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放射技术士师

前文链接:

细胞

组织、器官

骨、关节

颅骨局部解剖

躯干骨局部解剖

上肢骨局部解剖

下肢骨局部解剖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上)

消化系统(下)

脉管系统

泌尿与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

内分泌系统

感觉器官

细胞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体内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人体细胞的形态

人体的细胞形态极其多样,有球形、梭形、扁平状、立方形、纺锤形、圆柱形、杆状、多角形、星形等。人体多数细胞直径在15~17pm,大的细胞(如卵细胞)约m,神经细胞(星状)约m,小的细胞(如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约5m。

(二)细胞的结构

人体的各种细胞因功能的不同其形态和大小差别较大,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1.细胞膜

指细胞外表面的膜,又称质膜。细胞膜既是细胞的屏障,把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的周围环境分隔开,使细胞能相对独立于环境,又是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如物质转运、生物电活动、抗原识别、信号转导以及许多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等都与细胞膜密切相关

2.细胞核

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人体的细胞除成熟红细胞外都有细胞核,一般只有一个,有的细胞有两个或更多。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组成。

3.细胞质

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部分为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基质和内含物。基质在活体细胞中为透明胶状物,其中有许多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内质网、核蛋白体、溶酶体、微丝、微管等。另外在基质中还有一些不固定的有形成分,统称为包含物,这些物质有的是细胞的代谢产物,有的是细胞储存的营养物质。

(三)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在人体基本不存在,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时的一种特殊分裂形式。人体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为主。

组织

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组织分成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统称为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主要由上皮细胞紧密排列组成。上皮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显著差别,因而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另面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称为侧面。上皮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并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组织无血管、淋巴管,其营养由深部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供给。上皮组织中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各种刺激。

上皮组织主要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面。根据细胞的形态及层数,分为下列类型: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

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泌到体表或器官腔內,如汗腺、唾液腺、胃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无导管,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分泌物(称激素)直接释入血液,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二)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一般说的结缔组织指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和修复等多种功能。

1.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种:

(1)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蜂窝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特点是纤维在体内分布广泛,支持和连接着各种组织或器官,也构成某些器官(腺体、肝、肺等)的间质。所以,疏松结缔组织有连接、支持、传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以及防御等功能。

(2)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特征是纤维丰富致密,以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如肌腱带、真皮及一些器官的被膜),只有极少数是以弹性纤维为主要成分(如椎弓间黄韧带)。

(3)网状组织

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要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组织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4)脂肪组织

是一种以脂肪细胞为其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机体的活动贮存和提供能量。正常男性脂肪含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占15%~25%。

2.软骨组织

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胚胎早期软骨是外耳、呼吸道、躯干和四肢的主要支架成分。成年后躯干和四肢仅存在关节软骨、关节盘、椎间盘和肋软骨。

根据基质中所含纤维成分不同,软骨可分为:

(1)透明软骨:基质中含有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分布于喉、气管、支气管和肋软骨等处。

(2)弹性软骨:基质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与会厌等处。

(3)纤维软骨: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分布于耻骨联合及椎间盘等处。

3.骨组织

人体最坚硬的一种结缔组织,由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间质构成。骨由骨组织和骨膜构成,骨内有骨髓腔。体内90%的钙盐存在于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间质,又称骨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有机物为胶原纤维,无机物为骨盐。骨胶原纤维被黏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形成薄板状的骨板。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以长骨为例,其骨松质位于骨的两端的骨骺中,由大量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呈疏松海绵状,空隙内含有红骨髓、神经和血管。骨小梁由不规则的骨板构成。骨密质位于骨干,由规则排列的骨板构成。骨板排列有四种方式:内环骨板、外环骨板、哈弗系统、间骨板。

4.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血细胞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三)肌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因此又称肌纤维。肌组织根据结构、功能、分布的不同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骨骼肌

主要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大多借肌腱附着于骨骼。骨骼肌活动受意识支配,属于随意肌,有横纹。

2.心肌

分布于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属不随意肌,有横纹。

3.平滑肌

存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及血管的管壁,此外,皮肤的竖毛肌、眼的瞳孔括约肌及腱状肌等也是平滑肌,它是梭形无横纹的细胞,属不随意肌。

(四)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的作用。

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但基本形态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是神经元功能活动的中心,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胞体的细胞质称为核周质,内含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和参与传递信息的物质。

器官

人体的诸多器官按其功能的差异可分为器官功能系统和运动系统,其中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统称内脏。内脏器官的形态不尽相同,按其构造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

(一)中空性器官

呈管状或囊状,内部均有空腔,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等,其管壁通常分为3~4层。以消化道为例,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二)实质性器官。

多属腺体,表面包以结缔组织的被膜,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器官实质内,将器官的实质分隔成若干小单位,称小叶。每个器官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导管出入之处经常为一凹陷,称为门(如肺门、肝门等)。

骨与关节

成年人有块骨,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骨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动力器官。

(一)、骨的分类

骨是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坚硬而有弹性。

1.长骨:呈长管状(如股骨),其两端为骺,体为骨干,内有骨髓腔。骨干与骺相邻部分称干骺端。

2.短骨:近立方状(如腕骨),与长骨的骨骺有相同的结构,多成群分布于连接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的壁,由坚硬的内板、外板及板障构成,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很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骨纹理)排列而成。

2.骨膜: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生长,损伤后的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新生儿的骨髓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故称红骨髓,5岁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根据骨连结的连结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纤维连结:又分为韧带连结(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胫腓骨间韧带等)和缝(如颅骨间的矢状缝、人字缝等)。

2.软骨和骨性连结:有三种形式,透明软骨结合(如幼儿的蝶骨和枕骨间的蝶枕结合)、纤维软骨结合(如相邻椎骨间的椎间盘及耻骨联合等)及骨性结合(如骶椎之间的骨性结合)。

3.滑膜关节:常简称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以相对骨面间有滑液腔隙,充以滑液有较大活动性为其特点。骨面间互相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连接,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构造有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关节的运动分为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

颅骨局部解剖躯干骨解剖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

脊柱由26块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具有支持体重、缓冲震荡、保护脊髓和运动等功能。椎骨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椎体呈短柱状,椎弓呈半环形,连于椎体的后外侧。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容纳脊髓。椎弓连结椎体的部分称椎弓根,其上、下缘的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椎弓的后部称椎弓板,从椎弓发出七个突起,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棘突,向两侧伸出的一对叫横突,向上、下各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颈椎椎体小,横突根部有横突孔,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有一个突向上方的齿突。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低头时易在体表看到或摸到,可用来确定椎骨的序数。

胸椎棘突细长斜向后下方,并互相掩盖,呈叠瓦状,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结的关节面。

腰椎椎体大,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骶骨呈三角形,底朝前上,其前缘中部向前突出称为岬。骶骨的前、后面分别有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骨两侧上部有耳状面,与髂骨相关节。骶骨内有纵贯的骶管,与椎管和骶前、后孔相通,下端有骶管裂孔。

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板,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髓核位于中部,是柔软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纤维环围绕髓核,坚韧而有弹性。

长韧带有三条,即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有限制脊柱过度伸、屈的作用。棘上韧带连于各棘突的尖端,在第7颈椎以上扩展成项韧带。短韧带连结于相邻的两个椎骨之间。在椎弓板之间有黄韧带,在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

脊柱:

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至骶骨以下又逐次减小。

后面观:棘突排列成直线,胸椎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水平后伸,棘突间距较大。

侧面观: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在行走和跳跃时可减轻对脑和脏器的冲击与震荡,并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柱可做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胸廓由12对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具有支持、保护胸腹腔内脏器和参与呼吸运动等功能。

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组成。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角,称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上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相连,第8~10肋的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的下缘,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

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两侧肋弓和剑突围成。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

胸廓的运动主要是呼吸运动。吸气时,在呼吸肌作用下使肋上举,胸廓增大。呼气时,胸廓恢复原状,胸腔容积缩小。

上肢骨解剖

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上肢带骨:

锁骨:呈S形弯曲,横于胸廓前上方,其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两侧弯曲的相邻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锁骨内侧端为胸骨端,与胸骨柄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构成肩锁关节。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上方,第2肋到第7肋之间,分为前、后两面,上、内、外三个缘和内、外、下三个角。肩胛骨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把后面分为岗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外侧端是肩部的最高点称肩峰。肩胛骨上缘靠外侧角的突起为喙突,肩胛骨外侧角有一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构成肩关节。

自由上肢骨:

肱骨:位于上臂的长管状骨,中间为体,上端有肱骨头。肱骨头周围稍窄处称颈,其外为大结节,前方为小结节。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缩细的部分为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

前臂骨:由尺骨和桡骨组成。当前臂旋后即手背朝向后时尺、桡骨并列。桡骨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上端膨大处为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构成关节。桡骨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桡骨下面有腕关节面参与构成腕关节。尺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上端有两个突起,一是冠突,一是鹰嘴,两突起之间的半月形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构成关节。

手骨:由腕骨、掌骨及指骨构成。

(1)腕骨:共有8块,从桡侧至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2)掌骨:共5块小型长管状骨,每块都分为底、体、头三部分。

(3)指骨:共14块,为小型长管状骨,除拇指为二节外,其余均为三节。

上肢骨的主要连结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其下壁薄弱,是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的部位。肩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连结而成。肘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关节。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它有固定桡骨头的作用。肘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其桡尺近侧关节可做旋前和旋后运动。

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和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

下肢骨解剖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

下肢带骨

髋骨为髂骨、坐骨、耻骨三骨结合而成,三骨会合于髋臼。髋臼的前下方有闭孔。髋骨的上缘称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棘突,髂嵴前、后端分别有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髂嵴的前、中1/3交界处有髂结节。后下部有耳状面。髂窝下界由后向前有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结节。髋骨的后下部有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

自由下肢骨

股骨: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由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干组成,股骨上端有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外下方为股骨颈,它与股骨干之间形成一角度称颈干角,男性平均°,女性平均°。股骨颈与股骨干交界处有大转子,可在体表摸到,股骨下端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三角形尖端向下,后面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连。

小腿骨:包括胫骨、腓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其间的隆起称为髁间隆起。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称为胫骨粗隆,下端稍膨大内下有一突起称为内踝。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形成外踝。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7块,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距骨、跟骨;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楔状骨(内、中、外侧3块)及骰骨。距骨上面有一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跖骨5块,趾骨共14块,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和指骨相当。

下肢骨的主要连结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骨盆以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界线自后向前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依次连结而成。小骨盆上口即界线;下口由尾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共同围成。两侧的坐骨支和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其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关节囊厚而坚韧,前方有髂骨韧带,它可限制髋关节过度后伸,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髋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运动。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关节囊宽阔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前臂自上而下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关节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在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之间有内、外侧半月板,以加强稳固性和灵活性。膝关节主要做屈、伸运动,当关节处于半屈位时,还可做轻度的旋转运动。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由胫骨、腓骨的下端和距骨组成。可做背屈和跖屈运动,与跗骨间关节协同作用时,可使足内翻和外翻。足弓:足骨借关节、韧带和肌肉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上都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分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当维持足弓的软组织受损伤或骨折时,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肺由肺实质(支气管树和肺泡)以及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淋巴结和神经)组成,表面有脏层胸膜。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它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

外鼻由鼻骨和软骨作支架,被覆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外鼻上部较窄称鼻根,中部称鼻背,下端为鼻尖。鼻尖两侧呈弧状隆突的部分称鼻翼。当呼吸困难时可见鼻翼扇动。

鼻腔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面覆以黏膜,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二腔,各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

鼻腔外侧壁的形态最为复杂,自上而下有三个鼻甲突向鼻腔,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的下方各有一裂隙空间,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内前上方。

鼻黏膜分为呼吸区和嗅区。呼吸区以具有丰富的静脉海绵丛为其特征,鼻黏膜内有丰富的鼻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嗅区黏膜内有感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引流不畅;筛窦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前、中、后3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喉既是气体的通道,又是发音器官。

喉以软骨为基础,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结而成。喉位于颈前部中份,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喉的前面为舌骨下肌群,后为咽,并与之紧密相连。

一、喉软骨

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

1.甲状软骨:形似盾牌,构成喉的前外侧壁,由两块软骨板连接而成,连结处构成约90°的角,其上部向前突出称喉结。

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形似一带印章的戒指,为喉软骨中唯一呈环状的软骨,对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极为重要作用。它由环状软骨板和环状软骨弓构成。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是颈部的重要标志之一。

3.会厌软骨:形似叶状,上宽下窄。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的后下方。会厌软骨的前、后面均由黏膜被覆,称为会厌。会厌位于喉入口的前方,当吞咽时喉上提,会厌关闭喉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

4.杓状软骨:近似三面锥体形,可分尖、底和二突。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环杓关节。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有声韧带附着,称声带突。由底向外侧伸出的突起有喉肌附着,称肌突。

二、喉腔

喉腔为一特殊的管状结构,向上经喉口与喉咽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喉腔内有上下两对黏膜皱襞。上方的为前庭襞,两襞之间为前庭裂。下方的一对为声襞,两襞之间为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喉腔可分三部分:喉前庭是前庭襞以上的部分;喉中间腔是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部分,向两侧突出的棱形隐窝,称喉室;声门下腔是声门裂平面以下的部分。此处结构疏松,易因炎症而发生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气管、主支气管

一、气管

位于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下行入胸腔。根据气管的行程与位置,可分为颈胸二部。气管在胸骨角水平分叉成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别进入两侧的肺门。

二、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较细长,走向倾斜。右主支气管较粗短,走向较直,故异物易进入右侧支气管。主支气管出纵隔进入肺门又分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亚段支气管等,构成支气管树。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分居纵隔两侧。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狭长,肺表面为脏层胸膜所被覆。肺大体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胸肋面和内侧面以及前缘和下缘。肺尖圆钝,经胸廓上口突至颈部,超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5cm。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肋面面积较大且圆凸,邻接肋和肋间肌。内侧面又称纵隔面,此面中央部有一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肺的前缘薄锐。左肺前缘下部有一弧形凹陷,称左肺心切迹。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叶。右肺由斜裂与水平裂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肺的体表投影大致如下:肺尖相当于第7颈椎棘突的高度。左、右肺的前缘自肺尖起始,斜向内下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水平相互靠近,垂直下降,至第4胸肋关节时,左右肺开始分离。右肺继续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弯向外下,移行为肺下缘。左肺因有心切迹而转向左,沿第4肋软骨下缘行向外下,又转向下内至第6肋软骨的中点,移行为肺下缘。平静呼吸时,两肺下缘各沿第6肋向外后走行,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继续向内侧,最后终于第10胸椎棘突的外侧。深呼吸时,两肺下缘可向上、下各移动2~3cm,临床上称肺下缘移动度。

胸膜

胸膜是一薄层浆膜,分为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脏层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层胸膜附于胸壁内面、膈的上面及纵隔的两侧,分别称肋胸膜、膈胸膜和纵隔胸膜。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肋膈隐窝,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胸膜腔积液时,常首先存积于此。覆盖于肺尖表面的壁层胸膜称为胸膜顶。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两层胸膜之间为一封闭的浆膜囊腔隙,称胸膜腔,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胸膜腔为一密闭潜在腔隙,内仅含有少量浆液,为负压。胸膜腔负压可使肺保持扩张状态,并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纵隔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膈。通常将纵隔按四分法划分。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又可分为3部分:胸骨与心包之间为前纵隔,心包与胸椎之间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前纵隔内有少量的淋巴和结缔组织,中纵隔由心、心包,连接心的大血管根部及主支气管的起始部等组成。后纵隔则包括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胸导管和淋巴结等。

横膈

横膈是向上膨隆的圆顶状阔肌,又称膈肌,位于胸腔、腹腔之间。横膈的周围为肌质,起于胸廓下口和腰椎前面的膈脚,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横膈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水平有主动脉裂孔,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始于口腔止于肛门,属于中空性器官。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口腔到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其中含有分解食物的各种酶。可分为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及小消化腺(胃腺、肠腺等)。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前为上、下唇,两侧为颊,上为腭,下为口腔底,向前经口唇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口腔以上、下颌牙弓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镶嵌在上、下颔骨的牙槽内,可分3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人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共20颗,分切牙、尖牙和磨牙3种。恒牙共32颗,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4种。

临床上为便于记录,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表示上、下颌及左、右两侧的牙位,共4区,罗马数字I一V表示乳牙,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如“十”表示左上颌第二乳磨牙,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恒牙相继萌出。舌的背面有黏膜形成的四种乳头,丝状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后三种有味蕾。

口腔腺分泌唾液,有3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唇腺、颊腺等)。

咽是消化管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是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固着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续于食管。咽的后壁和侧壁完整,其前壁几乎不存在,因咽的前方分别通向鼻腔、口腔及喉腔。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鼻咽侧壁正对下鼻甲的后端处有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相通,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咽部感染时,细菌可经咽鼓管传播到中耳,引起中耳炎。小儿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因此,儿童患中耳炎远较成人为多。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有一纵行深窝,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

食管的位置与分部

食管上端始于咽下缘,在气管后方(相当于第6颈椎下缘高度)沿脊椎前方下行,通过膈食管裂孔,终于胃贲门(相当于第1椎左前方)。食管前后扁平,长约25cm,食管分为颈部(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部(胸骨颈静脉切迹至膈食管裂孔)和腹部(食管裂孔至胃贲门)三部分。

食管的生理性狭窄有三处:第一狭窄部为咽与食管交接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部位于气管分叉水平(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食管壁的肌层、黏膜与蠕动

食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纤维膜构成。食管的肌层上为横纹肌,下为平滑肌。食管肌层的运动为不随意运动,表现为蠕动,将食物运送到胃内。食管的黏膜和黏膜下层,随着功能活动形成的特殊形态称为黏膜皱襞。当食管扩张时,管腔壁应光滑;当食管静止或收缩时,能见到3-5条或更多的纵行皱襞,每条宽不超过3mm,从上端食管人口处一直延伸,向下到贲门,甚至穿过贲门口连续于胃皱襞。

膈食管裂孔与贲门角

食管的膈上部分基本上是前后扁的管腔,而在膈食管裂孔处则变成左右扁的管腔,并在左右壁见一凹陷性压迹。此压迹随呼吸改变,深吸气屏息可使食管完全闭锁。膈食管裂孔实际上是一个短管,也称膈肌食管裂孔管。当膈收缩时(吸气位),裂孔缩小能卡断食管腔;当膈松弛时(呼气位)食管张开,食物下行。膈食管裂孔的这种功能是防止食物的反流。

食管开口于胃贲门。贲门不在胃底上端,而是在胃底内侧壁。贲门口上方的食管左侧壁和胃底内侧壁之间形成贲门角,正常时为锐角。两者之间仅隔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成为单向瓣膜,防止胃反流。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处于腹上区。胃的上口接食管称为贲门,下口接十二指肠称为幽门。

胃的分部

胃分4部分。靠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从贲门口下缘作一水平线,水平线以上为胃底。立位时胃底内常充气,在X线诊断学上称为胃泡。从胃底向下到胃小弯的角切迹部,称为胃体,胃体分为胃小弯、胃大弯、前壁和后壁。胃体的内侧缘(右上缘)称胃小弯。胃体的外侧缘(左缘)为胃大弯。胃小弯的最低处,有一切迹称角切迹。从角切迹到幽门的部分是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明显的浅沟,分幽门部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

立位造影时,钡剂充盈于幽门部和胃体的下部,气体聚集于胃底和胃体的上部,形成胃泡。故在大量充盈钡剂的造影片中最清晰的阴影是胃泡。

胃的位置毗邻

胃的位置随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度充盈时,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左侧与膈相邻,介于两者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的上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

胃型

根据胃的张力和形状分为四型。由于张力的存在才能保持中空器官的一定形状、大小和位置。所以张力决定胃型,反之从胃型可知张力高低。

牛角型胃为高张力胃,胃泡宽大,胃穹隆部呈横置的弓状,胃角切迹宽钝,幽门指向后方,胃下极在脐上方。

钩型胃,胃泡呈半球形,胃体垂直下行,角切迹为锐角或接近直角,幽门指向右上方,胃下极在脐和髂嵴连线之间。

长型胃,胃泡呈球形或长椭圆形。胃体中部狭长,下部扩大,可坠至盆腔,角切迹深而夹角小,幽门指向上方,胃下极低于髂嵴连线。

瀑布型胃为高张力胃,胃泡大而后倾,角切迹难于确定,幽门指向后方,在胃体和胃底常可见一个气液面。

胃黏膜皱襞

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能形成黏膜皱襞,随功能不断改变形态。

贲门的收缩出现星芒状粘膜纹,向贲门四周放射;当贲门口开放时,可见环形影,食管纵行皱襞穿环孔下行延续于胃小弯纵行皱襞。

胃底皱襞可以是交叉的网状,也可呈平行的弧形条纹状。

胃小弯粘膜皱襞多为纵行,宽度不超过5mm;

胃大弯粘膜皱襞较粗,常为扭曲的横行皱襞,以致胃大弯边缘不规则,宽度约为1cm;

胃前、后壁粘膜皱襞常斜行,互相交叉,近小弯趋向纵行,近大弯趋向横行,宽度为5mm。

01

小肠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起自幽门,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小肠中最短、最宽又是最固定的部分。十二指肠环绕胰头,分为4部。

1.上部:十二指肠球为其近侧部分,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走行于脊柱右缘,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胰管和胆总管的共同开口。

3.横部:也称水平部,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内通过。

4.升部:走向左上方,连于空肠,连接处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空肠、回肠

通常近侧的2/5为空肠,位于左上腹部,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回肠无明确分界,回肠位于中腹部及右下腹部,比空肠要长。

02

大肠

大肠始于右髂窝部的盲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盲肠和结肠有特殊形态结构: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

盲肠、阑尾

在回盲口以下的一盲袋,称为盲肠。为大肠最短但最宽的一段。盲肠内侧缘中下部有阑尾开口。阑尾长5~10m,有系膜,移动度大,但其根部位置固定,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处。

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升结肠内侧邻接小肠,在右结肠旁沟上升,移行为横结肠,弯曲处称结肠右曲。横结肠起于结肠右曲,止于结肠左曲,横过中腹部。横结肠左端与降结肠的移行部,称为结肠左曲。降结肠从结肠左曲向下,在左髂嵴处续接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接直肠。

直肠与肛管

直肠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中部扩大称为直肠壶腹,下部为3~4cm长的肛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内有直肠柱形成的纵皱襞。壶腹部有3个横行半月皱襞,称为直肠横襞。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侧,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的定位标志。

03

肝是人体最大、血管极为丰富的腺体,也是最重的实质性器宫。它有别于其他腺体的特点是它接受双重的血液供应,在接受肝动脉的同时还接受肝门静脉的注入。

肝外形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膈面、脏面和下缘。膈面隆凸,贴于膈下,膈面的前部借镰状切带分成厚而大的肝右叶与较小而薄的肝左叶。肝的脏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后上部邻接食管的腹部段,在右叶前部与结肠肝曲相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脏面位于中间部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管、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进出的门户。肝脏面的胆囊窝由肝下缘向后可达肝门,内容胆囊。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被胸廓所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露出,直接与腹前壁接触。

肝的功能极为复杂、重要,它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此外,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抗体的生成以及胆汁的生成与分泌均在肝内进行。胚胎时期肝还是造血器官之一。

04

肝外胆道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内各级胆管收集,出肝门后再经肝外胆道输送到十二指肠。肝外胆道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

左、右肝管在肝门下3-4cm处合成为肝总管。右肝管垂直下行,左肝管斜向走形,两者呈V字形相连合。肝总管长3~4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呈长梨形,容量为40~60ml,位于肝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胆囊分底、体、颈三部。胆囊底是胆囊的盲端,圆钝而略膨大,指向下前方,多露出于肝下缘,并与腹前壁的内面相接触,胆囊体与底无明显分界。胆囊体向后逐渐变细为胆囊颈,然后急转向后下方与胆囊管相续。

胆总管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的汇合点,向下与胰管相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此口部有Oddi括约肌。

05

胰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防的作用。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主要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

胰位于上腹部,横跨于第1、2腰椎前方,呈狭长形的腺体,全长14~20cm。胰分头,体,尾三部分,无明显界限。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弓内,胰体和胰尾在腹正中线的左侧,胰尾邻接脾门。胰的中央有主胰管,其与胆总管末端合成共同管道,即瓦特壶腹部,再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06

腹膜

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范围不同,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3类

腹膜内位器官

是指器官各面均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曾等。

腹膜间位器官

是指有三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膀胱等。

腹膜外位器官

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等。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向心流动,最后注入静脉,故淋巴管道也可看作是静脉的辅助管道。

脉管系统的功能是物质运输,保证新陈代谢的不断运行。此外,脉管系统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卫功能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构成。其功能是向全身供应营养,这种营养供应是通过循环来完成的。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末梢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此即体循环或称大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此即肺循环或称小循环。

心脏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心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又分为心房和心室,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均有瓣膜,顺流开启,逆流关闭,保证血液定向流动。

位置、形态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心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小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及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贴;心后方与食管及胸主动脉相邻;下方与膈的中心腱邻贴;两侧与纵隔胸膜相依。心呈前后略扁的倒置圆锥形。分一尖、一底、二面和三缘。

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1~2cm处可扪及其搏动。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前面为朝向胸骨及肋软骨的面,又称胸肋面。下面与膈的中心腱相邻,又称膈面。心的三缘:左缘主要由左心室形成,右缘主要由右心房形成;下缘由左、右心室形成。

心的表面有一环行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在心的胸肋面和膈面各有一条自冠状沟起始行向心尖稍右侧的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这3条沟内都走行有营养心壁的血管并被脂肪充填。

成人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一般可用下列4个点的连线来反映。

(1)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1.2cm处。

(2)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0cm处。

(3)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

(4)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

将上述4个点用弧形线连接即为成人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

心腔和瓣膜

(1)右心房:右心房突向左前方的部分,称右心耳。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

(2)右心室:右心室居心脏最前部,有出、入两口,入口为右房室口,周缘附有三尖瓣,出口为肺动脉口,附有肺动脉瓣。

(3)左心房:有四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为肺静脉口,出口即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前部突向右前方的部分称左心耳。

(4)左心室:左心室壁最厚,有出、人两口,入口为左房室口,附有二尖瓣,出口为主动脉口,附有主动脉瓣。

心的传导系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等。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由此发出房室束。房室束自房室结发出,入室间隔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其分支交织成网,最后分布于心肌。

动脉

动脉是运血离心的管道。壁较厚分三层;内膜、中膜、外膜,动脉壁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大动脉中膜弹力纤维丰富,心室射血时管壁被动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弹性回缩,推动血液连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中膜平滑肌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动脉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体循环的动脉多对称分布,一般走行于躯干和四肢屈侧的安全部位。主要有主动脉,左右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髂内动脉,股动脉等及其分支。

主动脉起于左心室,全长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3段。升主动脉起始处发出左、右冠状动脉。主动脉弓是继升主动脉向左后成弓形弯曲走行的一段,其凸侧发出3个分支,由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上升到右胸锁关节高度时发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下方有化学感受器,称主动脉小球。降主动脉为主动脉的下行段,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头颈部的动脉主干主要是左、右颈总动脉,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略膨大,称颈窦,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接受血压变化的刺激,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学有一卵圆形小体,称颈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中CO2浓度的变化。

颈内动脉沿咽的外侧上升经颅底的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等处。颈外动脉在胸锁乳突肌深面上行,其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经胸膜顶的前方出胸廓上口,行至第一肋的外侧缘续于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

营养上肢的动脉主干依次是: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

腹部动脉的主干即腹主动脉,发出壁支、脏支两种分支:壁支主要有4对腰动脉,分布于腹后壁、背部和脊髓等处。脏支数量多且粗大,主要有下列分支:成对的有肾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不成对的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盆部动脉的主干是髂内动脉。该动脉较粗短,起自髂总动脉,末端立即下降入盆腔,也分为脏支和壁支:脏支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壁支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

下肢的动脉主干是: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彼此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和被覆上皮外,遍布全身。毛细血管是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静脉

体循环静脉由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组成,其特点是:数量多、管壁薄、管腔大;静脉之间吻合更丰富,如静脉网和静脉丛等;静脉内面一般都有向心开放的半月形静脉瓣;分浅静脉(皮下静脉)和深静脉(伴行静脉)。

上腔静脉系主干是上腔静脉,它由左、右头臂静脉在胸骨柄后方汇合而成。上腔静脉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注入右心房,在注入前尚有奇静脉注入。它主要收集头颈、胸部(心脏除外)和上肢的静脉血。

静脉角是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的夹角,有淋巴导管注入。

头颈部每侧各有两条静脉干,主要为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颈内静脉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颈内静脉通过颅内、外的属支收集颅内、视器、面部和颈部的静脉血。其颅外的属支主要有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上肢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贵要静脉、肘面静脉等。

胸部静脉主干是奇静脉,该静脉注入上腔静脉。它主要收集胸壁、食管、气管及支气管等正中静脉。

下腔静脉系的主干是下腔静脉。该静脉在第5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后缘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人右心房。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下肢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小隐静脉。

肝门静脉为一粗短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肝门静脉收集除肝外腹腔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附脐静脉。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吻合途径: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网。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脉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

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四种。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它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也吻合成网状伴毛细血管分布。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瓣膜更多。淋巴管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种。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膈干;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这9条淋巴干最后汇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淋巴系统不仅能协助静脉运送体液回归血循环,而且能运转脂肪和其他大分子物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还可繁殖增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参与免疫过程,是人体的重要防护屏障。

泌尿及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水溶性的代谢产物。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在脊柱两侧腹后壁。肾长轴由上斜向外,上端更靠近肾柱。肾的后方,上为膈,下为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筋膜。肾的前方,右侧肾自上而下为:右肾上腺、肝右叶、十二指肠降部和结肠肝曲;左侧肾自上而下为:左肾上腺、胃、胰、空肠,外缘还邻接脾和结肠脾曲,肾内缘凹入部称肾门,一般平第1腰椎,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短。肾门向肾内续于一较大的腔,称为肾窦。肾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包绕,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髓质位于肾实质深部,由密集的肾小管组成,形成肾锥体。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2~3个肾小盏合成1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再合成肾盂。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位于皮质内,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

输尿管

输尿管左右各一,是细长的肌性管道,长20-30cm。输尿管上端与肾盂相接,下端开口于膀胱,在开口处有黏膜皱襞,膀胱充盈时由于膀胱内压力上升,输尿管开口因受压力作用而关闭,可以防止尿液向输尿管逆流。输尿管全长粗细不均,一般有三处较明显的狭窄,分别位于输尿管的起始部、跨越小骨盆上口处和穿膀壁处。当尿路結石下降时,易嵌顿于狭窄处。

膀胱

膀胱是一个肌性囊状器官,有较大的伸缩性,成人膀胱的容积为-ml。膀胱的形态、位置随其尿液的充盈程度而改变。膀胱充盈时,略呈卵圆形,空虚时则呈锥体形,其尖朝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底朝向后下方略呈一角形,称膀胱底;底、尖之间的大部分称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膀胱颈的下端有尿道内口通尿道。成人膀胱位于盆内,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空虚时,其尖与耻骨联合的上缘平齐;充盈时,其上部可膨入腹腔,并与腹前壁相贴。膀胱底在男性与精囊、输精管末段和直肠相邻,在女性则与子宫颈和阴道相邻。

膀胱壁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是黏膜、肌层和外膜。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黏膜平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尿道

尿道因男女性别不同有很大差异。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尿道外口,长16~22cm,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海绵体部叫前尿道。男性尿道有三处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男性尿道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女性尿道长5cm,呈直管状,仅有排尿功能。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末端开口于阴道前庭。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

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附属腺体(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睾丸能生成精子,合成雄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

由生殖腺(卵巢)和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卵巢有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输卵管是一对输送卵细胞的管道,内侧与子宫相连,外侧开口于腹膜腔,经此可使女性腹膜腔与外界相通。输卵管可分为四部分:子宫部、峡、壶腹和漏斗。子宫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其前下面邻膀胱,后上面邻回肠末段和直肠,两侧接输卵管,下接阴道。成人子宫呈前倾前屈位。阴道位于盆腔中央,前方与膀胱底和尿道相邻,后方贴近直肠。

乳房

成年女子乳房呈半球形,位于胸大肌的前方。乳房中央有乳头,其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房的内部主要由乳腺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将乳腺隔成15~20个乳腺叶,每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在乳腺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胸肌筋膜之间,称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固定支持作用。当乳腺癌侵及乳房悬韧带时,纤维束短缩,牵拉皮肤呈点状内陷,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体征。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水溶性的代谢产物。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在脊柱两侧腹后壁。肾长轴由上斜向外,上端更靠近肾柱。肾的后方,上为膈,下为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筋膜。肾的前方,右侧肾自上而下为:右肾上腺、肝右叶、十二指肠降部和结肠肝曲;左侧肾自上而下为:左肾上腺、胃、胰、空肠,外缘还邻接脾和结肠脾曲,肾内缘凹入部称肾门,一般平第1腰椎,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短。肾门向肾内续于一较大的腔,称为肾窦。肾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包绕,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髓质位于肾实质深部,由密集的肾小管组成,形成肾锥体。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2~3个肾小盏合成1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再合成肾盂。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位于皮质内,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

输尿管

输尿管左右各一,是细长的肌性管道,长20-30cm。输尿管上端与肾盂相接,下端开口于膀胱,在开口处有黏膜皱襞,膀胱充盈时由于膀胱内压力上升,输尿管开口因受压力作用而关闭,可以防止尿液向输尿管逆流。输尿管全长粗细不均,一般有三处较明显的狭窄,分别位于输尿管的起始部、跨越小骨盆上口处和穿膀壁处。当尿路結石下降时,易嵌顿于狭窄处。

膀胱

膀胱是一个肌性囊状器官,有较大的伸缩性,成人膀胱的容积为-ml。膀胱的形态、位置随其尿液的充盈程度而改变。膀胱充盈时,略呈卵圆形,空虚时则呈锥体形,其尖朝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底朝向后下方略呈一角形,称膀胱底;底、尖之间的大部分称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膀胱颈的下端有尿道内口通尿道。成人膀胱位于盆内,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空虚时,其尖与耻骨联合的上缘平齐;充盈时,其上部可膨入腹腔,并与腹前壁相贴。膀胱底在男性与精囊、输精管末段和直肠相邻,在女性则与子宫颈和阴道相邻。

膀胱壁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是黏膜、肌层和外膜。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黏膜平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尿道

尿道因男女性别不同有很大差异。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尿道外口,长16~22cm,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海绵体部叫前尿道。男性尿道有三处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男性尿道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女性尿道长5cm,呈直管状,仅有排尿功能。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末端开口于阴道前庭。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

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附属腺体(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睾丸能生成精子,合成雄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

由生殖腺(卵巢)和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卵巢有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输卵管是一对输送卵细胞的管道,内侧与子宫相连,外侧开口于腹膜腔,经此可使女性腹膜腔与外界相通。输卵管可分为四部分:子宫部、峡、壶腹和漏斗。子宫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其前下面邻膀胱,后上面邻回肠末段和直肠,两侧接输卵管,下接阴道。成人子宫呈前倾前屈位。阴道位于盆腔中央,前方与膀胱底和尿道相邻,后方贴近直肠。

乳房

成年女子乳房呈半球形,位于胸大肌的前方。乳房中央有乳头,其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房的内部主要由乳腺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将乳腺隔成15~20个乳腺叶,每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在乳腺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胸肌筋膜之间,称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固定支持作用。当乳腺癌侵及乳房悬韧带时,纤维束短缩,牵拉皮肤呈点状内陷,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体征。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另一部分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周围神经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分布于皮肤、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称躯体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称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均含有传入纤维(感觉纤维)和传出纤维(运动纤维)。内脏神经中的传出部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又称为自主或植物神经系统,其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的结构,因色泽灰暗而称灰质。由神经纤维集聚而成的结构,因多数纤维具有髓鞘,呈白色而称白质。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结构称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成束,称纤维束。网状结构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灰质团块散在其中。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神经节。起止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称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

脑位于颅腔内,在枕骨大孔处连于脊髓。脑分六部分,即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脑干。

端脑

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有横行的纤维束胼胝体,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与沟之间有隆起的大脑回。大脑半球有三个面,即内侧面、上外侧面和下面,并借三条叶间沟分为五个叶。三条叶间沟是: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五个叶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面是白质,称髓质,在大脑半球的基底部,包埋于白质中的灰质团块,称基底核。半球内的室腔称侧脑室。大脑皮质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在不同部位,有完成某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重要的有:

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接受对侧半身感觉传导纤维;视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区;听区,位于颞横回;

基底核是大脑半球髓质内灰质团块的总称,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等,豆状核和尾状核合称纹状体。大脑髓质位于皮质的深面,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投射纤维、联合纤维及联络纤维三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左、右内囊略呈“”形。可分为三部,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前肢,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部分称内囊后肢,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和视辐射等通过,前、后肢的结合部称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交通。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组成。间脑的内腔称第三脑室。背侧丘脑是间脑背侧的一对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外邻内囊,内邻第三脑室。背侧丘脑被白质内髓板分成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外侧核群腹侧份的后部称腹后核,全身大部躯体感觉经此核中继后,传到大脑皮质。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漏斗,其末端连有垂体。下丘脑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能分泌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小脑

位于后窝内,在脑桥和延髓的后方。小脑中间较狭窄,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的部分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临床称小脑扁桃体疝。小脑可分为原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上接间脑,下连脊髓,背面与小脑相连。

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的下缘。新生儿脊髓下端可平第3腰椎。故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不致损伤脊髓。脊髓细而长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长40~45cm,有两个膨大,分别叫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腰膨大以下逐渐变细呈锥状,称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下端接无神经细胞的终丝,其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表面有6条纵贯全长、彼此平行的沟裂,位于脊髓前、后正中线上的裂或沟,分别称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位于脊髓前、后外侧的沟分别叫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后外侧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

脊髓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因此,脊髓可分为相应的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它们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硬膜

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硬脊膜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延续,末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等。隙内略呈负压。临床上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硬脑膜外层为衬于颅骨内面的骨膜,内层则折叠成几个板状结构,深入各脑部之间起固定和承托作用。大脑镰形如镰刀,呈矢状位伸入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裂内。小脑幕呈半月形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前缘游离称小脑幕切迹,其前有中脑通过。

当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回,可被挤入小脑幕切迹下方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形成小脑幕切迹疝。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直窦、乙状窦和海绵窦。

海绵窦位于蝶骨体的两侧,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沿窦的外侧壁通过,腔内有颈动脉和展神经穿行。

蛛网膜

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稍宽的蛛网膜下隙,隙内充

满脑脊液,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重要的有小脑延髓池和脊髓下端的终池,终池内有马尾而无脊髓,临床常在此处穿刺抽取脑脊液。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膜

按位置分别称为软脑膜和软脊膜。在脑室附近,软脑膜、毛细血管和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脑和脊髓的血管和脑脊液

脑的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间脑后部和大脑半球的后1/3。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称大脑动脉环。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组,浅静脉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汇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后动脉,沿脊髓的前、后表面下降,与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吻合,并在脊髓表面形成网,由血管网发出分支营养脊髓。静脉与动脉伴行,大多数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静脉丛。

脑脊液

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ml。

脑脊液不断产生与回流保持动态平衡。脑脊液对脑和脊髓具有营养、缓冲震动、分散压力、保护作用。

脑脊液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正中孔和左、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共12对。按其所含纤维的成分,可分为运动性神经、感觉性神经和混合性神经.

(一)脑神经

1.嗅神经(I):为感觉神经,起自鼻腔黏膜嗅区中的嗅细胞,止于嗅球,传导嗅觉冲动。

2.视神经(Ⅱ):为感觉神经,由视网膜中的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传导视觉冲动。

3.动眼神经(Ⅲ):为运动神经,含有两种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向前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外肌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提上睑肌。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4.滑车神经(Ⅳ):为运动神经,经中脑背侧的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向前行,穿过海绵窦的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5.三叉神经(V):属混合神经,含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其周围突形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的大部分。躯体运动纤维参与组成下颌神经。

①眼神经为感觉神经,其中一支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称眶上神经。

②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经圆孔出颅,穿眶下裂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上颌窦、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牙齦以及鼻腔和口腔顶的黏膜。

③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腔后分为数支。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维布于下颌牙及牙齦,舌前2/3及口腔底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

6.展神经(Ⅵ):属运动神经,从延髓脑桥沟中部的两侧出脑,向前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

7.面神经(Ⅶ):属混合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内脏运动(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三种纤维。

8.前庭蜗神经(Ⅷ):为感觉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分别传导听觉和平衡觉的冲动入脑。

9.舌咽神经(Ⅸ):为混合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腔。有四种纤维:

①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腮腺的分泌;

②内脏感觉纤维布于舌、咽、中耳等处的黏膜。内脏感觉纤维还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将它们发出的冲动传入脑;

③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咽部肌;

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皮肤。

10.迷走神经(X):属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

①内脏运动纤维;

②内脏感觉纤维,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

③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

④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和咽喉肌。

迷走神经的主要分支有喉上神经、喉返神经。

11.副神经(Ⅺ):属运动神经,自迷走神经下方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12.舌下神经(Ⅻ):属运动神经,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腔,支配舌肌。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引起同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二)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两者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脊神经。在椎间孔的内侧后根上有一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的胞体。

31对脊神经中有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第1颈神经通过颈椎与枕骨之间出椎管。第2~7颈神经都通过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第8颈神经通过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12对胸神经和5对腰神经都通过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通过同序数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脊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粗大,主要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及皮肤。后支细小,主要分布于躯干背侧的深层肌和皮肤。

除第2-11胸神经的前支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分别交织成神经丛,由丛发出分支到头颈、上肢和下肢,脊神经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三)内脏神经

分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称其为自主神经系,也称植物神经系。根据形态、功能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内。侧角内的神经元即节前神经元,它发出的轴突即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为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椎旁节分别位于脊柱的两侧,共有22~24对。每侧的椎旁节借节间支相连结,构成串珠状的交感干。椎前节位于脊柱的前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汗腺和竖毛肌等处。

2.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于这些核内的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多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中。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脏器支配及作用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之外的另一重要调节系统,它由不同部位和不同构造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构成,其功能是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等进行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与一般腺体不同,没有排泄管道,称无管腺,其分泌的物质称激素,进人血液或淋巴,运送到全身,影响一定器官的活动。人体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及胰腺内的胰岛和生殖腺内的内分泌组织。

一、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位于喉、气管上部的两侧及前面,分为左、右两叶,重约20g。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并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亢进时,可引起消瘦、怕热、心跳加速、烦躁、失眠等。分泌不足时,出现黏液性水肿、畏寒、反应迟钝等;在婴儿,分泌不足时,严重影响生长发育而出现呆小症。甲状腺侧叶的后面有甲状旁腺,其分泌的激素调节机体内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二、肾上腺

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两侧肾脏的内上方,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肾上腺的实质分为周围的皮质及中央的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三类激素: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分糖皮质激素;网状带分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上除素,可使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加强、小动脉收缩,对机体代谢也有定作用。

三、垂体

垂体是人体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垂体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的垂体窝内。分泌的激素有四种: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和促激素。幼年时若缺乏生长素,将出现生长停滞,称为侏儒症;生长素过多,将患巨人症。

四、松果体

松果体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以细柄连于第二脑室顶的后部。松果体在儿童时期较发达,一般7岁逐渐萎缩,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在头部X线片上可见其阴影,临床上常根据其位置,作为颅内病变诊断的参考。松果体合成和分泌褪黑激素等多种活性物质,可以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性腺的发育和月经周期等。

五、胰岛

胰岛是存在于胰腺中的内分泌组织,是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大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团。胰岛细胞根据组织学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细胞。

(一)A细胞

数量较少,约占胰岛细胞的20%,胞体较大,多分布于岛的周围部。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二)B细胞

数量最多,占胰岛细胞的60%-70%,胞体较小,多分布于的中央部。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合成代谢和维持血糖相对稳定的主要激素。血糖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最明显的表现为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六、胸腺

胸腺位于胸腔内上纵隔的前部,分左、右两叶,呈长扁条状,上端可达胸腔上口。出生后两年内胸腺生长很快,青春期达最高峰,20岁后,胸腺逐渐退化,到45岁后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胸腺既是一个淋巴免疫器官,又兼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胸腺素,能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

七、生殖腺

主殖腺男、女性不同。男性睾丸分泌男性激素,其作用是激发男性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性功能。女性卵巢分泌女性激素,可刺激子宫收缩、阴道和乳腺生长及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子宫内膜增厚、准备受精卵的种植,同时使乳腺发育,以备授乳。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其功能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经感觉传导通路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感觉器官很多,这里仅介绍视觉器、听觉器、味觉器、皮肤等。

一、视觉器

视觉器由眼球及眼副器组成。

(一)眼球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由外向内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纤维膜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角膜占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血管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位于角膜的后方,呈圆盘状,中央有瞳孔。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的后部偏鼻侧处,有视神经盘,为视神经纤维汇集处,此处称盲点。视神经盘的颞侧约4m处为黄斑,黄斑的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视网膜有三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为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视细胞又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细胞能够感受弱光,不能辨色。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部,可感受强光并具有辨色能力。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睫状体产生,充满在眼房内。晶状体位于虹膜的后方,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晶状体的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突。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体物质,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

(二)眼副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及眶内的结締组织等,起到保护眼球、运动和支持作用。

二、听觉器

听觉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是接收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外耳道长2.5cm,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鼓膜为圆形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窦小房,为一个含气的不规则腔道,大部分在颞骨岩部,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以关节相连构成听骨链。咽鼓管是咽与鼓室的通道,使鼓室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小儿咽鼓管近水平位,咽部感染易蔓延至鼓室。乳突小房位于颞骨乳突内,借乳突窦与鼓室相通。

(三)内耳

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分三部分: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是套于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也分三部分: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膜半规管有位觉感受器,感受变速旋转运动的刺激。椭圆囊和球囊也有位觉感觉器,能感受变速直线运动的刺激以及头部的位置觉。蜗管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三、其他感觉器

1.嗅觉器:在上鼻甲以及与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此部黏膜内含嗅细胞,然后聚集成嗅丝穿过筛骨板进入嗅球。

2.味器:分布在舌、腭、会厌等处,含有味细胞。

3.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对各种外部刺激感受面最大的器官。

end                汪鹿









































白癜风最新诊疗技术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zdml/3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