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集体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必须确保学生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此之谓“全员共读制”。换言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班级建立一个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共同体。本期推送张宾高中语文工作坊坊主张宾老师班级王寒墨、刘墨涵、夏强3名学生寒假整本书阅读读后感。
再读“红楼”,重回清梦——《红楼梦》读后感镇安中学高二(27)班王寒墨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来势汹汹的抄捡者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人例外。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得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得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强大的家族力量相较量。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的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也凄惨地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好和罪恶尽收眼底,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在压抑和沉痛后去成长——读《挪威的森林》有感镇安中学高二(27)班刘墨涵断断续续地读着《挪威的森林》,终于在年前合上了这本压抑的小说。
坦诚地讲,合上书时,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等缓过来时,书中的一切却又不断地冲击着脑海,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死”这个字眼贯穿了全文。题词“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书中热情公道的木月死了,近乎完美的初美死了,温柔漂亮的直子死了,这些人都在渡边的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却无一不在渡边的某一人生阶段中离去,而渡边也因此明白了许多。木月死的那夜,渡边认识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其实自己初读时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也无法理解一个青年在朋友离世时的感受,只依稀觉得几分压抑和沉闷。而后来永泽写信告诉渡边初美死了,渡边一把将永泽的信撕掉,并不再与其联络。这的确多多少少有点令人难以接受,可却又在情理之间:之前的聚餐中渡边与初美的对话中也不难猜测出这一结局。惋惜之情从自己心底油然而生,不知是对初美的离世,还是为渡边心中的那份完美纯真的失去。
而直子的死却是最为我所耿耿于怀的。直子死得很突然,在玲子回信谈到直子病情加重后没多久,直子就自杀了。而渡边一直抱着对直子的那份爱意等待着她康复,等待着她搬来与他一同生活,可最后却只是得知了她的死讯。生活的灰暗令渡边难以承受,回忆的潮水淹没了他,他只得出外流浪,失魂落魄了许久,那种痛苦却无法缓解。他也明白任何哲理都无法治愈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所能做的唯有自己挣脱出来。而他也的确做到了,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而此时我也仿佛明白了一点木月死时渡边所明白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其实是生来便注定的,它没有完全独立于生,所以生者面对逝者即使感到失落痛苦,却依旧要活下去。
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短,在描写了渡边给绿子打电话便停笔,内心总觉得意犹未尽。有几分好奇,好奇渡边与绿子的结局;有几分悲伤,悲伤渡边迷惘却依旧得继续生活;有几分感慨,感慨唯有痛定之后才能成长。
《挪威的森林》给予自己的并非这份压抑与沉痛,而是懂得在压抑和沉痛后去成长。
奈何一世情,半生缘
——《半生缘》读后感
镇安中学高二(27)班夏强
总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年轻时曾怎样张扬肆意过,渐渐都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融在人群中,成为他们最鄙夷的样子。张爱玲的小说结局总是悲哀的,连着将她的全集读完,便也大抵对她故事的结束有了预测,即便早已料到必是个凄凉的结果,还是无法停止读下去。《半生缘》前几日读到一半,一切都突然急转直下,我对着曼璐与鸿才咬牙切齿,看着曼桢和世钧生生错过,一时放下书竟不敢再拿起。固然作为上世纪的作品,其中的桥段算新奇,然而每一个转折还是牵动我的心。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平凡的人物,生活在琐碎的日常中,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怀着这样那样难以启齿的心思。那时的曼桢和世钧还是处于他们最好的时间里一一人生比起仅有的十年青春是那样漫长,仿佛人活一世也只有那短短十年是为自己而活一一他们有未来,有彼此,哪怕家累重重,他们都并不觉得灰心,曼桢是坚强、有活力、有新思想的那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典型的人物,最终也失去了眼睛中的亮光。她身边的亲人加之于她的伤害成了把利剑,砍掉她所有的尖角,与世钧误会的分离加之生活艰难将她打磨成-个未老先衰的麻木的中年人。她攒了那十几年的想要告诉世钧的话,到了可以倾诉的那一天,也就成了两人自此之后清楚明白的永别。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想想十几年前的彼此,仿佛伸手便可触及,却已隔了一道鸿沟。小半生过去了,他们也终成了对生活妥协的中年人。对时间,我常抱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因为它太过庞大,太过神秘,没有人知道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不知道,等到数十年后,我是不是也会成为庸碌生活的人们中的一个。我现在还这样年轻,很容易对世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起码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总忍不住有些怜悯被时代落下的人们。多少人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年轻过,未经历多少生活的艰辛,抱着激昂的梦想,又归于平静。我怕我会失去对事物的敏感,每天牢骚满腹。读完张爱玲的小说,便有凄凉的情绪在胸中扩散。看着小说中的人物一点点被生活吞噬,将恶循环加至下一代身上,我觉得恨又无可奈何。《半生缘》中的人物最后都因为他们的妥协而错位了,那些错过的都成了念想,身上却一辈子都套着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