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不幸,何其所幸

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何其不幸,又何其所幸

在历史的书卷中,年从不会是平和清丽的一笔,这一年的南京,几十万人绝望的呼喊回荡在高空。这一年的南京,没有人敢忘记,每每念及,便是沉重。

年南京沦陷以后,处处成废墟,步步皆血迹,日军还在进行扫荡,而穷苦的百姓只知往不知所在的安全处所避难,英勇的士兵仍在与敌人做最后的生死斗争,硝烟与战火充斥着寻常百姓家,国人没有一个是可免于绝望与惊恐,可不疲于奔命以求一线生机的。

电影《金陵十三钗》即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影片开始,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经过激烈的对战,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因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殓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也强行进入教堂避难。然而,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日军发现并且对这“避风港”起了歹意,豆蔻年华的女学生们被闯入的日军凌辱,并且被邀请去到日军的庆功宴,她们心中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而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十三钗也就成为了保护众人的英雄。

影片伴随着坐着卡车逃离的书娟的自述与猜想结束,也带着生存与希望驶向远方,同时,也奏响了十三钗的悲壮挽歌,使人不得不痛恨这样惨烈的战争,钦佩那些女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个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着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影片根据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成,而原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她写作的最初灵感来自美国人明妮·魏特琳的日记。在南京沦陷期间,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位于安全区范围内,相对比较安全。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让大批的妇女和儿童进入她所在的校园,帮助她们躲过劫掠。魏特琳在日记中提到了一批帮助其他“书娟”们逃过日军强暴的“妓女”。那是年12月24日,也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魏特琳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对方要求魏特琳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名女子,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天的结果是,对方最终挑走了21名妇女,其中许多就是当时的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平常女子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书娟”们,不过,这些被挑走的女子们,起到的作用有限,真实的“书娟”们,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幸运。魏特琳的日记中记载,日军占领南京后掳掠强奸妇女,连幼女都不放过。当时的南京遍地都是血迹斑斑,没有一滴干净的水,没有一口新鲜的空气,有的只是掺着血水的水,饱含着血腥味的空气,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令人绝望的哀嚎笼罩着这座曾经安乐祥和的城市,日本侵略者举止言行尤显面目可憎。没有人可以忘记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我们应当以史鉴今,一起放飞白鸽,敲响和平的钟声。

和平是世人皆翘首以盼并希望永久延续下去的,尤其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惨遭杀戮的城市,有一处安全的落脚点是何其幸福。片中的教堂便是这样的希望所在,因此也聚集起来了各路人。外面全是婴儿的啼哭与人们绝望的呐喊,路上堆积着一层又一层的尸体,头顶轰鸣的飞机与爆炸的巨响,仿佛要把人们最后的救命稻草碾断。教堂因其特殊性而成为保护伞,不仅护着里面的女学生,还有李教官送来的垂危孩子与十三钗一行人。

在这战争中,没有一个军人是逃兵,把生命付诸于保护人民甚至于牺牲自己,或许是他们最为高兴的。他们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为了这片土地的尊严,为了更多人的性命,为了把侵略军赶出这里,还得一片欢声笑语。

避难而来的那些风尘女子们,也莫不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她们也是时逢惨境不得已而沦落风尘,来到教堂与女学生们相处起初并不愉快,但如若可以自己选择,又有谁甘愿于此呢?但她们侠肝义胆,在危急关头,宁愿代替女学生们去“赴宴”,明明知道自己去了以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事情,却还是没有退缩,还说总不能真的让妹妹们去吧,姐妹们能替一个是一个,大不了就拼了,能杀鬼子几个也是好的。在那样的环境下,人最本能的就是求生,而她们却放弃了自己的生路,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对明天有着美好的幻想,也不想去经历惨痛与侮辱,可还是那样义无反顾。女学生们是不幸中的万幸,她们在战火中被军人们掩护着回到教堂,被这金陵女子们舍身相救,载着所有或沉重、或欣喜、或感恩、或自责的心情,去往了安全之处。

年的南京是不幸的,抗日战争中所有的生命的消逝,都是不幸,都是沉重。“书娟”们是不幸的,无可选择地接受着战乱带来的惊恐与绝望,可她们也是幸运的,她们被那么多人用生命搭建起通向生的道路。身处今日和平生活的我们,较之于那时战乱之中的人们,是何其幸运,无战乱之惧,无性命之忧。所以,我们更当铭记历史,守卫和平,长扬和平之声,放飞和平之鸽。

编辑:郑兴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