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百家讲坛戴向晨去分支TEVAR技

随着中国血管外科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年轻医生成长,做好血管外科学术继续教育,将血管外科前辈及中青年医者之声传递更远、更广,血管资讯特地推出《空中百家讲坛》系列专访栏目。本期,血管资讯特医院血管外科戴向晨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问:戴教授您好,您可以谈谈关于去分支TEVAR技术重建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心得体会吗?戴向晨教授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临床有多种方法处理,对于不同的解剖结构处理方法也不同。最传统的方法是开放手术,但由于需要开胸、深低温、体外循环以及置换病变的主动脉,创伤巨大,为了减少创伤进一步采取了去分支技术(又称为“杂交技术”),是介于传统手术和完全腔内治疗的一种手术方式,既减少了传统手术的治疗时间和巨大创伤,又规避了完全腔内治疗、分支支架所带来的高内漏率及高额费用,该技术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第一个,节约经济成本。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能够有效节约耗材,无论是进行锁骨下动脉-颈动脉的转位,还是人造血管搭桥,相较于开窗技术或者分支支架技术,费用明显降低;

第二个,技术安全可行。从技术层面出发,胸外的杂交技术相对创伤较小,技术并不复杂,无论是对于常规重建弓上分支,还是包括特殊类型的解剖结构,比如异位的椎动脉、右锁骨下动脉等,甚至kommerell憩室等,都可以通过去分支技术结合腔内TEVAR术治疗。

因此去分支TEVAR技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而对于自体血管转位,其远期通畅率是较高的。因为无论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还是分支支架技术,支架植入后都存在远期再闭塞的风险,而对于去分支TEVAR技术,如果操作过程中吻合技术过关,一个小小的吻合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从国家目前的总的大政方针出发,对于患者而言,去分支TEVAR技术能够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对于血管外科医生而言,在目前腔内技术如火如荼的情况下,还是要保有外科医生的手术技术。

通过我院的病例随访,目前收集到的病例远期通畅率还是非常高的,同时去分支TEVAR技术对减少内漏的发生也大有益处。

问:谢谢戴教授,您能谈谈目前开窗技术对于重建内脏动脉的数据分享和心得体会吗?戴向晨教授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开窗技术对于重建内脏动脉的优势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短瘤颈,常规意义上4~15mm的瘤颈范围称为短瘤颈;另一种瘤颈范围0~4mm之间称为肾旁或者近肾腹主动脉瘤,都属于开窗技术可选择的适应症范围,但严格意义上来说,短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是开窗技术的绝对适应症。因为如果没有瘤颈,比如瘤颈长度为0,国内目前没有球扩覆膜支架很难形成锥形贴附,存在Ⅲ型内漏的问题。所以至少4mm以上的瘤颈更满足于开窗技术的要求。对于开窗技术,目前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很多难点被攻克,特别在通过一些技术革新后,包括郭伟教授研发的新支架,采用从近心端去选择内脏动脉。因为在我们改造的支架里,我们常规置入三根导丝,其中两根导丝进入双肾动脉的开窗支架内,通过手部的导管操控穿到支架外,再进入内脏动脉,相对安全可控;对于常规定制的支架而言,是从远心端去选择内脏动脉,这对于瘤体较大的病例问题不大,但可能存在唯一的困难是对于多个类似葫芦形狭窄区域的瘤体,在整体支架打开后,对远端的狭隘会有困难,但不是绝对的,只要吻合准确,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困难。对于短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来说,还有一种技术,即烟囱技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技术的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内漏率以及远期分支通畅性。但两种技术相对比,开窗技术在以下两方面更胜一筹:第一,锚定区长度。平行支架技术在短期疗效方面是不错的,但从目前总体趋势来看,动脉瘤是逐渐进展的疾病,如果锚定区越长,会获得更好的远期结果,因此在锚定区的长度上,开窗技术优于平行支架技术。第二,成角角度。同时不论是烟囱还是开窗,都需要将分支支架置入分支动脉,如此一来会形成不同的角度,而由于烟囱技术需平行主支架,会产生很大的折角容易形成内漏;开窗技术则是直接通过支架开窗进入主动脉,成角小,对于远期的通畅率大有益处。以髂动脉为例,置入髂外动脉的覆膜支架,很容易造成远端自体血管的扭曲,导致远期闭塞的问题,同理肾动脉也是一样的。所以从以上两方面出发,开窗技术能够延长锚定区,更符合生理,是重建内脏动脉的更优选择。另一方面,不仅对于短瘤颈,包括一些粗瘤颈(瘤颈范围在28-29mm左右)的病例,开窗技术的应用也能显著提高远期疗效。以远端的髂动脉扩张为例,如果置入常规支架也能解决,但几年后动脉瘤进一步扩张容易造成Ⅰ型内漏,所以开窗可以将支架的锚定区尽量延长到正常区域,显著提高远期疗效。当然具体病例具体分析,如果病人高龄(>80岁),身体条件不耐受,可以尽量选择较为快速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如果病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能够耐受相对复杂的手术操作,我们还是要尽量的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避免二次干预。以上是我对开窗技术重建内脏动脉的一点心得体会。戴向晨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行博士后研究、并于德国莱比锡Park医院血管介入中心医院血管外科进修。

从事普外及血管外科疾病诊疗工作20余年,积极开展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下肢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脾动脉闭塞及瘤样病变、布加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及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和腔镜手术等工作。已完成千余例主动脉病变及数千例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积极开展开窗支架、多层裸支架、药涂球囊、外周血管覆膜支架、减容治疗等临床前沿工作。

发表SCI、中华及核心医学期刊文章50余篇。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及教育部科研基金及多项新药、新器械的临床实验工作。作为负责人获2项填补天津市技术空白奖。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天津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及其他多个学会职务,并兼任《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血管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学术职务。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宣传与继续教育新媒体

合作联系

VascularNew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zdml/5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