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死脂粉香,不惭世上英

/金陵十三钗/

电影

某个静谧的夜晚,戴着耳机看罢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电脑屏幕照得我黑暗中的脸光影斑驳,照得几滴泪水五彩斑斓,也正似本片呈现出的内在如此丰满,气质又何其悲壮。

首先是匠心独运的美术风格,张艺谋延续着《英雄》里的精致,又拍出了《十三钗》独有的沉重。大量暗色调的铺排,渲染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景,定下凄苦而压抑的整体基调,同时也服务故事线的拉伸,引而不发,注入一个民族隐忍的痛楚。

之后运镜的重心开始点面结合——多次出现的教堂天窗五彩斑斓,在每一个矛盾冲突上升到爆发时,必给到中远景的特写,对冲悲苦的同时,也充当起引入下个情节的符号;而豆蔻被凌辱惨死的模样,构图封闭,背景虚化处理,主体是低垂的头颅与雪白的颈,拍的柔美、雅致、堪称艺术品,但这种局部分镜却让留白的效果更长久、更爆炸,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去领会——这已是一块被轮奸蹂躏后开膛破肚的陨玉,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其次说到人物群像,十三钗的塑造决然已超原著,而约翰与李教官的象征意义,则隐喻着“国师”交出作品的野心与初心。是世俗眼光里低贱下流的妓女,是在后世遭到抹黑的国军将士,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倾颓百年的国运、凶煞至极的日寇面前,渺小如尘埃,却以最大的坚韧、自觉、无所畏惧,或挺身而上、或英勇献身,在这座被贼寇的淫笑、死难者的哭喊充斥的城市里,闪烁着相依共渡的人性光芒,谱写出壮烈流传的民族悲歌,掷地有声,字字以血写就。

当一帮聒噪艳丽的秦淮女,在狭暗的地窖中与过往身份和解、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后,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曲,浓妆艳抹裹不住,谁家还俗女儿心,这一刻的高贵与纯粹值得金陵倾城;一个血性男儿,要有多坚强,去忍住战友全员为国捐躯的悲恸与孤独,一个中国人,要流多少血,去守护尽可能多的同胞……连那个喜欢顺手牵羊、平时吊儿郎当的冒牌神父约翰,也会良心发现、挺身而出,全力护着女学生,竭尽了他所有的小聪明和勇气,电影也由此升格,不止再现历史与歌颂人物,更具国际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

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及本片的争议所在,即——用妓女的献身去保全女学生的贞操,这个内核是否落入世俗眼光与男权视角的窠臼,是否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准则。在“女权”一词成为简中舆论场焦点的当下,去探讨这个话题往往滑入性别对立的口水仗,现单就电影本身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其一,搞清楚人物行为的驱动源于内在还是外在,这是关键性的。很明显,当玉墨提出替书娟去赴宴时,书娟不可置信,约翰断然反对,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荒唐的提议。可后来随着惨状的升级与觉悟的升格,也出于一种自我净化的夙愿,才有了这样一出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把矛头对向导演甚至整个社会的传统思想,荒谬至极。

其二,面对空前的国难与狡诈凶残的敌寇,普通人要做出一个抉择所经受的痛苦与无奈,我们根本做不到切身理解,和平年代的语境也不应该粗鲁代入。但愿我们能理解,理解铁蹄践踏下的、超越性别与身份的献身主义——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一群中国人保护另一群中国人,一个民族便就此延续。

谨以此篇,献给南京大屠杀里,浴血奋战的国军战士,慷慨相助的国际友人,不会忘记是最深沉的敬意;献给金陵城里深明大义的十三钗,你们让我明白,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不关风与月。

泊云谈

本期编辑:李丫

投稿人:知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zhiw.com/mlyy/6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