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手术台上的精准医疗

说起"精准"这个时髦词,用于农村扶贫上的字眼居多。意思是,要深入分析致贫、返贫原因,切实地做好脱贫工作,不是只一味地输血,要帮助贫困人口建立自我造血功能机制,克服短视行为,产生长期良性效应,这才能叫"精准扶贫"。

其实,在医疗界开展这一"精准"工作,可以推前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附院创建者之一、心胸外科主任陈向志教授,就高瞻性预测国民今后在某些疾病发病率和住院率等方面有所改变。因此,他带领团队较早地开展了冠心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工作持续不断,同时外派医生到日本去美国学习和研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外藉专家的指导下在临床上成功地开展了搭桥术这项工作。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回国不久的孙立副主任就面临了一个巨大挑战。事情是这样的。年元月8日中午时分,心胸外科刚刚完成一台心脏直视手术,就接到心内科一个急会诊通知,某病人在不到一小时内,发生两次心脏骤停,病因是严重冠心病,需要紧急外科救治。孙立副主任毫不犹豫地进行了紧急动员,快速地建立体外循环,进行了一附院首例搭桥手术。这一天的工作,在医院开创了两个记录,一是急诊搭桥,二是一日完成两台心脏直视术(之前从来没有过)。通过与外交流和中美"心连心"手术队的努力,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除常规化开展体外循环下搭桥外,还进行了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搭桥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本世纪来,继续开展了微创小切口下搭桥,冠心病严重心梗并发症处理等等。年1月8日,许锁春教授收治一个严重冠心病合并其他病症的病人,釆用了全静脉序贯式的架桥技术,为该病人搭建了"十"根桥的记录。在当时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上都有报道。目前,随访该病人结果尚满意。

而与此同时外科技术和材料设备同时向前迈进,微创、小切口技术应运而生。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医院心血管外科在"心连心"手术队指导下,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0PCABG);先心病治疗小组进行了经右胸小切口的心内直视手术;瓣膜手术同期施行外科房颤消融技术;通过腔镜技术获取和制备大隐静脉"桥"血管,应用于CABG中;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等等。

尤其是近几年,OPCABG已进入常态化运行。术前讨论时病人是否适合这个手术方式,被放在优先考虑之列。一附院于年3月~年5月,一组连续性外科手术治疗数据显示,在多病例中,只有个别病例不能耐受心脏搬动、旋转,而改为并行循环下(心脏跳动和体外循环转流)手术,其余例施行常温、心脏跳动下精准架桥。这组病例46~82(均62)岁,平均架桥3.2根,手术时间~(圴)min;所有病例均较安全移出手术室,无一例术中死亡。术后脱机和拔管顺利,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等。虽然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2例,发生胸骨哆开、二次止血等几例外,疗效十分满意。

在常温、心脏跳动之下进行"精准"架桥,无疑是高难度操作与技术。因为避免了体外循环转流和低温等造成的人体内环境改变、损伤等,所以,此项技术又极大地造福于病患者。

近两三年来,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在孙立教授指导下,将双侧乳内动脉应用技术、乳内动脉序贯式技术、主动脉非接触架桥技术以及全动脉架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术后与长期效果,一附院在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心血管外科孙立和许锁春教授团队为了造福更多的老百姓将会迎接着更多的挑战。

相关阅读:

子宫肌瘤2.48公斤,新生儿2.55公斤!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患者母子平安

再奏生命赞歌!九十岁高龄心梗患者顺利康复

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一附院大动脉危急重症治疗再获突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zdml/10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