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吟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远

徐乐吟,来志超,邵江,等.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腔内治疗策略[J].中华外科杂志,,59(8):-.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腔内治疗策略徐乐吟 来志超 邵江 李康 张新 马江宇 刘暴{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院血管外科}

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是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简称B型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TEVAR的治疗策略是利用覆膜支架覆盖夹层的近端破口,从而恢复真腔血供,达到主动脉重塑。然而,部分患者同时存在的远端破口可持续存在,导致假腔血流不能完全消失,甚至夹层继续进展,成为TEVAR术后再次血管内治疗的常见原因。这一情况在存在内膜瓣增厚和纤维化的慢性B型夹层患者中更为普遍[1]。Wojciechowski等[2]指出,TEVAR只能保护支架覆盖区域的主动脉;而存在远端破口且远端破口流速较快,是影响假腔血栓化及主动脉重塑的不利因素[3,4],与迟发型主动脉事件存在关联[5]。因此,部分高危患者接受TEVAR的同时,有必要处理远端破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PETTICOAT、STABILISE、覆膜支架、开窗或分支支架、假腔栓塞、封堵器、Knickerbocker等多种选择。

一、PETTICOAT

PETTICOAT全称为ProvisionalExtensionToInduceCompleteAttachment,通过在传统覆膜支架远端衔接金属裸支架,更好地固定内膜瓣,可有效阻止远端真腔塌陷,压迫假腔,促进主动脉重塑,并预防分支血管灌注不足;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部分证实。在增加支架总长度的情况下,支架相关并发症并未增加,再干预率和支架诱导新发破口发生率有所降低。Melissano等[6]观察了25例接受PETTICOAT的B型夹层患者,真腔由术前的(84±29)cm3增加至术后的(±31)cm3,随访2年时增加至(±54)cm3,假腔则由术前的(±86)cm3分别减少至术后的(±85)cm3和随访2年时的(±)cm3。PETTICOAT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术后1年胸主动脉水平假腔完全血栓化率为70.4%,腹主动脉水平为13.5%[7]。Sultan等[8]比较了PETTICOAT和传统TEVAR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前者腹腔干水平真腔增加更为明显(P=0.)。Lombardi等[9]报告,PETTICOAT治疗后急性和非急性B型夹层的5年无夹层相关病死率分别为83.9%±5.9%和90.1%±5.9%,胸主动脉水平假腔完全血栓化率分别为74.1%和58.8%。一项纳入8项观察性研究例患者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PETTICOAT组较传统TEVAR组术后真腔体积更大,但两组主动脉相关病死率和假腔完全血栓化率相似。其中PETTICOAT组患者的基线更低,术前器官缺血和真腔塌陷的比例较高,但两组预后相似,提示PETTICOAT法对改善分支灌注是有一定帮助的[10]。Sobocinski等[11]针对存在术前器官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点。然而,目前PETTICOAT法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且数量有限,其效果仍需更强的证据支持。He等[12]对PETTICOAT法进行改良,先植入远端裸支架,后植入近端覆膜支架;此法可减少支架远端扩张比,并减少支架诱导新发破口[13]。改良PETTICOAT的远端再次发生夹层率(0比15%,P=0.01)和再次手术率(5.7%比20.4%,P=0.04)低于传统TEVAR,术后1年的真腔体积增加(ml比ml,P=0.)、假腔体积减小(60ml比90ml,P=0.)、假腔完全血栓化率(76.5%比29.5%,P0.)有明显优势[12]。Kazimierczak和Rynio[14]提出PETTICOAT的延长方案,在金属裸支架远端平行植入两枚覆膜支架,延伸至两侧髂动脉,适用于主动脉、髂动脉均受累的B型夹层患者。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道[15,16,17],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STABILISE

STABILISE全称为Stent-AssistedBalloon-InducedIntimalDisruptionandRelaminationinAorticDissectionRepair,由Hofferberth等[18]提出,在PETTICOAT基础上,对覆膜支架远端和金属裸支架行球囊成形,使内膜片与动脉壁贴合,于术中即刻实现胸腹主动脉血流的重塑。STABILISE存在球囊过度扩张造成主动脉破裂的风险,操作时需注意支架精确释放,并选择直径小于主动脉外径的球囊。此法更适用于主动脉远端尚未发生扩张的急性B型夹层。Melissano等[19]报告10例STABILISE患者的早期结果,均获得技术成功,并未发生主动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出院前CT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血栓化。STABILISE的中期效果良好,文献报道术后1年假腔完全血栓化率胸腹主动脉水平为%,而无支架覆盖的肾下腹主动脉-髂动脉水平为39%,主动脉增宽发生率为5%,均位于无支架覆盖的肾下段[20]。STABILISE促进假腔血栓化可能优于PETTICOAT,但目前文献报道的例数有限[21,22],缺少与PETTICOAT或传统TEVAR的对比,其效果有待证实。

三、覆膜支架

利用覆膜支架覆盖降主动脉以封闭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适用于夹层未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患者。此法有脊髓缺血的风险。郭曦等[23]报告41例患者接受mm的长覆膜支架或重叠覆膜支架治疗,1例发生术后脊髓损伤,经脱水及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Joung等[24]利用3个短段覆膜支架修复1例TEVAR术后假腔持续扩大患者的3个远端破口,6个月后随访显示假腔实现完全血栓化,阻止了假腔的进一步扩张。当远端破口位于内脏动脉开口附近时,于内脏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即可封闭远端破口。Bel等[25]报告了2例采用点状支架的患者,近端分支覆膜支架起自真腔,穿过假腔进入靶血管,随访均观察到假腔完全血栓化。然而,K?lbel等[26]认为,将支架通过内膜撕裂破口有一定难度,且支架长度可能不足以跨越假腔,故提出先用镍钛合金支架穿过假腔、后用覆膜支架衔接进入分支血管的方法。由于其应用范围较窄,目前并无更多点状支架植入的报道。

四、开窗或分支支架

当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较广,单用覆膜支架难以通过覆盖降主动脉全程实现假腔完全血管化。夹层累及内脏动脉开口时,使用开窗支架(配合分支支架植入)可延长支架的覆盖范围,同时保留分支血管灌注。Verhoeven等[27]使用此法治疗6例TEVAR术后假腔持续灌注导致夹层动脉瘤的患者,部分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内漏消失,部分患者Ⅱ型内漏持续存在,1例患者发生肾动脉闭塞。Oikonomou等[28,29]报告,开窗或分支支架治疗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7%、80.7%、70.0%,1年假腔血栓化率为85.4%。由于这一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对于主动脉走行和直径也有一定的要求,尚不具备广泛应用的条件。

五、假腔栓塞

假腔栓塞能有效减少假腔血液回流,可选择的具体器械较多。Loubert等[30]于年报告采用滤器、可拆卸球囊和封堵器阻断假腔血流,随访中2例患者均达到假腔完全血栓化。由于急性B型夹层患者TEVAR术后达到假腔血栓化的比例高于慢性B型夹层[31],多数文献仅针对慢性B型夹层的假腔栓塞疗效进行研究。一项纳入27例慢性B型夹层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弹簧栓(假腔较大者辅助血管封堵器)进行假腔栓塞治疗后,81.5%的患者达到假腔血栓化,其他患者接受二次或多次栓塞治疗后,最终假腔血栓化率达92.6%[32]。另一方面,Zhang等[33]对7例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假腔持续存在的患者进行了弹簧栓栓塞治疗,出院后发生2例夹层相关死亡,术后1年仅1例患者达到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血栓化,4例假腔未见好转,1例发生胸主动脉增宽;认为弹簧栓栓塞治疗的效果有限,尤其是已发生胸主动脉瘤样扩张者。此外,髂动脉封堵器也可用于假腔栓塞,然而其最大直径仅24mm,可能无法填充整个假腔,且其正圆的外形无法与多为新月形的假腔完全匹配[34]。部分研究者还探索采用生物胶、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等有机材料进行栓塞,实现完全或部分的假腔血栓化[35,36]。K?lbel等[37]缝合直径42mm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中部,通过减小其直径形成自制的大号血管封堵器,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假腔栓塞治疗,植入完成后,需于支架中部植入一枚血管封堵器,以完全阻断假腔的血流;此法首例患者为假腔直径36mm的慢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实现假腔完全血管化。此法因支架形似糖果,亦称“糖果塞”。此后,相关病例多有报道,且效果良好[38,39]。一项纳入18例慢性B型夹层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糖果塞治疗后,随访14.7个月主动脉完全重塑率为70%,动脉瘤稳定率为30%[40]。Wu等[41]对糖果塞进行改进,将一枚16mm×82mm的Endurant支架髂支修剪为20mm长,置于44mm×mm的胸主动脉支架外,支架释放后即成“糖果形”。第二代糖果塞是美国Cook公司推出的量产器械,中段直径与两端一致,释放后可自行封堵支架中部,无需额外植入血管封堵器;最大直径达46mm,长度达71mm,适用范围广[42]。总体来说,目前有关糖果塞的报道较为有限,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六、封堵器

目前应用的封堵器多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装置,暂无主动脉夹层专用的封堵器。B型夹层的远端破口可能位于内脏动脉附近,传统覆膜支架植入可能影响内脏动脉血供;而封堵器对锚定区的要求较低,封闭内脏动脉周围破口具有一定优势。Tang等[43]、Shi等[44]采用封堵器封闭B型夹层患者的远端破口,随访中均观察到假腔完全血栓化。封堵器对锚定区的内膜损伤小,可减少局部再狭窄、血栓形成、远端动脉栓塞等情况的发生率,但存在封堵器掉入假腔的可能性,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七、Knickerbocker

Knickerbocker最早于年提出,由于其形态类似灯笼裤而得名[1]。通过TEVAR覆盖近端破口后,于远端植入第二个直径较大的覆膜支架,将顺应性球囊置于第二个支架的中段,逐渐扩张球囊直至此处的内膜破裂,支架呈球形,向假腔延伸并阻塞假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进入假腔,且无需额外的器械[45]。该方法目前仅有3例报道,效果良好[1]。此法的主要风险是球囊扩张过程中可能发生主动脉破裂和出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远端破口的处理方法可配合TEVAR使用,但部分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待进一步证实。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精细化制定治疗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K?lbelT,CarpenterSW,LohrenzC,etal.Addressingpersistentfalselumenflowinchronicaorticdissection:theknickerbockertechnique[J].JEndovascTher,,21(1):-.DOI:10./13-MR-R.1.

[2]WojciechowskiJ,ZnanieckiL,KaszubowskiM,etal.Lateaorticremodelingafterendovascularrepairof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ks/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