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他倒在刑场,14年后女儿成为开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文丨橙子来源丨正经婶儿(ID:zjshener)

前天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9面共产党员的旗帜,29个闪亮的名字。

大家看直播了吗?

在这29个名字中,有两个格外注目。

一个是与共和国同龄的李宏塔,李大钊之孙。

一个是与共产党同龄的瞿独伊,瞿秋白的女儿。

他们佩戴着闪亮勋章,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正如年前,他们的父辈带领中国走进觉醒年代一样。

那一年2月14日,北京大雪纷飞。一架慢悠悠的小骡车,穿过东边的朝阳门,出了北京城,走小路往天津行去。驾车的30岁上下,留着八字胡,戴金边眼镜,一身长袍马褂,手提包里装着几册账本,自称是个“会计”。他叫李大钊,是当时中国最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一般的政客不同,李大钊性格温和,谦谦君子。身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他从不高高在上,最喜欢教孤儿们写字。一个是“工”字,一个是“人”字。“工字下面一个人,为天,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这种思想后来影响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人物——毛泽东。但在那个迷雾还未散去的时代,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怎么办?如果没有先驱来让人们醒悟,就让你我化为骄阳、火炬,化为明灯般的存在。在李大钊的号召下,唐山京奉铁路余工人、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人、天津的人力车夫和杭州、九江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了爱国罢工。他们齐刷刷躺在铁轨上,用身躯挡住火车。掷地有声的喊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中国的!有了实际的社会力量,还需要有坚强的政党来提供信心和依托。李大钊再次站了出来。一切就是这么风云际会——历史所能给我们提供的精彩,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电影《建党伟业》里,重现了这一场景。“仲甫,到了上海,就做这个打算。”“好,你北我南,咱们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党。”这就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这将是“史上最完美的创业”。年4月6日,军警、便衣侦探突然闯入东交民巷,逮捕了李大钊。几天后,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绞刑架边,李大钊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后,英勇就义。北京《晨报》曾报道了当时的情况: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因为革命把大量的钱捐出去,在李大钊去世之后,妻子赵纫兰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她花了5年的时间才凑齐买棺材的钱,把丈夫安葬在万安公募的旁边。三个月之后,她也去世了。如果李大钊不选择革命,他能安稳、甚至光鲜地过一生。但,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穷困、最危险的道路。那条道路布满荆棘,凶险异常。可他依然要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红花的种子确实撒遍了各地。年4月21日,在李大钊为建党奔走的日子里,瞿秋白加入了他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说:“李大钊、张崧年他们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或是‘俄罗斯研究会’吧?),我也因为读了俄文的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的某几段,对于社会——尤其是社会的最终理想发生了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所以也加入了”。彼时20出头的瞿秋白,以其拥有敏捷的思维,优美的文笔,流利的俄语,成为新青年中的活跃分子。但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因为受到多方面思想影响,他的文章中,“虽有突变,却更显惆怅”。比如这首“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他自云诗中有“忏悔贵族”的“颓唐气息”。以酒抗浊,折梅驱邪,固然可贵,但是它对政治黑暗、社会恶浊的现实,不可能有丝毫触动。为了排遣心灵的苦闷,瞿秋白踏上了漫长的赴俄旅程。他要追寻俄国年革命巨变的原因,将俄国的革命文化,酿成有益于再造中华的蜂蜜。在这张首次公开的,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团员调查表中,记录下了瞿秋白的个人信息:结婚了没有:未职业:新闻记者做过哪些活动或革命的运动:参加五四运动……北京青年联合会政见:马克思主义来俄时目的:考察研究马克思主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苏维埃俄罗斯的感想”一栏,瞿秋白只填了一个字:“好”。这份简单履历表让人看到了这位革命先烈真实而又可爱的一面。在苏俄的日子里,瞿秋白加入了共产党。在《晨报》上发表了40篇通讯,约16万字。成为十月革命后,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此外,瞿秋白还写下了多达万字的,论述、译著、诗歌、杂文。和亦师亦友的鲁迅一起,成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年2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看病途中的瞿秋白不幸被捕。由于声名在外,监狱里,与瞿秋白接触的官兵,都向他索要题字。瞿秋白也一律求者不拒,予以满足。唯独各种形式的劝降毫无进展。直到蒋介石下达了“瞿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中正”的命令。年6月18日,瞿秋白面容平静身赴刑场。刑场之上,瞿秋白盘膝而坐,对刽子手说道:“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年仅36岁。英勇就义前,瞿秋白最后唱了一次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在瞿秋白就义后的很多年里,这首歌被传唱到了每个角落。他的女儿瞿独伊更是唱了无数遍。瞿独伊:(俄文清唱《国际歌》)那时候(我)很小,他牺牲时候我哭出病来了,我始终想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年出生的瞿独伊,今年一百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她,曾随父母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彼时7岁的她负责为代表做掩护,休会时为代表表演。而今天,唯一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同志。六大开完没多久,代表们先后回国工作,只留下瞿独伊留在原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一直到年,瞿独伊才离开莫斯科,从新疆回国。但没想到,刚到新疆,就被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在杀害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几位中共领导人后。敌人开始诱惑起年纪最小的瞿独伊:“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在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要求改善牢狱生活;参加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这些话这些事,父亲瞿秋白从没有教过她,但父亲的精神已经刻在了她的血液里。年,瞿独伊被解救回了延安。三年后,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此后的瞿独伊,再次回到了莫斯科。这一次,她和父亲一样,成为了新闻工作者。当然,这次,她拿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所以,你看,故事的背后,留存心间的往往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凝结在其中的传承。无数先人以它为信仰,被它激励。无数后人又受前人的精神鼓舞。在授勋仪式结束后,有记者采访了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位英雄后代,更具生活化的一面。有意思的是,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曾这样描述李大钊:“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这些描述用在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身上,竟也如此恰当。不得不说,血缘是很奇妙的。当然,更奇妙的是,他和李大钊一样谦和。被问及荣获“七一勋章”提名的感受时,李宏塔说自己“不够格”。当提到他的红色后代身份时,他说这不是荣耀,而是责任。事实上,够不够格,安徽人民的评价最公道。年,38岁的李宏塔转岗到了安徽省民政厅,理由是:“我喜欢直接与困难百姓打交道,给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最合我意。”此后,他在民政系统工作了18年,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正是因为李宏塔提前一个县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市地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部署,才让安徽受灾最轻。“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减少几分痛苦。”这是李宏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李宏塔的父亲李葆华在安徽工作期间,也常说这句话。作为英雄的后代,又久居高位,私生活自然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爷爷坐过马车,父亲坐过汽车,到了李宏塔这,只有一辆自行车。说出去,人们都不敢信。但确实是真的。在安徽担任领导工作的前20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被偷了一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直到年,李宏塔才因年龄增大,办公地变远,换了电动车,他笑称自己“与时俱进”。在李宏塔的影响下,儿子李柔刚也十分低调,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李柔刚,现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从李大钊到李葆华,再到李宏塔父子,一部家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前赴后继英雄史诗的缩影。当中国共产党进入下一个百年,他们的故事仍将延续。回想年7月,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开启了翻天覆地的一幕。百年过去,29位授勋者代表.8万名党员,展现出勃勃生机。正如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斯宇宙有不落之华,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一字一句,对应现在,极其震撼。一百年来,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也是在这一百年,一个又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每个时代都会渐去,但每个时代都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他们就像像一束光,让人无声跟随。在深情土地上,连点成片,生生不息。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走去。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瞿秋白烈士翻译的《国际歌》吧,愿这盛世,如他所愿,如千千万万人所愿↓看更多走心好文章请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by/8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