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古代诗人或现在的文人,往往都喜欢用“豆蔻”来比喻少女。如陆游的《小园春思》:“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那么,为什么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豆蔻,是一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的《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
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
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年华”,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