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湖南妹子,为什么在豆蔻年华离开家乡

在兵团任何一个垦区,都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在兵团任何一片绿洲,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拓荒者洒下的汗水。兵团汇集了五湖四海的人,正是这些五湖四海的人共同的付出,共同的奋斗,才换来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60多年的辉煌。

年,《新湖南报》刊登了新疆军区征召女兵的消息,拨动了很多花季少女的心弦,之后的两年间,陆续有多湘女进疆。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湖南妹子,远赴新疆垦荒援建,她们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不仅补充了许多生产建设岗位,更从生活面貌上改变了那块不毛之地。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兵团广纳贤才史上有名的一笔“八千湘女上天山”。

1你知道50年代时,进疆的湘女是什么样子吗?

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

当时,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为解决男女比例的悬殊,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

于是,从年到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名湘女志愿参军进疆,其“使命”就是要嫁给屯垦戍边的解放军官兵。

当时湖南有八千女青年报名参军,西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拓荒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组成了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并在那里生儿育女,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他们演绎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可以说她们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

进疆女兵部队。

湘女们与首长在一起

进疆女兵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

湘女家庭

生产间隙,湘女们的歌声驱走了荒原的寂寞

工作之余在谈话

当年石河子被服厂英姿飒爽的女兵们

医护学校师生合影

托儿所合影

湘女们参加修建迪化(今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劳动休息时和战友一起学习。

八千湘女进疆之初,就住在这样的地窝子里,在这里吃喝拉撒,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进疆后开荒是首要任务。年进疆的乌鲁木齐工一师女兵们在阜北农场开荒工地上休息。

湘女们在工作

年进疆女兵唐运秀,溆浦县人,年被评为当地摘棉花的能手。

年进疆女兵陶勇,湘阴人,年在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时学习滑冰

湘女与兵团战士结婚

张迪源:全军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湘女为己故战友修建的墓碑

湘女们的青春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不知不觉流逝,她们逐渐学会接受与理想截然不同的现实。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湘女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八千湘女已是满头白发……

多年后,回不去的是故乡

早在年,在新疆举行欢迎入疆湘女的大会上,王震曾鼓励她们说:“同志们,你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要为新疆人民大办好事,要把你们的骨头埋在天山脚下……”湘女们原以为参军两三年就可以专业回家的,但从将军的话里才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难以排遣的乡愁,成为进疆湘女心中永恒的痛。湘女们入疆10年后才准许回乡探亲。由于天高路远,有的湘女从离开家乡那刻起,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很多湘女们都没有再见过父母,这成为了他们终身遗憾的事。

八千湘女,在豆蔻年华时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家乡。当年,她们并不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她们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耕耘、奋斗,60多年后的今天,女兵们说,现在故乡已经成了异乡,而异乡变成了故乡。

大家还看了——

王震和他的旅

一万泉油菜花海,不愿醒来的金色之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6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