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动脉夹层TEVR术后支架源性分支

在探讨今天的话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动脉血管方面十分凶险的疾病:胸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

我们都知道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

本病是我们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5~10例,高峰年龄50~70岁,男:女约2~3:1。65%~70%在急性期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主要症状多为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突发的胸痛胸闷来院就诊,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特别是B型夹层,首选的术式,即:介入DSA机器下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手术。

通俗点说:就是通过两侧大腿根部开个小刀口,在DSA机器的透射下,将装载覆膜支架的输送系统通过主动脉进入,抵达夹层破裂口位置后(指定区域)将覆膜支架打开,从而隔绝破口,好比是大雨过后的河堤,在没有决堤前将其河堤加固,让其安全的通过,此处也是一样,让血流能安全的通过,而不至于进入破口,引起夹层破裂危及生命。

但临床工作中,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大多位于主动脉弓区域,特别是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较近甚至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故此,目前对于该区域的病变,为提高锚定区,腔内微创技术在此处的应用多为开窗技术(原位穿刺开窗,原位激光开窗),烟囱技术,I期分支转流技术(颈锁转流等)。

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近期,我们宁波华美血管外科郎德海主任团队的2例支架源性的分支血管闭塞II期通过腔内开通的方式成功治愈的病例。

病例1:

一般情况:女性,65岁,此次因反复头晕头痛6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

既往病史:患者年3月28日因胸闷气促3年加重伴胸痛3月于外院拟主动脉夹层(StandfordB)住院治疗,并于4月6日外院行主动脉夹层TEVR手术,术中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LSA)距离2cm左右,当时予以美敦力支架(*38mm)腔内修复,术中LSA显影良好,但患者第二年即(年11月30日复查胸主动脉CTA发现LSA起始段血栓形成,但患者无症状),待年10月开始,患者自诉开始诉是有头晕头痛不适,且伴有左上肢活动后乏力。

患者入住我科后,胸主动脉CTA显示左锁骨下动脉(LSA)完全闭塞未显影。

入院诊断: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源性可能)

手术方案:首选腔内开通;备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转流)

年外院CTA提示:左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但患者无症状

术中资料汇总

术后随访,目前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

病例2:

一般情况:男性,42岁,此次因头晕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

既往病史:患者于年因突发胸背痛2小时来我院救治,入我科后诊断主动脉夹层(StandfordB),后限期行主动脉夹层TEVR手术,术中造影发现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约0.5cm,当时的术中予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随访,支架形态良好,假腔隔绝满意,左锁骨下动脉通畅。但患者后期未进一步前来我院复查。待近日头晕不适,才来我科门诊就诊,复查胸主动脉CTA发现左颈总动脉起始段闭塞伴管腔重度狭窄。

入院诊断:左颈总动脉狭窄闭塞(支架源性可能)

手术方案:DSA下左颈总动脉切开造影+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植入术。

手术影像资料

总结与讨论

腔内治疗TEVR术后,支架源性的分支血管闭塞,如颈动脉闭塞、左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其发病率低,II期通过腔内微创的方式成功治愈,值得进一步研究尝试。

入路选择

1.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

2.肱动脉/颈动脉入路(逆行开通)

适应症

1.未完全闭塞

2.短段完全闭塞者

3.闭塞段为软斑块

4.无法耐受开放手术

腔内开通优势

1.创伤小恢复快

2.麻醉方式简单

3.出血量少

4.并发症发生率低

5.住院时间较短

讨论

术中需注意哪些细节呢?

一、导丝通过后需造影明确,并调整球管多方位透视,以防导丝不在主动脉内,引起医源性夹层;

二、术中需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zdml/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