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超声诊断

正常肝脏解剖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重量约为克。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肝脏上界与膈同高,平右侧第五肋间,成人肝下界一般不超过右侧肋弓,在剑突下约3cm。小儿肝脏下缘可低于右肋缘、但不超过2cm。

近似楔形,右大厚钝,左小扁薄

分膈面脏面

膈面向上隆起

紧贴膈肌

镰状韧带附着

脏面朝向下

表面高低不平

脏面有“H”形的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

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

后部有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部胆囊窝

后部下腔静脉窝

横沟即为第一肝门

肝的脏面借右纵沟

分为左右两叶

右纵沟左侧、横沟前下方分出方叶

肝门横沟后上方分出尾状叶

肝的比邻

肝内血管

(一)肝静脉

肝静脉分三支即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三大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位于膈肌下方约1cm处,称第二肝门。

分为主干型和分散型:

肝左静脉多为分散型,其主支位于左叶间裂内并进入左外叶上段和下段之间。

肝中静脉主干型多,一般主支大部分位于肝中裂内。

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可先合成短干,然后汇入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多呈主干型,主干大部分位于右肝叶间裂中,单独汇入下腔静脉。

(二)门静脉

门静脉主干是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背侧汇合而成,居于胆总管和肝动脉之后。

门静脉从第一肝门开始,分左右两大支。左支沿横沟向左侧横行行走,名左支横段,待抵达左内、外叶交界处,折向足端走,与横段垂直,形成独特的“C”形结构称矢状段,末端稍膨大称囊部,与肝圆韧带相连,后者为脐静脉闭锁后的残迹。

门静脉左干横部、矢状部及左内叶支和左外叶上、下段支的空间投影图像呈“工”字形:门静脉右支较短,约1.5cm左右,向右水平走行分成右前支和右后支,前支和后支分别再分成上段支和下段支:门静脉右干及分支,当探头沿着门静脉主干右上方移动可显示右干,其远端“Y”型分叉:门静脉主干及右支长轴和胆囊长轴呈空间"垂直",立体投影空间排列呈"飞鸟样":(三)肝动脉

肝动脉位于门静脉的左前方。起源于腹主动脉第二腹侧支——腹腔动脉。在腹主动脉横切其分支显示最好,呈“Y”型分叉,左支脾动脉,右支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向右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为肝固有动脉,在肝门分为左右两支。

(四)胆管系统

在肝内与门静脉走行基本一致。

肝脏分叶分段

(一)通过肝裂分叶

正中裂--左右两叶

左叶间裂(沿肝圆韧带和左纵沟)--左内叶和左外叶

左段间裂--左外叶上、下段

右叶间裂(由肝前缘胆囊切迹右侧部分的外中三分之一交界处,斜行至下腔静脉右缘)--右前叶和右后叶

右段间裂--右后叶上、下段

(二)通过肝静脉进行分叶

肝静脉主干在叶间裂或段间裂内行走,易于超声显示,最便于进行肝脏分叶、分段。

1.肝右静脉行走于右叶间裂内-右前、后叶分界

2.肝中静脉行走于正中裂的后半部和尾状叶内,右半肝与左半肝分界

3.肝左静脉近端走行左叶间裂内-左内外叶分界

4.肝左静脉远端位于左段间裂内-为左外叶上段和下段分界

肝左右叶的超声分界标志(肝中静脉)肝左右叶的超声分界标志(胆囊切迹-下腔静脉左缘连线)肝左内外叶的超声分界(肝圆韧带-门静脉左支矢状部-静脉韧带)肝左外叶上下段的超声分界肝右叶上下段的超声分界

肝脏超声检查方法

探查前准备

当日禁早餐。如同时胃肠钡餐透视检查,应先行超声检查。若腹内积便或积气较多,可于检查前夜服缓泻剂。

检查体位

1、平卧位充分暴露上腹部,两手上举。

2、左侧卧位是探测肝脏常用体位,肝脏因重力下移,胃肠移向左侧有利于对后位肝脏、肝门管道的检查。

3、右侧卧位可显示肝左叶特别是左外叶上段肝区及左肝边角。

4、坐位或立位深吸气,使肝位置下移,适用于腹胀或肥胖者。

探头部位

1、右肋下

2、右剑突下

3、左肋下

4、右肋间

声束扫查切面

1、纵切

2、横切

3、斜切

系统性扫切

1、连续顺序纵行或横行扫切

2、连续顺序侧角扫切

3、声束交叉定位

辅助显示:

1、改变体位

2、呼吸动作(吸气后屏气、呼气后屏气)

3、尽量侧角搜索

正常肝脏声像图及正常测值

肝脏的形态、轮廓

肝脏的膈顶部向下至肝门的横切面呈楔形。右叶大而厚,为楔底,钝圆。左叶小而薄,为楔尖。肝左叶后面为胃区强回声,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在肝尾叶的深部。肝脏的矢状切面近似三角形,底在膈下。肝膈面贴于前腹壁,脏面凹凸不平。

包膜与边缘

肝包膜因含有纤维结缔组织,肝膈面包膜光滑呈纤细的强回声。肝左叶边缘锐利左下缘角在35~45°之间,右下缘稍钝圆,80°以内。肝与右肾之间有明显的强回声分界。

肝实质

正常肝实质显示中等回声,光点稀疏、细微、分布均匀,肝内管道系统走行正常,纹理清晰。

肝内血管

1、肝动脉 宽约0.3cm左右,峰值流速50cm/s,占肝脏总血流量25%。

2、门静脉 主干宽0.8-1.4cm,血流速15-26cm/s,血流方向向肝,流速并非恒定

3、肝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肝静脉壁不易显示,直而柔软,管腔内血液显示清晰,血流频谱呈“W”形。

肝脏的韧带

1、肝圆韧带

横切面,左内外叶之间,门静脉左支矢状部与肝表面之间,强回声条索状,横断面呈强回声斑。

2、镰状韧带

通常不易看到

3、静脉韧带

高位肝脏横切面肝左外叶与尾状叶之间,静脉韧带呈条索状强回声作为这两叶的分界。

肝脏各径线正常测值

━━━━━━━━━━━━━━━

径线数值(cm)

━━━━━━━━━━━━━━━

 左叶厚度<6

 左叶长度<9

右叶厚度<10

右叶斜径<14

━━━━━━━━━━━━━━━

正常肝脏声像图:左图为肝右叶肋间切;右图为肝左叶剑下纵切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正常肝脏声像图:肝右肋缘下斜切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在世界癌症发病率中居第五位,在癌症致死率中居第三位。原发性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肝癌(90%以上)、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和混合性肝癌。大于80%的肝细胞性肝癌继发于肝硬化。

病理

年全国肝癌病理分类法:

1、弥漫型:癌组织弥漫分布,与肝硬变结节不易区分

2、块状型:5cm为块状型边界清楚/不清楚,有完整/不完整包膜,10cm为巨块型

3、结节型:直径不超过5cm,多数为多结节,常伴有明显肝硬变

4、小癌型:肝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的

根据年病理分类标准,HCC大体病理改变:

1、巨块型:单发的大的病灶,可伴有周边卫星灶

2、结节型:肝内多发独立的结节样病灶

3、弥漫型:肝内弥漫分布的微小结节样病灶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但有80%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升高。检测患者血清中AFP含量可为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提供重要指标。晚期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腹胀、腹痛、黄疸及腹水。

声像图表现

癌结节声像图普遍表现:

1、包膜(capsule)

2、内部回声(internaiecho):低回声型、高回声型、混合回声型

3、周围暗环(Surroundingdarkring)

4、后方回声(posteriorecho)

包膜

多具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

低回声结节

病变区回声较周围肝组织低,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较清晰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明显,边缘较整齐,内部回声较均匀,病变一般较小,多在1-2cm以内。

高回声结节

病变区回声高于周围肝组织最常见,形成一类圆形高回声团块,境界清,边缘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匀,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周围有一近似无回声的暗环称为声晕。

混杂回声结节

病变区高低回声混杂,可有结节中心液化,声晕等。

周围暗环(surroundingdarkring) 

为肿瘤结节推开其周围小血管而形成周围血管环绕征。

后方回声 

常无明显变化,可有轻度增强。常有侧方声影。

肝癌声像图五大特征

1、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椭圆形,具有声晕(acoustichalo)

2、多形性:多种回声,多种形态

3、多变性:生长过程中形态回声发生变化

4、生长迅速(倍增时间89天)

5、常具肝硬化基础(80%) 

肝癌的扩散及转移1、癌栓

门静脉癌栓

肝静脉癌栓

下腔静脉癌栓

2、肝内扩散

通过门静脉和肝内淋巴管

3、转移

肺,肝门淋巴结

周围组织的继发征象

1、癌肿肝内转移征象:卫星癌结节

2、癌肿肝内挤压征象:肝包膜局限性膨隆(驼峰征)

肝内血管压迫征、绕行征

肝内胆管扩张

3、肿块肝外挤压征像

小肝癌的声像特征

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多个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彩色多普勒为彩点或彩斑组成的彩带或彩环,呈花蓝样。

分型

根锯肿瘤增大为二倍大小所需的时间划分:快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3个月)

中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3—8个月)

慢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8个月)

基本回声特征

1、基本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多见,癌肿边界均较清楚

2、基本回声类型:低回声结节(多见)90%

高回声结节10%

分隔型结节1%

等回声结节

3、声像图与直径的关系小肝癌回声水平的变化一般是:

低回声型(2cm)等回声型(2.5cm左右)

高回声型(3cm)混合回声型(3.5cm以上)

4、生长速度与声像图的关系:生长速度慢者,常显示为低回声型;

生长速度较快者,多数有明显的声晕环绕;

生长速度中等者,上述两种回声类型兼有。

5、重要特征:声晕;后方回声增加;侧方声影

低回声结节

1、圆形或椭圆形;2、细薄包膜;3、侧壁回声失落;4、后壁轻微增强;5、内部回声均匀,中心点状高回声;6、后方回声轻度增强;7、侧后声影。

高回声结节

1、圆形或椭圆形;2、包膜不明显;3、窄暗环;4、内部回声不均匀。

分隔型结节

1、包膜较厚;2、圆形或椭圆形;3、弱回声为主;4、多条分隔。

等回声结节

小肝癌的某一阶段

弥漫性肝癌

1、肝脏明显增大

2、中度或重度肝硬化图形

3、于数叶或全肝分布不规则的粗亮光点

4、易见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

5、常伴AFP极度升高

彩色多普勒声像表现

在肝癌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彩色血流PV可见高速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大于50cm/s,RI0.6。

病变区血管的改变:包绕、刀切样中断

超声造影CEUS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对>px的肝癌超过90%

,与CT和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诊断的准确率相似;对<px的肝癌也可达80%以上,仅次于血管造影,而优于其它影像检查技术。

超声对肝癌的定位诊断:符合率87%—93%,但仍劣于CT和血管造影。

超声对肝癌癌肿数目的评估:不及肝血管造影和CT检查。血管内癌栓的检测:最为简单、易行和可靠的诊断方法。

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

肝血管造影为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为创伤性诊断法,不能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肝血管造影为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为创伤性诊断法,不能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CT和超声检出率相妨,磁共振对小于50px的肝癌检出率仅为33%,明显低于CT和超声,而且CT和磁共振检查设备及检查费用昂贵。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小肝癌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

鉴别诊断

低回声小肝癌与肝囊肿鉴别:

肝癌为低回声且后方回声无增强或稍有增强,肝囊肿为无回声区且后方回声显著增强。

回声增强型肝癌与肝血管鉴别:

前者内呈结节状回声,周围多有声晕,肿瘤质硬,后者呈网络状结构回声,周围多无声晕,肿瘤质软。

混合回声型肝癌与肝脓疡鉴别:

声像图较难鉴别,主要是结合病史及短期随访。

弥漫型肝癌与肝硬化鉴别:

除根据甲胎蛋白指标外,前者肝脏体积常增大,而后者肝脏体积则缩小。

转移性肝肿瘤

声像图特征

乳癌(牛眼征或声晕样)

胃癌(高回声结节或囊实质性)

胰腺癌(弱回声小结节或囊实质性)

结肠癌(高回声结节或钙化型强回声结节)

肺癌(高回声结节或分隔型囊实性)

肾癌(高回声结节,肾盂癌低回声结节)

胆囊癌(低回声结节,边缘不规则)

十二脂肠肉瘤(低回声、高回声环状分层)

卵巢癌(高回声、囊实性结节)

恶性淋巴瘤(弱回声结节,包膜十分清晰)

黑色素肉瘤(低回声结节,包膜十分清晰,中心较多点状高回声;较大的实质性高回声结节,中心为小型无回声区)

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转移性肝癌具有无损伤,方法简便易行和费用低廉的特点,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转移性肝癌肺转移癌牛眼征胆囊癌肝转移肝转移癌,其内有坏死液化

肝血管瘤

病理

肝血管瘤多属海绵状血管瘤,切面为圆形或楔形,呈蜂窝状,由多数小血管组成,亦可由较少大血管组成。质柔软,受压后变形,去压后恢复。发病率0.32—2%,占良性血管瘤的41.6%,女性多于男性,单发90%,多发10%。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多见。

临床表现

1、一般无症状

2、大的血管瘤肝肿大明显,伴胀痛

声像图表现

1、肝内边界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2、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3、常具边缘裂开征或血管进入、血管穿通征

小型(3cm)血管瘤声像表现 

多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并具边缘裂开征,内回声欠均匀,可见管状或点状小无回声呈筛孔状。

低回声型较少见,周围甚厚的边缘,内部为圆形、椭圆形、管状的较粗血管壁,常可见血管进入、血管穿通征。

中型及大型血管瘤声像 

图像多为混合回声,内部多布满圆形、椭圆形及管状暗区。加压后形变。

彩色多普勒声像表现

血管瘤内部因血流缓慢故不易显示彩色血流,有时可探及少许点状、短线状静脉及动脉血流。

鉴别诊断

主要与肝癌作鉴别:

1、小血管瘤的小结节几乎均为回声增强型

2、低回声小血管瘤具厚壁,常见内部管道及

3、血管穿透肿瘤

4、中型及大型血管瘤具有内部血窦及瘤体的可压缩性

5、血管瘤的生长缓慢

肝囊肿

病理

潴留性:肝内小胆管慢性不全阻塞(常因炎症、水肿、结石阻塞或疤痕收缩所致)囊内多含有一定浓度的胆汁。

先天性:常为多发,不含胆汁

囊肿大小不等少数囊肿内有分隔。

临床表现

小囊肿可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可有食后饱胀,腹痛等症状,合并感染时可伴寒战、发热、腹痛、黄疸。

声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

2、无回声,壁薄光滑

3、表浅部囊肿混响效应前部常呈低回声

4、小囊肿可因部分容积效应可呈低回声

5、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6、囊肿两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现象

7、囊肿可为单个亦可为多个

多囊肝典型声像图特征:肝肿大,肝内多个大小不等相互联系的液性暗区,常伴多囊肾或多囊脾。

临床价值

超声对肝囊肿诊断准确率可达98%以上。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抽吸和硬化治疗的疗效满意,为肝囊肿的治疗开创了一种非常简便而有效的新方法。对多囊肝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确诊的首选方法。

鉴别诊断

与实质性低回声区作鉴别,后者无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肝脓肿

病理

肝脓肿可分阿米巴肝脓肿及细菌性肝脓肿两大类。

阿米肝脓肿体积一般较大,脓液是由肝组织坏死而被溶组织酶溶解后形成的,脓腔壁早期为肝细胞坏死,以后有纤维组织形成,多为单发。

细菌性肝脓肿早期仅为炎性反应,病变过程中可趋于自愈,也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许多小脓肿,再逐渐融合或扩大成大脓腔。腔内是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细胞形成的脓液。脓腔周围肝组织常炎症水肿,脓腔多为多发。

临床表现

发热,常呈弛张型高热、恶寒、盗汗。肝区疼痛及明显压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阿米巴肝脓肿患者常有痢疾史,粪便中可检出阿米巴原虫,细菌性肝脓肿血培养可能阳性。

声像表现

1、脓肿壁较厚,可达数毫米,多数外缘比较

2、整齐,但内缘不平整,呈虫蚀样内壁

3、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4、侧壁较清晰,无回声失落现象

5、内部的脓液典型者呈分层分布

6、周围肝组织有稍高或低回声的炎性反应层,回声逐渐减弱

7、在慢性肝脓肿中常出现囊壁钙化

8、产气杆菌-可出现彗尾征

病变周边蛋壳样钙化,内呈低回声,手术证实为慢性肝脓肿

彩色多普勒声像表现

脓肿周边可见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可探及动脉血流。

鉴别诊断

肝癌:肝脓肿特征为厚壁、周围炎症反应

肝囊肿:完全液化的肝脓肿壁较厚,具有清晰的侧壁,内壁常高低不平

临床价值

对肝脓肿诊断准确率在95%—98%之间。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和置管引流的治疗成功率85%。且组织损伤小,穿刺所得脓液可进行细菌学检查等,有助于脓肿的病因诊断和选择敏感的治疗药物。

肝包虫病

病理

病变于右叶较多,受累肝脏体积较大,巨大囊肿常突向肝表面,切面可显示内囊壁及外囊壁。常见子囊、孙囊及囊沙。

临床表现

肝区肿胀,不适,有疫区犬、牛、羊频繁接触史,casoni试验阳性。

声像表现单囊型 

其壁较厚,在囊肿四周的邻近肝组织常见有反应性回声增强层

多囊型 

常集中在肝脏的一个或几个区域

囊沙型 

囊内实质性光点、光带、光团。分为混合型(多囊型部分囊内实质性光点)和母子囊型(囊中囊)

鉴别诊断

1、肝囊肿 囊壁为单层,较薄

2、与多囊肝鉴别,本病如表现为多囊、则相对集中;多囊肝常随机分布。囊壁周围有否反应性回声

增强层可作为

本病与多囊肝

的鉴别要点。

临床价值

超声显像对肝包虫病具有很高检出率,诊断符合率达97.2%。对治疗病人进行随访其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脂肪肝

病理

肝内脂肪含量增加至40%-50%,或全肝脏1/3肝小叶脂肪沉淀,称脂肪肝。脂肪肝为肝脏实质的脂肪浸润,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色泽变黄,肝缘变钝。质柔软,切面隆起呈油腻状。镜下肝细胞内外脂肪浸润,肝细胞脂肪变性。轻中度者脂肪在肝小叶中心或周边区,重症者脂肪呈普遍分布,有局部炎症和坏死。

临床表现

常无特殊体征,有肝肿大,柔软,但在后期并发肝硬化时,肝触诊变硬。

声像表现均匀性脂肪肝

1、肝肿大,光点细密;

2、肝脏浅部回声增强,深部衰减变暗;

3、肝内管道变细小。

非均匀性脂肪肝

脂肪浸润区呈高回声,正常的肝组织呈相对低回声区。

局灶性脂肪肝:

弥漫性非均匀性脂肪肝(正常的肝组织常位于肝左叶、胆囊周围):

局限性脂肪肝:

鉴别诊断

局限性脂肪肝需与肝癌作鉴别:边界较清楚,呈不定形,后方无衰减,周围无声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病理

早期肝肿大,晚期肝缩小,包膜变厚呈结节状隆起,质硬,门静脉增宽、脾肿大。切面可见肝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弥慢性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代偿期除肝区轻度不适及消化不良,脾功能不同程度亢进外,可无其它特殊表现。

失代偿期表现为出血,腹水、黄疸、重度门静脉高压及内分泌失调等。

声像表现

1、肝脏失去正常形态,体积较小。

2、肝脏包膜回声增强,表面高低不平,有的呈锯齿状。

3、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

①回声增强的光点,粗细不均。

②线状回声增强,可见短小粗线状增高回声。

③网状回声增强,各个方向的线条状回声汇成网状、网眼大小不等可小如绿豆、大如蚕豆。其间为病变较轻的肝细胞小岛及再生的肝结节,形成边缘不清晰的低回声区。

④片状回声增强,出现小片状回声增强区。

4、肝静脉变细

门静脉系统:主干扩张超过1.3cm;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亦可扩张。

肝动脉代偿性扩大。

5、脾大

6、腹水

7、胆囊缩小,壁增厚,胆囊壁水肿严重者呈夹层

肝硬变声像

肝脏形态失常,缩小,边缘变钝

肝包膜增厚呈锯齿状或凹凸状

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

门静脉系统扩张、脐静脉重开

脾大、腹水

胆囊壁水肿

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增粗,血流速减慢、反向

肝动脉血流速增快

脐静脉重新开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脾大、脾静脉曲张

脐静脉重新开放:

鉴别诊断

肝硬化主要与肝癌鉴别,肝硬化的低回声区应与小肝癌的低回声区作鉴别,片状高回声区应与小肝癌回声增强区鉴别。

肝血吸虫病肝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引起肝脏病变。

病理

肝脏因慢性虫卵结节,虫卵钙化,小叶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以小肝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可使肝脏变硬、变小,导致血吸虫病性肝硬变。

声像表现

急性期无特异性声像,肝脏稍大,光点较密

慢性期及晚期

1、肝脏缩小或不规则。肝表面不光整,呈锯齿状。

2、肝脏实质内回声:呈现网格状回声增强区,增强光带将肝实质分隔成3cm的小区,小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3、肝硬化表现

4、脾大较显著

胆囊

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胆道疾病的首选而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目的主要为(1)确诊胆道结石,并能给出结石的大小、数目及位置;(2)确诊阻塞性黄疸,明确梗阻部位及部分梗阻原因;(3)了解胆囊收缩功能。

胆囊位于右纵沟胆囊窝内,呈梨形,为中空器官。长7~9cm,宽2~3cm,容量约35~50ml。分底、体、颈三部分。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在右上腹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胆囊底部一般游离。

胆囊体侧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膨出的后壁形成哈氏囊。胆囊颈向下与胆囊管相接。胆囊管长约3-4cm,内径约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前面与外侧是肝右叶脏面,内侧后方为十二脂肠及胰头,下方为右肾上极和横结肠。

肝外胆管

目前超声诊断仪能常规显示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正常胆管纵切面图像为相应门静脉前壁的管道,壁为纤细光滑的高回声带,管道内为无回声区。

位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和门静脉的右前方,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直径约0.6~0.8cm,管壁厚0.2~0.3cm,富有弹力纤维。

胆总管依行程可分为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

自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至十二指肠上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向下行走,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

2、十二指肠后段

紧贴在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面位于门静脉右前侧,下腔静脉前方。

3、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

约2/3穿过胰腺实质,1/3位于胰头的背侧沟内。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此段管腔较窄,结石容易停留。

4、十二指肠壁内段

此段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壁,并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

检查方法

胆道检查方法仪器的选择

1、实时超声仪

2、探头频率通常用3MHz或3.5MHz,肥胖者可用2.5MHz,儿童和消瘦者可用5MHz。

检查方法

1、病人准备:

禁食8小时

24小时禁食脂肪食物

X线造影3日后,胆系造影2日后

肠腔气体较多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2.检查体位:

仰卧位

右前斜位

胸膝位

坐位或站位

正常声像图

胆囊

多呈梨形,轮廓清晰,囊壁自然光整,后壁线明亮,囊腔内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为典型的囊型结构。

正常胆囊长9cm,前后径3cm,胆囊壁为一条较强的回声带。

肝中裂下段显示位胆囊颈部连接门静脉右支根部间的线状高回声带,是识别胆囊的重要标志。

正常胆囊:

餐后胆囊:

肝内胆管

超声可显示左右肝管,紧贴门静脉左右支前壁,内径多在2mm以内,若扩张,呈平行管征。二级以上肝胆管分支尚难以清晰显示。

肝外胆管

超声不易发现胆囊管与肝总管的汇合口,因此不严格区分肝总管与胆总管,可统称为肝外胆管。探测时多借助于胆囊、门静脉、下腔静脉、胰腺等作为超声解剖标志,超声显像可以将肝外胆管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肝门发出与门静脉伴行,主要为肝总管与胆总管上段,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并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易于显示,纵断图像在门静脉腹侧可找到与之平行的肝外胆管,与门静脉形成双管结构,直径小于门静脉的1/3,一般在1~5mm。肝外胆管下段不易显示,一般不超过8mm。

胆道系统正常测值

━━━━━━━━━━━━━━━

径线数值(cm)

━━━━━━━━━━━━━━━

胆囊长径<9

胆囊宽径<3

胆囊壁厚度<0.2-0.3

肝内胆管<0.2

肝外胆管<0.8

━━━━━━━━━━━━━━━

急性胆囊炎

病理

1、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稍肿大,壁轻度增厚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大,壁明显增厚,胆汁浑浊或为脓性。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形成胆囊周围脓肿。

3、坏疽性胆囊炎:囊壁极度膨胀,可发生坏死、穿孔并发腹膜炎。

临床表现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墨菲征阳性

可有轻度黄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

声像表现

单纯性胆囊炎初期缺乏诊断性特征,化脓性胆囊炎表现如下:

1、胆囊肿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线模糊,外壁线不规则。

2、胆囊壁弥漫增厚,呈高回声,其间弱回声带,形成“双边影”。

3、胆囊腔内出现细小或粗大光点,呈云雾状,为胆囊积脓。

4、超声Murphy征

5、多伴胆囊结石,常嵌顿于颈部

6、胆囊收缩功能差或丧失。鉴别诊断

1、与慢性胆囊炎鉴别

2、胆囊内沉积物的鉴别

3、胆囊壁增厚的鉴别

慢性胆囊炎

病理

慢性胆囊炎常因急性炎症未彻底治疗所致,多伴有结石,其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粘膜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粗糙不平。

如胆囊萎缩硬化变小,称萎缩性胆囊炎。

如胆囊增大,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称肥大性胆囊炎,并可导致胆囊积液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多不典型,不明显

多有胆绞痛病史

声像表现

1、轻型慢性胆囊炎无明显声像图特征,壁可稍厚。

2、胆囊壁增厚,呈均匀的弱回声或中高回声,厚度大于3mm。

3、胆囊腔内可出现中等或较弱的沉积性回声团,无声影,可缓慢移动和变形。

4、胆囊萎缩,囊腔变小甚至闭合,仅能看到胆囊区呈弧形光带,后壁显示不清。如合并结石形成“WES”征。

5、胆囊无收缩功能

6、增殖型胆囊炎,壁大于1.5cm。

  萎缩型胆囊炎,囊腔缩小。

鉴别诊断

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癌

胆囊萎缩与肠腔气体

胆囊结石

病理

分为色素性结石、胆固醇性结石、混合性结石三类。

我国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为主。

胆囊结石往往合并胆囊炎,且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胆囊缩小,囊壁增厚,腔内可充满结石。

临床表现

胆绞痛,突然发作突然消失。

部分伴有高热和轻度黄疸。

右上腹压痛。

超声检查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

典型的胆囊结石三大主要征象:

1、胆囊腔内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光团边界清楚、明亮稳定,并能在两个垂直切面得到证实

2、伴有声影边缘锐利的“干净”声影

3、改变体位时,沿重力方向移动

胆囊结石的声像图分型

Ⅰ型(典型结石):三大主征

Ⅱ型(填满型):胆囊内充满结石,胆囊腔内液性暗区消失,胆囊前壁呈弧形或半圆形中等或强回声带,其后有较宽的声影带,胆囊后半部和后壁轮廓不能显示。(“WES”征)

Ⅲa型(小结石型):胆石颗粒小,沉积层薄,声影不明显。

Ⅲb型(泥沙型):颗粒较大,趁机较厚的,可根据后壁沉积的强回声带、声影及可移动诊断。颗粒小,沉积层较薄,仅表现为胆囊后壁粗糙,回声较强,声影往往不明显,此时可变动体位仔细观察有无颗粒移动。

胆囊颈部结石:由于囊壁与结石紧密接触,其强回声团变得不明显,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有声影,此时可采用右前斜位,使结石移出。

胆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增厚,其内多见单发或多发的数毫米长的强回声斑,其后出现间隔相等,逐渐衰减的多次反射回声线段,形成“慧星尾征”,改变体位时不移动。

鉴别诊断

1、头孢曲松钠引起的假性结石

2、肠腔内气体强回声:肠气回声形态不固定,其声影内有多重反射的回声光带,不如结石声影清晰整齐,且随肠蠕动而移动。

3、与胆囊内非结石性高回声鉴别:均无声影,或无移动性,或移动缓慢。

4、胆囊内回声伪像

5、弯曲的胆囊颈或螺旋瓣

胆囊癌

病理

胆囊癌形态不一,多数为浸润性硬性癌,多为腺癌,偶见鳞癌。

胆囊癌常直接侵犯肝脏。

肝脏受侵犯或有转移肿大淋巴结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囊管阻塞时可继发感染积脓。

约70%的胆囊癌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

声像表现

1、小结节型

为胆囊癌较早期表现,病灶一般较小,约1-2.5cm。典型者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突向腔内

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好发于胆囊颈部,在合并多量结石时可能漏诊。

2.蕈伞型

为基底宽而边缘不整齐的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呈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常见多发,可连成一片,单发病灶以乳头状为基本病变。周边常见胆泥。

3.厚壁型

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局限型或弥漫型,表面多不规则,后者往往以颈部,体部增厚更显著。早期仅轻度增厚时诊断较困难,与慢性胆囊炎不易鉴别。

4.混合型

胆囊壁规则增厚,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人胆囊腔,此型较为多见。

5.实块型

胆囊肿大,液性腔消失。为一个弱回声或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或胆囊腔内充满不均质的斑块状回声。因癌肿浸润肝脏使得肝与胆囊之间的正常强回声被破坏中断消失,胆囊轮廓显示不清,本型易误诊为肝内肿瘤.

彩色多普勒声像表现

在癌结节内可见彩色血流,并可探及动脉血流。

鉴别诊断

1、胆囊壁本身良性病变形成的增厚或隆起性病变,如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良性腺瘤、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肉芽肿等

2、胆囊腔内回声形成的伪像,如泥沙样结石、浓稠胆汁团、凝血块

3、实块型胆囊癌须与肝脏或横结肠肿瘤鉴别

常见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超声表现

胆固醇息肉腺瘤样增生腺瘤腺癌好发部位体部底部颈部数目多发单发单发单发

大小(mm)多数10多数10---20

形态基底窄宽基底宽基底宽基底胆囊壁改变无明显不明显增厚

胆囊癌早期诊断

大于25px的胆囊隆起性病变或动态监测中生长迅速者;

结石周围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

“陶器样胆囊”;(11%—61%)

胆囊和胆管畸形;

胆囊萎缩纤维化。应高度警惕发生胆囊癌的可能。

胆囊良性腺瘤

病理

良性肿瘤,常为单发

直径0.5~4.0cm不等

分为单纯性和乳头状,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有蒂

乳头状腺瘤有恶变倾向,是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常伴有慢性胆囊炎

一般无明显体征 

声像表现

1、好发于颈部底部,可多发

2、呈乳头状或圆形结节,基底较宽,偶见有蒂

3、平均大小较胆固醇息肉大,多数不超过15mm

4、为高回声或中等回声

5、无声影,无移动性

凡大于10mm结节,要高度警惕恶性的可能

鉴别诊断

1、胆囊结石

2、陈旧性粘稠胆汁

3、息肉

4、早期胆囊癌

胆囊增生性疾病

胆囊内一种组织成分的过度增生,既非炎症,又非肿瘤,无恶变倾向。分为:

1、胆囊胆固醇沉着症

2、胆囊腺肌增生症

3、胆囊神经组织增生症

4、胆囊弹性组织增生症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Cholesterosisofthegallbladder)

胆固醇代谢紊乱,胆汁内含量增高,沉积于胆囊粘膜固有层的巨噬细胞内,逐渐形成凸向粘膜面的小结节。分为弥漫型和局限性两种。又称胆固醇性息肉。

声像表现

1、一般多发。

2、多为乳头状或桑椹状高回声结节。

3、体积小,通常均小于1cm。

4、多数有蒂,或是基底较窄。不随体位改变移动。

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病理

以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多见。多为胆色素性结石,肝外胆管多有扩张,其内充满泥沙样或混合性结石。肝外结石的特点是胆管梗阻和感染。胆管壁因充血、水肿、增生和纤维化而有增厚。除嵌顿外,一般不引起完全性梗阻。因结石较小,超声探查有时不能清晰显示。

临床表现 

多见于老年和壮年

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病史

静止期和慢性期无症状或类似溃疡或慢性胆囊炎

急性期出现腹痛、高热、黄疸三联征

重症患者可出现DIC、中毒性休克以致死亡

声像表现

1、有结石的胆管一般都扩张,大于6mm

2、胆管腔内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光团

3、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晰

4、强光团后方出现声影

5、强回声团发生移动是可靠证据

肝内胆管结石声像表现

1、在肝内沿胆管走向的强光团

2、强光团后方伴有声影

3、强光团有沿左右肝管及段间胆管走向分布的特点

4、结石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胆管一般都扩张。“平行管”征

5、肝实质回声粗大不均

肝外胆管癌

病理

癌肿可发生于肝外胆管任何部位,据统计发生频数依次为肝门部左右肝管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以及壶腹部。多为腺癌。

进行性黄疸为其主要症状。

位于胆总管下端者其症状与胰头癌相似。

临床表现

阻塞性黄疸突出,早期即可出现,可进行性加重。

与癌肿的部位有关。

声像表现

直接声像分为两大类:

1、扩张的胆总管远端有不均匀的中等强度回声团块,呈乳头状或团块状

2、扩张的胆总管远端突然截断或细窄闭塞,但是看不到团块。

CDFI检测显示团块内彩色血流信号。

间接声像:

1.病灶以上的胆管明显扩张

2.肝脏弥漫性增大

3.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转移。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肝外阻塞性黄疽相鉴别,特别是胰头癌及胆管结石。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CongenitalCysticDilationofBileDuct)又称Caroli病。

临床表现

腹痛、黄疸、肿块

声像表现

在肝内外胆管某一局限性扩大的无回声区

多呈圆形,或梭形

可单发,也可多发

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症

1、胆总管局限性无回声

2、壁薄,后方回声增强

3、与近端肝管相连

4、肝内胆管正常或轻度扩张

5、胆囊受推前移

6、囊肿内可有结石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1、囊肿沿左右肝管分布,并与肝管相通

2、肝内出现多个圆形/梭形液性暗区,亦可表现为节段性或较均匀性扩张

3、囊壁呈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线

4、有时合并肝外胆管囊状扩张

鉴别诊断

1、需与其它囊肿相鉴别            

2、要点为沿胆管分布,并与之相通,囊与囊相通

胆道蛔虫病

病理

多在肝外胆道,胆囊蛔虫较少见。胆管蛔虫常为一条,也可为多条。胆管蛔虫可引起机械性梗阻及细菌感染,虫卵或残体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临床表现

1、突发性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向右肩放射剑下深压痛

2、白细胞增多,粪便找到蛔虫卵

声像表现

1、肝外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胆总管明显扩张。

2、胆管内出现两条平行的回声光带,其中间为条状无回声区(为蛔虫的假体腔)。

3、实时显像观察到蛔虫的蠕动为特异性表现。

4、胆囊内蛔虫则在胆囊腔内显示双线状平行光带,多呈弧形或蜷曲状。

文章来源:超声联盟

分享内容至朋友圈

√分享: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查询:点右上角→查看







































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2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