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军人的肩膀,挑起人民群众的健康.一把手术刀,雕刻无数生命的传奇。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龙腾虎跃。他用宽阔的心胸,扩大了患者狭窄的心脏瓣膜,演绎了医者和艺者的人生传奇。”这是第四届“感动上海”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对景在平的评价。
人体“拆弹”专家
爱因斯坦、李四光、戴高乐……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受到动脉瘤的侵扰,并最终被它夺走了生命。动脉瘤就像无解的“深水炸弹”,临床上将其分为六大类的血管外科疾病。其中,主动脉扩张中的动脉夹层最具“炸弹”特性。如果主动脉破裂,大出血就会造成患者死亡。
主动脉夹层手术效果差,死亡率高,是医疗界公认的“高压线”。最凶险处,用景在平的话说,就是“传统开胸术或开腹术在大动脉瘤破裂时往往来不及解剖出动脉瘤,患者就因大出血而死亡了”,而主动脉弓上夹层和升主动脉夹层,更是被喻为腔内微创治疗的禁区。
自称“外科小子”的景在平,抓住了大动脉瘤腔内微创治疗的先机,并一一闯过了这些禁区。
年~年间,针对国内众多患者临床诊治效果不理性的状况,景在平以敏锐的嗅觉,果断调整方向,决定在国内率先开展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在当时国内无法得到注册腔内移植物的情况下,景在平通过发传真遍寻国际支持,终于感动了欧洲血管外科协会主席莫拉维夫教授和纽伦堡的迪特瑞赛教授。他们以教学器具的名义,将腔内移植物从德国发送给了景在平。
年,景在平用这枚饱含国际友谊的腔内移植物,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年,他又在国内成功完成了第一例胸主夹层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
此后十余年时间里,景在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奋勇登峰、开疆辟壤,实现了一次次登高和跨越,以强劲的综合实力和独特的救治手段,奠定了国内腔内血管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年,站在血管腔内微创治疗巅峰的他,带领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殊荣,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创新是一种习惯
是什么信念让景在平一直带领学科团队做出新的进步?他说,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创新这种习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景在平是山东邹平人,小时候就是班上的“尖子生”。年的那个夏天,骄阳似火。百亩麦田上,年仅10来岁的景在平和小伙伴们拾着麦穗,正干得起劲,却让烈日灼烧得口渴难耐。小伙伴们跑到一口枯井旁,想打点水上来,却发现没有打水的工具。年幼的景在平灵机一动,就地取材,用马路边的杨树叶,将麦秸秆一根一根联结起来,再打上3个小洞,拴好后便变成了一只“小簸箕”形状的打水器。他和小伙伴们兴冲冲地趴在井口,用这个新工具取水,滴水如泉,甘甜似蜜。这个“打水器”,就是他最早的创意灵感的起源。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可以创新,不要怕创新。创新是一种习惯,不创新就是死亡。”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地区的景在平,学过造火药枪、造弹弓,打过少林拳,横渡过水库,曾经开山打过石头,也曾挨饿受冻,饥寒交迫。在他看来,小时候的草根出身,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压榨和窘迫,反而是一种锻造和历练。“我的意志力、抗挫力、创造力,都是那时候训练出来的。”景在平说。
年,景在平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分配到第二医院普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早年,他寒来暑往地骑着自行车随访患者,看到许多血管病患者因为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承受巨大的苦痛,便决心要找出一条有效的微创方法来提高血管疾病的诊治效果。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他选择了以微创腔内技术治疗血管疾病的创新发展之路。
年,景在平牵头正式创建了该院血管外科并担任主任至今。建科之初,资金匮乏,设备几乎是空白。他通过62万元无息贷款,大胆引进国内首台血管镜和血管多功能检测仪,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为用血管镜进入血管腔内的中国第一人,一举树起了腔内血管外科的大旗,迈出了我国微创腔内血管外科历史性的第一步。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病患手术的痛苦,景在平提出“用音乐代替麻醉,用针代替刀”的“无创时代”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开刀手术的思路,连续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主动脉腹部内脏区、主动脉弓区以及升主动脉区腔内微创治疗的禁区,惠及百姓,造福患者,也成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为此,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曾欣然题词“创新为魂”,以为勉励。
“看着病人被救活,自己才能活”
“医德为首,医道为本,创新为魂,行医为人”,这是景在平早年提出的医道理念,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好的医生不应该只知道技巧,而对患者的病痛熟视无睹。”前几天,景在平在给科室同事开会时,提出了“三体”的概念:“体悟自己的生命,以感受患者生命。体悟自己的生活,以感受患者生活。体悟自己的存在,以感受患者的疾病所在。”他总是全情投入,体恤患者。
长期的劳累,让景在平患上了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血管外科手术需要穿上30斤重的铅衣,大强度、长时程的翻阅文献,弯腰低头手术,让他15年间两次倒下住院。发病期间,他的双上臂就像刀割之疼,由于病情严重,他需要24小时卧床牵引。忍着剧痛,仰卧在病床上,他仍坚持翻阅文献,修改学生论文,并通过投影到天花板上的资料,与科里医生一起进行病例讨论。住院期间,他瞒着医生,带着颈托,忍痛偷偷溜下病床去为病人实施手术,身边人劝他他也不听。
景在平说:“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看着病人被救活,自己才能活。”
在医疗行业,医生主动为病人掏腰包治病的例子并不多见,而为治愈贫困患者千方百计奔走、筹款做手术的事情,似乎更是天方夜谭。这样的事情,在景在平身上却屡见不鲜。
黑龙江下岗工人马赛龙患有巨大胸主夹层动脉瘤,曾三次破裂,差点丢了性命,后来慕名到上海找到景在平。看到马赛龙一家经济困难的状况,景在平痛心之余,为其精心实施手术,还以一己之力,呼吁募款帮助他解决了昂贵的手术费用。
安徽困难打工者蔡传跃患有巨大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求救到景在平门前。同情弱势群体的景在平,毫不犹豫地说:“费用你别着急,先把病治好!”同样的爱心善举不仅救了蔡传跃的命,更给了他一家继续生活的希望。这样得到景教授帮助的患者还有很多。在老百姓中也广泛地流传着一句话:“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感佩于景在平的事迹,欣然题词:“治病救人,无尚光荣。”
多年前,景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