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涵玉,石卫东,孙志霞,刘美含,苗泽辉
单位:医院超声科
患者男,50岁。主诉:突发背部及腹部剧烈疼痛1天,后虽逐渐缓解,但隐痛持续存在,故2周后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
查体:触诊腹壁柔软,剑突下有深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内径为0.62cm(正常范围),距起始部1.5cm处管腔明显增宽,腔内见膜样回声并将动脉分为真假两腔,累及长约6.6cm,假腔位于6-3点钟范围(真腔位于假腔左后方3-6点钟);假腔前后径约为1.13cm,左右径约为2.2cm,假腔内充满实质不均质低回声血栓,破口位于中段,此处局部见无回声区(范围为1.0cmx0.7cm),血流呈红蓝各半的旋流。
真腔宽窄不一,呈窄条状无回声,内径约为0.09cm-0.18cm,局部血流速度增快,约为cm/s。
未被累及的SMA远心段内径0.41cm,流速减低,约为44cm/s,并在前壁侧可见一反向供血的分支动脉;距SMA开口约3cm后壁侧(内径0.34cm,流速65cm/s)和前侧壁(内径0.22cm,流速87cm/s)分别见一分支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内伴血栓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pontaneousIsolatedsuperiormesentericaterydissection,SISMAD)是指非继发的,仅累及SMA且不伴有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受累的夹层[1]。该病临床较为少见,自年Bauersfel首次发现SMA夹层动脉瘤以来,至年全球报道不足百例[1]。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病例的报道明显增多,仅中国已超例[2]。
SISMAD好发于中年男性。病因:迄今为止病因未明,可能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肌纤维发育不良、结缔组织病、中层囊性坏死、外伤等[1]。症状: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突发中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或者绞痛,可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少数患者也可无症状。体征:早期查体可无明显阳性体征,表现出“症状与体征分离”的特点,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血便等肠坏死症状[3]。好发部位:有学者研究发现,破口好发部位离SMA起始段1.5-3.0cm,该处恰好为SMA由固定段移行为活动段,较为弯曲,前壁受到的血流冲击力较大,易造成内膜的撕裂,形成夹层[4]。另有尸检结果显示[1],夹层累及范围通常为2-20cm,平均为6cm,形成真假两腔,其内均可形成血栓,并且真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本病例与其基本吻合。
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