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勿忘历史,令人敬佩的女子!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一部女性感性的战争片,女人、服装和摄影依旧张艺谋,几组父女关系的角色命运对比和开放式结局上也很扎实,如果最后少点煽情和压抑,多点合理的情感释放和情感升华,有缺点的角色性格最后可以有合理的让人信服的转变,这片子就绝了。细节上确实很好莱坞,叙事手法倒是很中国——煽情到滥情。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我必须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片子,不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深度。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战争场面不但逼真,而且宏伟壮烈,而有些场景,却又能拍的那样唯美,真的是大片水准。我想,历史固然是不能忘却的,但在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即便我们受了再大的苦,今日拿来再现,增加的也至多是一刻的仇恨,等到影片结束之后便几乎消失了的仇恨。可仇恨,不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电影,唯一的感触是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那么我不得不说,你吸收了这电影最没有营养的教育意义。有人会因为这仇恨而流泪吗?我不知道。可是我不会,那样的时刻,我甚至觉得流泪都是耻辱,懦弱的表现。面对侵略者,面对敌人,眼泪是最多余的东西。所有我哭了的场景,都是因为感动。为中国军人的勇敢;为神父的挺身而出以及危难之际的不离不弃;为秦淮女子们的大义凛然,为她们对小小欢乐的感恩,以及她们最后从容赴死时的哭或者笑;还为陈乔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承诺。
一个民族在受伤之后,最该看到的是希望,是我们曾经奋力走出伤痛的努力,是我们骨子里的不服输,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骄傲。而不是无数次灾难的重现。就像是电影里关于豆蔻的死一样,所有的人都猜得到,可所有的人又都需要那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有些事,不知道要比知道了好得多。而即便知道了,可能也会宁愿自己不知道。毕竟,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是的,过去了。我们需要从这部电影中习得的,不是那苦难带给我们的仇恨。王尔德说过:仇恨,以心智论是永恒的否定,以感情论,是萎缩退化的一种形式,它消灭一切,除了自己。我们需要从中学到的,该是如何为人,是如何不愧为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过去。在和平年代,你有没有对不起谁。而这样的战争年代,民族大义面前,你又是作出了什么选择。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帮过谁,那么你有没有害过谁?就像是电影中的书娟在危难关头,把鬼子从秦淮女子藏身的地窖处引开。那一个小小的细节,包含的不仅仅是女孩的智慧,更是为人最基本的原则,不可损人利己,更何况是损人不利己。总之,那个小小的举动,是落难民族间深情地体现:不论我多讨厌你们,但内心里总归还是明白的,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必须相互依赖,保护彼此。这种中国人同心同力面对侵略者的主题是真感人。
感悟一:一曲金陵悲歌,是悲与喜的极致交加;是世俗与边缘碰撞之下的交融和相通
自古以来,就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犀利诗句。
在我们的认知里,“商女”就是没有血肉的人罢了,更遑论知国仇懂家恨。所以我们鄙视她们,唾弃他们,我们甚至为自己的嫉恶如仇沾沾自喜。
殊不知,商女亦知亡国恨。
古往今来,在一点点被发掘出来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里,我们看到了那些卑微到尘埃里的商女谱写出的爱国情怀。
一曲秦淮曲,十四个秦淮河女人,谱写了一首悲壮伟大的民族史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喜欢看
1.南宋真假公主柔福帝姬,在金国与太后共侍一人,回国后被哥哥处死2.现代版武则天?山东一女子自称皇帝,建后宫封妃子,结局令人唏嘘3.顺治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到底是天花所致还是出家为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