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里奔跑的兄弟,犹记西斋路灯光亮
年,14岁的林少芒以中考锡场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揭阳一中。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却并未觉得开心。因为,这并非他的第一选择。那时候,乡下人的孩子都想早当家,林少芒也不例外。因此,中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专,成绩也达到了录取线,只是在最后的三选一中,他还是被PK下来了。背着包裹到了揭阳一中,林少芒渐渐发现,这里有最刻苦上进的同学,有最尽责无私的老师,有他未来都将难以忘怀的日与夜……当年,一中在整个揭阳县仅招收人,分成3个班,被称为农村班;榕城区也招收了3个班,被称为城市班。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招生都非常严格,陈实校长谁的账都不卖,差一分也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性。农村来的同学们,生活艰苦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家庭最困难的同学,父母亲是靠乞讨度日的。“星期一到星期五去讨饭,要回来的东西,小番薯换成大番薯,大番薯换成米,星期六中午拿到学校来给他,做下个星期的口粮。”周末,同学们如果要回家,只能靠走路。“像我离得近,一个多小时就走到了。家在新亨、玉湖甚至是龙尾的同学,如果那个星期想回去,就得周六中午赶快吃饭,马上出发,从12点开始走,马不停蹄也要傍晚五六点才能回到家。”隆冬腊月,薄被同眠,也依然会被冻醒。“两人同睡,两床很薄的被一起盖,还是太冷,睡不着。”怎么办呢?林少芒于是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半夜3点钟起来上演“奔跑吧,兄弟”。跑得周身暖和了,就在西斋下的路灯旁看书。几十年过去了,林少芒依然记得,那里有个路灯很亮。就因为这样你追我赶的学习,天资聪颖的林少芒,高中两年,排名在班里从来没有跌出过前十。而到了高考时,他所在的农村班,考上大学的比例竟然达到了95%,除了他上了中山医科大学,还有考到复旦的、南开的、北航的。英语小灶数学奥班,难忘诸师勤力拓荒
最可敬的一中老师们,自然更是功不可没了。乡下来的学生们,都没有上过英语课,到了一中以后,才ABCD从头学起。负责教英语的曾老师,便制定了每周六为大家免费补课的计划。“当时星期六上午还要上课的,下午曾老师就会把农村三个班的学生留下来,集中到一个教室里,把桌子、椅子全部搬走,同学们席地而坐,曾老师给我们讲课,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为了让大家多识多记一点,曾老师还在饭堂卖饭的窗口前放一块小黑板,每天更新三句英语,大家排队买饭时就可以学一学,记一记了。教化学的班主任林楚鑫老师,课讲得好,对大家的学习看得也非常紧。“我们星期天晚上是要回到学校上自修的,平时林老师知道大家都很自觉,不会来点名。但是,像中秋节或者其他节日的晚上,他一定会来‘打游击’,看到没来的同学,记录在册,第二天早读时就会询问这些同学昨天晚上干嘛去了,当场批评,杜绝松懈。”还有教数学的陈昌映老师,是当时揭阳县数学组组长,也积极地开设了数学科研班,每个班里挑选五名数学尖子进行“奥数”培养,林少芒就是其中之一。高考时,林少芒的化学拿到了97分,数学也考了82分,当时整个揭阳县数学最高分为85分。“数学非常难,整个县里上80分的都很少,而我提前半个小时就做完题了。”如今,一中这些当年勤勤恳恳“拓荒”的老师们,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大多数依然精神矍铄。像曾老师,在58届的同学群里就很活跃,正可谓“仁者寿”也。厚积以得前瞻视野,血管外科开疆拓土
考上中山医科大学,就像当初考上一中一样,其实并非林少芒的初衷。“语文没发挥好,比正常预计的少了几十分。”正是由于没有抱着特别高的期待,中山医同样给了林少芒极大的惊喜——开办于年的中山医科大学,当时拥有着八大一级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八名院士,在整个东南亚都很出名。学校的特点是很注重基础学习和思维方式训练。那时候,中山医开设的四个系——医疗、卫生、口腔和法医中,医疗系是最受欢迎的。林少芒和同学黄东生考取的正是医疗系,且遇到了教学改革第一年,本科一读就是六年,这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使得他在后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血管外科的发展路向,并迅速介入掌握最新技术,引领全省潮流。毕业时,林少芒被分配到了广医二院的普通外科,看起来也真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但大学养成的前瞻性视野,让他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