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孩各个年龄段有极美的称谓,12岁被称为金钗之年,13岁被称为豆蔻年华,14岁是舞夕之年,15岁则是及笄。
通常来说,要及笄之后才能婚嫁。但在此之前就能定亲了,更早一点的说不定还指腹为婚或者订娃娃亲,如果女孩长到十三四岁还没亲事,父母该着急了。
现代十三四岁正是上初中的时候,都还是孩子。古代女孩长到这个年纪却已经是小少女,正如杜牧诗中所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眼看去如诗如画,男子能不喜欢吗?
《旧唐书》记载,“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这是说,武则天14岁时就美名远扬,李世民听说后召她入宫,立为才人。
武则天的母亲舍不得女儿,不断哭泣。她却很懂事地说“侍奉的是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但成亲最早的应该是清朝。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年出生,年就嫁给了努尔哈赤,才11岁。还有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13岁时嫁给皇太极,很难想像在此之前她就和多尔衮有一段情缘。
康熙的白月光赫舍里皇后,也是在11岁时嫁给他,快16岁时生下嫡长子承祜。早婚早育当然是很不好的,母子的健康都受到损害,承祜年仅四岁就早殇夭折,赫舍里皇后去世时也才22岁。
但是,虽然有着很多不好的案例,古代男子却还是很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原因也不复杂,喜欢年轻貌美的姑娘是古今男人的天性,但凡有条件,谁不娶个年轻的?就像有个段子里所说,男人很专一,少年时喜欢18岁的姑娘,中年、老年依然如此,一直没变。而且还欣赏白幼瘦,白、瘦不用说,幼就是指的幼态美。
比如北宋有名的词人张先,给12岁的琵琶娘写过一首词“朱粉不须施,花枝小。春偏好。娇妙近胜衣。轻罗红雾垂。琵琶金画凤。双条重。倦眉低。啄木细声迟。*蜂花上飞。”
词是很美,但过于香艳,不大正经,可见张先是风流子弟。果然,张先80岁时还纳了18岁的妙龄少女为妾,心里十分得意,忍不住想炫耀,在宴会上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结果惹来苏东坡的嘲讽“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但张先不以为耻,引为风雅之事。
另一方面,古代人普遍寿命短,活到50多岁就算高寿。人体也相应的成熟得更早,十三四岁可以当做现在的十八、九岁,机体发育完成。
更重要的是,古代朝廷为了增加人丁进而提高税赋收入、潜在兵员,向来鼓励早婚早育,有些朝代女孩子结婚晚还会被罚款。这种大环境之下,女孩嫁人早很正常。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