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两小时金陵十三钗

昔有泊秦淮,商女不识恨,黍离悲已迟。

今有秦淮景,悠唱十三钗,金陵曲未止。

电影简介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张艺谋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大为、张歆怡、黄天元和渡部笃郎等联袂出演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讲述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战火纷飞

电影的开头便揭示了国家的窘迫。在当时,我们不仅缺少枪支弹药,还缺坦克和飞机,人员方面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还没有完成训练。但是战争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每一名保家卫国的士兵都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精神。

有个美国人约翰·米勒,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对他而言,来到教会主要是为了收敛钱财。因为当时国内战火纷飞,许多人都家破人亡,而为了圈钱来到中国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借着自己的皮囊,借着日军不会对他们开火,便趁火打劫拿到钱便一走了之。

到了本片的结尾,便述说了上世纪30年代,人们对风尘女子的看法。在和平年代,她们是边缘人,在战争年代,她们同样没有逃脱边缘。大红的唇色,精细修剪的眉形,画得挑起的眼角,蓬松卷发,斑斓的旗袍......不管她们如何装扮自己,风尘女子就是风尘女子,这就是当时的传统,“风尘女子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被社会放逐了。

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则是象征了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们。当时在日军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暴行下,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她们手无寸铁之力,要么被保护,要么逃亡,要么被杀害,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有尊严的死去。

粉黛峨眉

“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灰色的背景色下衬托压抑的时间段。尘土,灰雾,每个人都逃不出人间炼狱。电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艺术,但艺术是美化的世界。年12月13日,每个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不会忘却的一天。

影片的设计,每个慢动作:琵琶弦被割断,枪射进整个影片唯一彩色的教堂玻璃,十三钗把镜子摔碎……来自钓鱼巷的女人们,一来到地窖,就了胭脂香味。她们是轻佻的,风流的,是因为“不干净”没有资格进入厕所洗澡的。而恰充满恰也是她们,代替未经世事的女学生们赴日本军官拿下南京这座城市的庆功宴。

女学生们是十三钗们心中的化身,纯洁,善良,以及过另一种生活的希望。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13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有一首诗可以用来形容她们,“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吴侬软语

杜牧提笔沉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是秦淮歌女舞姬手中的琵琶声皆成了靡靡亡国音,而那秦淮河流经南京入长江终是溅出一曲“新歌”——《金陵十三钗》。

影片最开始妓女豆蔻手中的琴弦在逃乱中被割断,似乎一开始就象征了她们最后的归宿,自古红颜薄命。既然是战争题材的电影,革命先烈的情怀自然不必赘诉,而在这部影视中或那群妓女更值得我们为之感慨。

用胭脂俗粉来概括她们似乎不失偏薄,混迹市井的她们,一身痞气,破口大骂,硬闯教堂。明明是流离失所而来,整日里也能吞云吐雾,衣衫不整地嬉笑怒骂。把那桥头的红尘气息尽数搬进教堂,除了原是出身富贵人家受了教育的没落的玉墨还有一丝风骨,其余人尽是风流。

可这样的一群人,一个为了圆小士兵的梦丢了性命惨死妓院,一个为了拖住日本兵追逐同伴的脚步不肯撒手。那曾经在学生口中最为肮脏的血染红了她们身上的旧旗袍。剩下的十二人洗尽浓妆,穿着朴素的衣服,没了往日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也不再是船只轻晃,月色入水,一曲红尘,轻哝慢挑的意蕴。轻声哼唱的《秦淮景》,声音依旧细腻得像落在艄公蓑衣的绵绵不绝的春雨,滑过青石,滴过屋檐,只是这一次却又混进冬日沉厚的雪,宁静得如听雪入眠。江南锦绣,金陵风雅,瞻园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细细品来,细细尝,这一段情。那天她们还笑着,阳光透着彩色的玻璃窗,梦幻得像彩虹像百花像一切美好的东西照耀在她们身上,而那一刻她们就像还不曾历经风霜,宛如初春枝头刚刚绽放的第一朵花。

那时候的秦淮不再艳丽,不再有诗情画意。小桥流水里倒映出的不是人家炊烟,而是草丛上沾染的抹不开的血迹,画舫阁楼中不再是一曲新词酒一杯蕴味,而是烽火枪声,厮杀哭喊的悲惨。

而她们就是盛开在人间天堂的一朵朵花,不起眼不特别,在天堂转变成地狱的时候,她们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着花的娇柔去抵挡风雨的摧残。即使化作尘泥,芳香仍故。

大多数的伶人娼妓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了些许的唏嘘,偶有赞美却也只是茶饭时的一段谈资。但这群“北平最美的女学生们”却因电影而被世人所知,那穿着旗袍的十三钗,一步一婀娜,唱着《秦淮景》,缓缓向我们走来。秦淮景,秦淮情。

评论区

直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豆蔻为了她的琵琶冲出去惨死的情景,有时我也会想,“为了一把琵琶,她值得吗?”哦,她值得。猛然间的领悟,原来让豆蔻拼了命去守护的不是琵琶,而是她精神的寄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这群秦淮妓女只能在边缘上游荡。

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电影被涂抹上一种莫名悲情的色彩,在那段战争的年代,生命看起来如此的卑微。但面对日本人的霸凌侵略,原本被人唾弃的秦淮妓女为了保住女大学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得这份悲情变得凄美壮丽。

那曲《秦淮景》啊,好听。那是十三钗第一次穿上学生服唱这首歌,歌声远远飘荡,飘出了地窖,飘出了教堂,飘出了中国,飘进了人心,它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古远的秦淮河岸,就这样在你耳畔唱着。

“商女亦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丁禹婷

南京,古称金陵,六朝古都。这里曾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激扬文字的身影,但在过去的某一天,这个绝美如画的地方被烽烟所笼罩——南京大屠杀。而今天,张艺谋用六亿资金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地方过往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凶恶的屠夫、铁血的军人、流亡的学生、卑微的妓女和神圣的教堂。这个故事很简单,无非是在屠夫凶恶的屠刀与教堂神圣的光辉之下,军人的铁血流干,学生继续逃亡,妓女被迫委身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又复杂,它用一帧帧弹片与血肉横飞的画面展现出金陵的傲骨,它用一声声哭嚎与掷地有力的回升吼出了国人的勇气。当十二个妓女为了学生坐上货车,当乔治拾起勇气与他们共同驶向日军魔巢之时,横尸遍野的南京仿佛又重现了当年的壮丽。

——井文健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ss/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