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志,不坠青云』
一幅精妙绝伦的字画需要精彩绝艳的才华赋予灵魂,运笔之人的功力深浅是决定字画成败的关键。但在此之外,创作者所用的工具作为载体,它们的优劣也是影响字画的主要原因。
笔墨纸砚与作者的神魂交融创造出了字画史上一幅幅经典作品,好的文房四宝能够引导作者凝神静气,下笔有神,宣纸的温润,墨汁的清香,狼毫笔的行笔流畅,还有砚台的坚固不朽,成就了中国书画工艺的传奇。
砚台又称为研,是汉族传统手工艺中文雅的象征。汉代《释名》中曾写道:“砚者研也,可研磨使和濡也”。
地大物博的中国为砚台的材质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各地匠人因地制宜做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砚台种类,尤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以及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并称“四大名砚”。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是宋朝著名诗人用以称赞端砚的诗句,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相传宋朝名臣包拯赴任端州,行事清正廉明,在任三年不持一砚归,成为与端砚不可分割的一段美谈。端砚最早产于唐代武德年间,由于质地优良深受文人喜爱,一度被尊为贡品提供给皇家,无论真文人还是假墨客,在当时都以能拥有一块端砚为荣。
一方好砚自有风情,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遇上墨块两相亲近,研墨不滞,发墨快,研磨出的墨汁细化,轻轻以毛笔沾之,下笔于熟宣之上,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退,便于传世。
好砚不受天气影像,无论酷暑严冬,用手按其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不干,一度能“呵气研墨”。
素手在侧,红袖添香是岁月静好,琴瑟和鸣的展现。翩翩白衣公子提笔作画,姣姣佳人浅笑晏晏,转瞬间砚台中便填满墨汁。
一方端砚见证纱窗下的小儿女情意,磐石无转,就好似端砚优良的石质,无愧它名砚的美誉。
物以稀为贵,伴随着端砚原料的逐渐枯竭,名坑不出材,好砚独几块,成为许多人的心头朱砂。砚台也讲究系出名门,名坑的石头从凿出便被贴上了标签。
老坑出产的端砚石材体重而轻,质刚而柔,轻重刚柔这两对矛盾体统一于一体,成就了它在砚材中领头羊的位置。
老坑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等,更有十分难得的鱼脑冻与蕉叶白。“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浸泡,老坑石材更为娇嫩细腻。
若说老坑石质最佳,坑仔岩与麻子坑便稍稍次之,坑仔岩石品花纹多是石眼,麻子坑则是鱼脑冻、蕉叶白等花纹居多,坑仔岩石眼色翠绿,麻子坑则是碧绿,两者不分伯仲,也成为孕育名砚的沃土。
成一方好砚凝诸多心血,传世名砚更是代表着古人心手合一的智慧。端砚制作过程复杂工序繁多,需经过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从原石历经千锤方得始终。
匠人一双明目在坑洞中挑选优质砚石,这一工序直接决定着端砚的名贵程度。名坑自古都以手工开采,耗费人力,不仅劳动强度大,还要求有高超的采石技术。
暗合着中国人顺势而为的理念,沿着原石自然生长的规律下刀,每一块原石的开凿都是工人手持利器与自然的一场争斗。
制璞是为砚台画骨的过程,一方端砚能否拥有最适合自己的形态要取决于制璞匠人的手眼。
用眼看透石材表皮下的真容,用手将砚石打磨成最合适的形状,修整过后,留下砚石最好的部分做墨堂。这是砚高雅之处,秉初心将最好的石质留给研磨,保持着端砚的真诚。
若是端砚的石质底料足够好,设计便是一场为其锦上添花的修炼。
端砚的设计讲究“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将砚石的瑕疵变为无瑕。制璞是工,设计为艺,灵思巧记下线以砚石为画布,勾勒一幅精妙美观的蓝图,将砚从实用性的工具升华为富有内涵与灵魂的艺术品。
图案为同样材质的砚台披上了不同风格的外衣,或有粗犷自然,或是精致细腻,随人随心,却都能遇到相知的所有者。
雕刻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弄巧成拙。一方难得好石需要遇到知音才能显现出最真实的原貌,若是不幸遇到庸工俗手,便是废了。
不少人孜孜以求佳品,却十分难遇,面对好石庸工,既爱其石,又恨其工,令人纠结。名家圣手雕刻出的砚台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
技法变化多样,刚健豪放以深刀雕刻,含蓄细腻则是浅刀细刻为主。细刻准确生动,线刻流畅细腻,繁简得当,去粗存精,一笔一刀,刻画着端砚的名贵。
好砚配名盒,唯有紫檀、酸枝、楠木等名贵硬木,才配得上端砚的身份。国人爱物是从根到顶,由内而外,深深懂得映衬得意义。在盒与砚两者相辅相成之下,显得端砚更加古朴凝重。
唯有功德圆满才是一路终途,经由磨光的砚石最终手感光滑,以墨浸石却也要褪墨处理才能显现砚台真容,历尽刀斧磨砺,方显诱人仪态,从此成为风雅者的掌中宝,心头爱。
许多人如今仍旧寻寻觅觅希望得到一方好砚,却多因阅历不足每每失利。
鉴别一方好砚,首先要看砚台材质、品相、工艺及铭文,好砚自有好品相,一眼望去便能够紧紧抓住人的目光;其二要伸手抚摸,好的砚台会给人以润滑细腻的感觉,再相较其重量,重者好,轻者差,以手指轻敲,若有竹木之声,便是一方上品端砚。
虽然好砚可遇不可求,但茫茫云海,心诚则灵,终会遇上属于自己的一方好砚。
一方砚台,促成了书画工艺的繁华,也蕴含了丰厚的“研”文化。华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工艺便如砚台一样,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内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传颂,重视。
手拿一杆毛笔,沾取墨堂中散发香味的墨汁,写下一笔中华文明传承的赞歌。
千年端砚琢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