒之中,他们活到60岁才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之前哪有功夫养生?怎么解释又活了40年?甚至未来更长寿。

我所理解的养生,绝对不是保命,而是惜命。

三餐七分饱,稍微准时准点,别饿死,别撑死,体内减少生理对抗,至少消化系统减少了患病概率。养生人士动不动就是辟谷绝食、坐禅修行,意志上可能自嗨了,但是生理累不累?微观上有没有异常,只有他们的身体知道。

能吃的不能吃的,稍微都尝试一点点,别克制,别贪嘴,身体对于营养元素和毒素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才能张弛有度、进退有序。养生人士迷信营养,相信自然健康无副作用,水喝多了都有副作用,何况乱七八糟的瓶瓶罐罐大丸子小粒子。

运动多了并不仅是提高生理机能,同时也加速身体老化。养生达人、健美大神们看看,自然界里长寿的动物都有哪些?其实大部分都是运动量很小的动物,比如:龟、鹤。看看那些长寿老人,几个是运动健将?反观运动员的平均寿命,赢不了正常老百姓。

大家都是躺着来到世界,别想站着回去。能多睡就多睡,睡觉降低新陈代谢,身体损耗自然减少。也别睡的昏天黑地,困了就补充睡眠,醒了就起床该干什么干什么。养生如果要查黄历看星辰,想想就可笑,你的生理状态和别人的不同,怎么照搬执行?违背自己的身体,身体会有不良反应,只是积累到哪个时间点爆发而已。

世间除了生死,哪件不是小事?你计较了,它就存在;你不计较,它就是个泡泡。心情舒畅,减少条条框框,没烦恼,身体好,这是古话,千百年来的智慧。养生人士给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看似对自己有益,为了维持框框,却要违背生理需要、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人性、违背各种本该随意的状态。你不想早逝?身体会自己早逝。

说了这么多废话,养生就是放飞自我,顺应自我。高矮胖瘦喜怒哀乐,别绷着自己,开心就好。人,生来可能不平等,但是,死是人人平等的,别作死,适可而止。

链接一中医为什么少有医闹

作者:作者林奇

来源:林中奇谈一原创版

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相对西医,中医很少有医患纠纷。这是为什么呢?我把这个问题在微博中提出来,得到数百条回答,择其主要,整理如下。

人们对保健和治病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

都抱着试一试,赌一赌的心态,就算有事也认了。

你买彩票没中奖难道会告彩票欺诈?

主要中医是门玄学,治好了是得之我幸,治不好是失之吾命,医患双方心态都很平和。

中医还有一大票黄帝内经之类的名医名言,让病人觉得没有治好完全是自己的问题,对不起祖先。

因为,你总得信点儿啥。

中医不是医学,是信仰。中医粉都认为即便吃死了,也是该死了,跟药没关系。

西医治死了是庸医,中医治死了是无药可医。

算命求神拜佛的也没有纠纷。

你见过许的愿没实现去找菩萨算账的吗?

因为治的都是治不死的和救不活的。

因为看中医的,要么就是没啥大病,“调养调养”;要么就是没得治了,到这里碰碰运气而已。要是伤口感染的、阑尾炎的、断胳膊断腿的都往老中医那儿拉,老中医早的脑袋就被患者家属打成花瓜了。

中医就好比恋爱中的备胎,偶尔让你上一次,也不用你负责任,你也别指望负责任。

中医治死了人没事,因为这东西根本就没标准。

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都觉得中药没有副作用,不是真的没有,只是没有人做临床药理实验罢了。

因为信息不对称度更高,诊疗过程不和你说或者说了你也听不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嘛。

吃中药禁忌多。忌辛辣,到底有多少东西是辛辣?没效果你肯定是自己犯忌口了。

鲁迅的爸爸死了,主要是找的药引子蟋蟀不是原配是二婚,不能怪医生。

因为中医从来不做手术。

中医院里。

再迷信中医的人,遇到重症急病都往西医那儿跑。

临终前负责抢救的都是西医,连中医最后都是死在西医的病床上。

中医多以修身养性,平心静气劝导病人,病人对中医信赖度强,感情较好。

大多数中医和蔼可亲,很有修养。前几天那件事听到一个说法,“可能跟态度傲慢有关”,这就是区别。

医院医生态度问题,中医主要靠态度,呵呵。

中医主要靠安慰剂效应,所以首先要服务态度好。“没事!啊!没事!我给你调理一下就行,别多想!啊!没事!!”或者对没治的先说好:“我这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要看病人自己啊!”病人家属就说:“大夫,您就治吧!反正也已经这样了。”然后开些板蓝根,给你留个全尸,看起来也不吓人。

就是病人少生意差,有充分时间沟通,不治急病。我老婆西医,同时抢救一个心脏停跳的老奶奶,一个煤气中毒的小伙子,3个酒精中毒的病人。这五个送中医哪儿都治不了,大家肯定都不考虑中医,直接送西医。

西医忙得要死,病人刚说十秒种,直接“去做个检查,下一个!”病人排半天队一划价小一千。结果出来医生一看:"这是某某病,要动手术!”“大夫我这……”“我已经看过片子了错不了!手术有风险如下……”交了五万八,死在手术台上,剖得稀里哗拉,家属就崩溃了。

老中医都自修很多其他业务,比如相面术、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治病不好说,但对付病人,逗他们开心,小菜一碟。

先洗脑,后治病,当然没纠葛。

你一个撒泼的,哪玩得过千年经验值的大忽悠?

我觉得中医是一个信的文化,就是你必须信医生,听医生的,按照医生说的来。所以当你把医生和你看成是利益共同体的时候,自然不会有矛盾。医院,患者总觉得医生是服务者,是他们钱购买的劳动,说白了有点下人的意味,自然带着主子的傲娇。

中医收费不高,不会把人逼上绝路。

那是因为毛主席支持倡议过的中国医学呀。

按中医粉“五千年文化”的情感,中医治死了也只能怪患者没遇到真正的中医,谁骂中医就是汉奸卖国贼。

西医有中医的哲学思维?有中药的自然过程?有中医的宏观看法?有中医的机能辩证?

因为本身会来看中医的人,心态都比较平和。

我能说找中医看病的素质比较高吗!?

《笑林广记》和《广笑府》里,庸医害人,赔掉自己老婆孩子或被迫跳河逃命的笑话比比皆是。历朝笔记小说、医案文集里的类似史料也不少。

《裁判文书网》搜搜,老中医赔钱的不寡。被打断腿,砸了诊所的也不少,许多还不敢报警,因为“非法行医”或是药品不规范。

民国时期中医的医患矛盾很多,人们经常和中医们打官司,打口仗。翻翻当年的报纸就知道。如今因为中医已经非主流,所以医纠纷比较少。

没医闹,华佗怎么死的?

——华佗那是因为要对曹操进行西医的开颅手术!

链接二

外科医生的成就感,

被块钱冲得荡然无存

作者:石颖

来源:呼叫医生

9月21日,重庆某位专家在做了一台大手术后,感触良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5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